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古人為什麼熱衷於多生孩子?

由 東坡先生pro 發表于 農業2022-11-28
簡介儘管人口增長很快,但由於生產力整體水平不高,以及戰爭、疾病等問題,古代的人口並不會出現生育過多而大增的情況

複種輪作是什麼意思

人口問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上升到國事的高度。人口數量太多、太少都不好,保持合理的結構和區間才是比較現實的選擇。

但是在古代人們並不會刻意地控制人口。事實上,限於當時的條件,他們也無法控制。古代幾乎沒有少生優生政策的提倡,也沒有計劃生育的約束,生育是極為自然的事。

古人為什麼熱衷於多生孩子?

順其自然,最本能的反應就是多生。至少從商代起,人們就形成了長壽、多子思想。當時的青銅器上已經出現了“萬年無疆”、“子孫永昌”之類的祝福語。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宜爾子孫,振振兮”的說法。這說明周人也比較奉行多子多孫、家族興旺的觀念。

古人為什麼熱衷於多生孩子?

古人鼓勵生育是比較現實的考量。秦末漢初,天下大亂,“方之六國,無損其二”。面對人口銳減的實際,漢朝建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休養生息。這生息的意思很廣,其中之一便是鼓勵人們多多生育,以便儘快恢復人口,發展生產。

此後但凡戰亂之後,新建立的朝代,多沿用這一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就認為,“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安養生息之。”統治者普通通曉這個道理。

古人為什麼熱衷於多生孩子?

為了鼓勵人們多生,國家出臺了很多的配套措施。比如,鼓勵早婚。春秋時期越國就曾規定“令壯者無娶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而在唐代,對於無錢娶妻的光棍,國家則要求親戚和富人必須給予資助,甚至規定地方官員將治下青年男女及時婚配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參考,其鼓勵生育的導向也就比較明顯了。

古人為什麼熱衷於多生孩子?

縱觀歷史,一個朝代大約在建國100年左右,也就是4代人的時候,人口往往達到高峰。這個時候國家就會進行人口遷徙或移民了。

如漢朝就把生活不下去的貧民或地方豪強,遷徙到邊遠地區。又如清代的移民實邊,主要就是使人口分佈更加均勻,減少人地矛盾的壓力。

這是主動的平衡人口,其實還有很多被動的。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一部分士族和大量平民,紛紛向長江流域遷徙。唐代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人口也隨之南移,尤其是北宋滅亡後,宋室南渡,北方士民也隨之大批南遷,遷居長江以南的地區。

古人為什麼熱衷於多生孩子?

儘管人口增長很快,但由於生產力整體水平不高,以及戰爭、疾病等問題,古代的人口並不會出現生育過多而大增的情況。

戰國時期總人口在1000萬左右,秦統一六國時,這一數字又翻了一倍。而到了清中期,全國人口首次突破4億。

從1000萬到4億,我們用了大概2000多年。人口並非直線增長,從長遠來看,而是螺旋式上升。這說明生產力水平提升得比較緩慢。

我們以耕作制度為例。古代最早有拋荒制、易田休耕制,然後是連作制、輪作制,最後出現了間套作、輪作複種、多熟種植,耕作制度越來越成熟,能養活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但總體仍不能脫離靠天吃飯的範疇。

古人為什麼熱衷於多生孩子?

除了追求人口數量,古人很早也關注了人口素質的問題。

唐人王梵志就說“生兒不用多,了事一個足”。兒子不在多,一個有能力的就行了。宋人馬端也提出了“少生”“優生”的概念,這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人口質量問題了。不過,在生產力水平整體偏低、戰亂頻仍的古代,人口減少是常態,這種思想只能是曇花一現。

古人追求生育,除了國家面上考慮之外,對於個體而言,也有自己的邏輯。

古人為什麼熱衷於多生孩子?

對於窮人來說,可以增加勞動力。但生得多了吧,同樣面臨著生養的壓力。對於富人來說,龐大的家產需要繼承,多生孩子多種樹,分散了風險,避免了所有雞蛋裝進一個籃子裡的尷尬。但是人多了也會打架內鬥,使財富在內耗中不斷縮水。

人口是發展的大問題,也是關係很多家庭的重要事情。多與少是辯證的關係,適應才最重要。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