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由 吉山花瑤 發表于 農業2021-06-29
簡介二、大豐曉成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生產技術要點(一)田間工程建設稻蝦共生稻田,周邊應沒有環境汙染源,水源有保障,水質符合養魚和水稻用水標準,方便機械作業

農業效益分析怎麼寫

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陸立才等

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不少從事種植業生產的家庭農場為擺脫效益不佳困境,緊跟政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步伐,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廣稻蝦共生養殖模式,提高稻田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富民增效。鹽城大豐曉成家庭農場以稻蝦共生養殖模式開展生產,有效帶動了當地水產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一、大豐曉成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概況

大豐曉成家庭農場耕地面積210畝,主要經營稻田綜合種養,其中:150畝稻蝦共生,60畝稻蟹混養。經過生產實踐,農場探索出稻田“自繁龍蝦苗種養技術規程、自創稻蝦生態品牌生產流程、自建實體+網路銷售渠道”的“三自生產經營管理”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

二、大豐曉成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生產技術要點

(一)田間工程建設

稻蝦共生稻田,周邊應沒有環境汙染源,水源有保障,水質符合養魚和水稻用水標準,方便機械作業。

1。挖溝。在水稻收割後,距稻田田埂內側2。5m~3。0m處開挖面寬2m~3m,底寬1m~2m,深1m~1。5m環形溝,不封閉,留10m~20m不挖通,作為農業機械通行道路。稻田面種植水稻,將龍蝦苗放入環溝進行養殖,溝坑佔比不超過總種植面積的10%,稻蝦共生田塊面積一般30畝作一個單元為宜。

2。加固加高壓實田埂。田埂高於水稻田面0。3m~0。4m,田埂面寬3m以上,避免大暴風雨時引起田埂塌陷,防止小龍蝦在田埂上掘洞。

3。設定防逃設施。稻蝦田的四周要設定高出田埂0。4m左右防逃設施。

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二)小龍蝦投餵

1。做好茬口銜接。稻蝦共生的關鍵節點分別是:第一年8月中旬~9月上旬投放小龍蝦苗種;第二年6月底移栽水稻秧苗;3月~7月底捕撈成蝦上市銷售;11月收割水稻。

2。小龍蝦養殖。一般在第一年8月中旬~9月上旬,每畝投放規格30g/尾以上種龍蝦,第一年40kg,第二年每畝補放3kg~5kg野生親本蝦,雌雄比例為2:1,以防小龍蝦近親繁殖。小龍蝦生育期間要投餵植物性飼料,如投餵麥麩、豆漿、玉米等植物性粗飼料或小龍蝦專用飼料,使其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培育小苗。為使小龍蝦營養均衡,快速發育生長,投餵飼料時須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多點均勻投餵。定時:堅持每日傍晚和晚上投餵,期間相隔3h~4h為宜;定量:控制日投餵量在存蝦總量的1%~3%之間,有條件的地方可多投放一些小田螺;定質:小龍蝦生長髮育早期、中期和後期分別以動物性飼料、水草和農副產品飼料、農副產品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為主,滿足小龍蝦在生長髮育不同階段對營養的需求。

3。種植水草。“龍蝦養得好不好,主要看水草”。在蝦溝種植水草的品種主要有浮萍、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沉水性植物,要零星、分散,種植的覆蓋面要達到30%,用量為40kg/畝~60kg/畝,種植時間在每年的12月份,田面種植伊樂藻,行距6m,株距0。8m。

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三)稻蝦種養管理

1。選擇適宜的水稻品種。稻蝦共生模式的稻田一般種一季稻,水稻生長季節為6月~10月底,11月上旬收穫。因此應選擇生育期在150d左右的莖稈矮化、葉片開張角度小、抗病蟲害、抗倒伏且耐肥性的緊穗型、米質優品種,如“南粳9108”“豐優香佔”“甬優2640”雜交稻等。

2。整田和秧苗移植。稻田整理過程中,應保證田間存量小龍蝦生長不受影響,可用免耕拋秧技術,移植密度為1。3萬穴/畝~1。4萬穴/畝。

3。巡田控水。稻蝦田的水位水溫調控是小龍蝦和水稻生長髮育的關鍵,因此,巡田控水管理責任重大。尤其在3月~6月,每天早晚各巡田一次,觀察水中小龍蝦攝食和活動等狀況,調控水溫適應小龍蝦的生長。水位變化幅度在0。3m~0。6m之間。稻蝦共生期間,大田水位保持在0。4m~0。6m,適宜水稻生長;環溝水位保持在1。2m~1。5m,適宜龍蝦生長。水稻收割後採取淺灌即排,誘導小龍蝦集中到環溝中,大田水位保持在0。3m~0。5m,環溝水位保持在0。8m~1。2m,避免小龍蝦減少蛻殼次數。

4。施足底肥。為保證水稻和小龍蝦生長的綠色生態環境,應選擇生物複合肥作為底肥。第一年的12月~第二年3月,每月施2次充分發酵的有機肥,促使肥料沉澱於底泥中,隨後加水至正常深度。進入12月份,水質對龍蝦苗培育至關重要,水色清澈見底的環溝按豆漿(0。5kg黃豆/畝)+蝦多寶+豆餅+生物菌進行發酵肥水。

5。分段擱田。分段擱田要兼顧水稻分櫱和小龍蝦脫殼,重點抓好兩次擱田。第一次擱田在7月中旬水稻分櫱末期開始,擱田持續時間2d~7d,以輕擱為主,抑制水稻的無效分裂,預防龍蝦脫殼失水而死。第二次擱田在10月中旬水稻進入成熟期開始,緩慢排水使大田落水乾田,部分小龍蝦會順水勢遷移到環溝中生長,也有部分小龍蝦會選擇大田低窪處掘洞棲息,一直擱到田塊乾硬,便於收割機作業。

6。病蟲害防治。對小龍蝦開展病害防治,首先要對蝦溝用生石灰水進行消毒,然後放水再投放親蝦;其次定期潑灑EM菌液調節水質,防止小龍蝦白斑綜合徵、偷死病、甲殼潰爛病。對水稻病蟲害防治,主要以生物防治技術為主,如灌水壓草,佈置誘蟲燈或板殺蟲,以蝦吃蟲吃草等,兼顧施用對小龍蝦無害的藥物進行防治。

7。捕撈收割:捕撈主要是起捕自繁的蝦苗或養成的商品蝦。起捕小龍蝦時間在3月上旬~7月底。3月上旬~4月底用蝦籠誘捕自繁的蝦苗,30g以上的小龍蝦作為蝦苗上市出售,小於30g的小龍蝦仍放回蝦溝養殖。4月~7月底將達到商品規格的小龍蝦起捕上市銷售,留下規格較大的小龍蝦苗種與水稻共作,作為後備親蝦培育。水稻在11月上旬收割。

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三、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原理分析

家庭農場稻蝦共生模式融合生態、綠色自繁蝦苗的生產經營管理理念,自主創新稻米、龍蝦商標,實現品牌化,規模化生產,符合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高產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要求,也順應了生態學與農業經濟學原理。

(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生態原理

稻蝦共生即在稻田養殖小龍蝦,稻蝦共同生產、相互促進的功能。從生態學的角度看,稻蝦共生養殖再生產過程是小龍蝦和水稻的生命活動的不斷迴圈過程,是小龍蝦和水稻本身的自然繁衍和自然界維繫生態平衡的過程。稻田作為人為可控制的綜合性生態系統,水稻栽培需要進行灌水、施肥、除草、防蟲、治病等生產管理來滿足水稻生長髮育,在採取這些措施的同時也為水稻田中其他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小龍蝦作為一種適宜能力極強、食性廣泛的甲殼類動物,它的生長同樣需要水體、水草、水生動物構成的生態系統,為其生長髮育提供棲息、蛻殼的環境和食物來源。水稻栽培的大部分時間內,土表有水,還有品種多樣的動植物營養元素,為小龍蝦提供了餌料。小龍蝦在稻田裡爬動,鬆動土壤表層,加快肥料分解,改善土壤質地環境;同時小龍蝦在田間棲息蛻殼,蝦的糞便和蝦殼為水稻提供了優質肥料,促進了稻穀生長;另外小龍蝦在田間覓食,成為禾苗的治蟲好幫手,減輕了病蟲害的侵襲,起到滅蟲草和保增肥作用,促進稻田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既提高了稻田生態系統功能,又提高了稻米的質量。夏季稻田的水稻合行,又成為小龍蝦遮陰設施,利於龍蝦蛻殼。稻田擱田期間,小龍蝦迴游到稻田環溝作為暫時棲息場所,可以正常生長和發育。

生產實踐表明,家庭農場由於種養稻田規模在100畝~300畝,在這個人為可控制的綜合性生態系統裡,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汙染源,只要保障稻田環溝中水草、餌料充裕,龍蝦很少對秧苗造成傷害;在不施用化肥和有毒農藥,採用葉面噴灑和水位調控等得當措施下,水稻用藥極少對龍蝦造成傷害。水稻和龍蝦可以實現共生互利,不僅使稻蝦共生的生產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還與家庭農場生態、綠色的生產經營管理理念相融合。

(二)家庭農場稻蝦共生經濟原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稻蝦共生養殖再生產過程是稻蝦自然發育生長再生產過程與人們投入各種經濟、技術和管理等要素獲得高數量高質量稻蝦發育生長再生產過程相互交替作用的結果。稻蝦共生的勞動物件是活的生物體水稻和龍蝦,它們有自身的生長規律,具有嚴格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生產週期較長,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高質量、高產量的稻穀和龍蝦,只能按照水稻和龍蝦生長的自然時間依次進行勞動作業,對每一項勞動作業的生產技術要求進行控制和管理。而水稻和龍蝦的生產時間與投入的勞動時間存在差異性,即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比如,在田間工程建設、水草的栽培等生產環節,不僅要多投入勞動力和勞動時間,還要講究勞動質量;巡田控水、分段曬田等環節可少投入或不投入勞動力和勞動時間。此外除了白天的勞動,還需要在晚上觀察小龍蝦活動、攝食狀況等。

生產實踐表明,稻蝦共生產出品的數量和質量與生產者的勞動量、效率、效益緊密相關。而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方式能較好地實現稻蝦共生過程中所需要勞動力的間歇性安排。因為家庭農場主要的勞動力是家庭成員,農業收入是家庭成員的主要收入,為了實現更好的效益,家庭成員會自覺地、有責任地勞動,因此更容易付出更高質量的勞動,獲得更高的勞動收益。

四、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效益分析

大豐曉成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與水稻單種模式相比,在同一塊稻田地裡自繁龍蝦苗養殖,降低生產成本,服務周邊家庭農場;將“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理念融合到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中,建立“鹿堰牌”蘇蝦禾龍蝦米、鉗行天下大閘蟹等商標,標準化生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產品,提高了產品品牌價值;將實體營銷與網路營銷有機結合,用物聯網技術連線生產、經營、銷售全過程,形成田間有感測器,空中有探頭,掌中有APP,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放心消費,也打開了市場銷路,提升了產品品牌知名度。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在實現傳統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既提高耕地利用率、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又增加農民收入,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既生產高質量的水稻和龍蝦,又有效保護和改善稻蝦生態環境;既打造了地方特色品牌,又創新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

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大豐曉成家庭農場稻蝦共生模式每畝稻田可獲得收入6950元,扣除成本4130元,則每畝收益2820元(見表

1)。如果每畝稻田單種一季水稻一季小麥,獲得收入2645元,扣除成本1970元,則每畝收入只有675元。實踐表明,稻蝦共生、種養結合、一地雙收,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單位效益產出,對增加農民收入,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表1 大豐曉成家庭農場年畝收益分析表

沿海稻區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二)生態效益

大豐曉成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和一般農戶水稻種植相比,稻蝦田減少農藥用量50%以上,減少化肥用量30%以上。實踐表明,稻蝦共生,利用物種間資源互補的迴圈生態學原理,用耕作滅草,以水壓草,以蝦吃草等生物、物理防治技術防治病蟲害,對稻田生態修復起到了明顯作用,有利於稻田生態安全,對進一步保障食品安全也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三)社會效益

大豐曉成家庭農場“三自生產經營管理”稻蝦共生養殖模式,成功帶動鹽城市丁家蟹等10個家庭農場,上海農場、江蘇義禾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5個單位,共計34000畝稻田開展綜合養殖,進而帶動就業3000人,對促進大豐區周邊地區家庭農戶養殖、加工、運輸、餐飲等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此模式被江蘇農牧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收錄為農民培訓課程的重要案例。

四、結論

實踐表明,家庭農場稻蝦共生養殖模式,探索出沿海地區農業綠色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路子;生產出綠色、安全、健康的特色稻蝦米,保障了糧食的安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為大豐區全面推廣標準化種養提供了示範,幫助周圍農戶走出農業發展困境。筆者認為,江蘇沿海稻區及我國其他相近生態區域可借鑑該模式,帶動當地水產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