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薩彥嶺:曾經的中俄邊界線,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由 艾易德建啟 發表于 旅遊2022-08-31
簡介由於測量方式落後,且清廷官員並未實地查驗地勢,僅記錄西薩彥嶺全長600公里(實際612公里),東薩彥嶺1000公里,兩條山脈之間還有12公里寬的峽谷就這麼變成“無主之地”,俄國商隊趁機由此繞過清廷(無須納稅)與唐努烏梁海和外蒙進行貿易,為沙

中俄邊境還有爭議嗎

1944年,蘇聯毫無徵兆的突然下令:封鎖西伯利亞南部的東西薩彥嶺山脈,驅逐山脈附近的所有居民,禁止任何牧民與獵人靠近。

不知道為什麼被驅逐,還以為是為戰爭做準備的山民們很快就全部撤離了。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這麼一走就再也沒有回去,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也沒有解封的意思,從法理角度來看,東西薩彥嶺至今仍處於軍事封鎖狀態中。

薩彥嶺:曾經的中俄邊界線,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封鎖薩彥嶺?

這事兒得從300年前說起:1725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擔心清廷在額爾齊斯河流域駐軍,影響力波及貝加爾湖、尼布楚等俄佔地區,因此主動派遣2000人隊伍來到北京與清廷談判邊界劃定事宜。

1727年,雍正在北京與沙俄大臣簽訂《布連斯奇條約》,明確兩國以薩彥嶺為國界,立鄂博(石頭堆砌的敖包)為界碑,南面(含烏梁海與外蒙地界)歸清廷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

這份條約共有滿文、蒙文、俄文與拉丁文一式四份(內容已證實一致),清廷代表於1727年8月19日抵達烏蘭巴托與俄方大臣互換繪圖、說明等檔案,當場確認“年賦五貂者可留住原地(古代外蒙山民以貂皮為賦稅,納稅五張貂皮的人可以留在原地居住),少於五貂應當即驅逐,低於一貂者禁止進入”。

薩彥嶺:曾經的中俄邊界線,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簡單說就是:清廷與沙俄在1727年一致達成邊界、邊民等歸屬爭議,由於薩彥嶺屬阿爾泰山系摺疊區(東支),且自身又分為東西兩條獨立的山脈,因此僅邊民歸屬就足足耗去三年之久。

由於測量方式落後,且清廷官員並未實地查驗地勢,僅記錄西薩彥嶺全長600公里(實際612公里),東薩彥嶺1000公里,兩條山脈之間還有12公里寬的峽谷就這麼變成“無主之地”,俄國商隊趁機由此繞過清廷(無須納稅)與唐努烏梁海和外蒙進行貿易,為沙俄霸佔兩地埋下隱患。

薩彥嶺:曾經的中俄邊界線,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此後,俄國商隊開始了最低成本的跨國貿易模式:帶上種子香料、廉價珠寶等輕便商品從俄國出發,途經唐努烏梁海時與當地人交換皮草,抵達外蒙再以物易物直至滿載皮草,再抵達清廷換取黃金白銀。

在明面上,沙皇對外公開與清廷貿易的利潤保持在20%以下,但實際上,俄國對清廷的貿易量已超過整個亞洲的總和,且利潤為50%。由於俄國與清廷貿易商品主要是清廷並不缺的皮草,且價高物廉,清廷逐步減小交易量引起俄國不滿。

薩彥嶺:曾經的中俄邊界線,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1850年,清廷與俄國商討《璦琿條約》,俄方提出“兩國共管烏蘇里江以東數十萬平方公里土地,清廷僅保留江東六十四屯”等內容,直至1858年正式確認。

兩年後,意識到清廷軟弱的沙俄決定以蠶食方式侵吞唐努烏梁海,從1860年開始不斷鼓勵獵人、伐木工等俄族邊民非法移居薩彥嶺以南,所過之處無不慫恿烏梁海邊民臣服俄國。50年後,俄國趁外蒙動盪之際以“保護俄族邊民”為由發兵侵佔烏梁海全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北洋政府眼見俄國深陷其中無暇東顧,由新成立的烏蘇裡臺專員負責恢復對唐努烏梁海及薩彥嶺管轄,於1918年驅逐俄國殖民者。然而兩年後,俄國內戰中潰敗的白俄軍隊退守薩彥嶺以南,導致蘇俄軍隊再次進入唐努烏梁海,至此,薩彥嶺以南及外蒙全部失聯。

薩彥嶺:曾經的中俄邊界線,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蘇聯對土地的貪婪比沙俄時期更加肆無忌憚,雖然欠缺法理支援,但實際控制外蒙與烏梁海的蘇聯以“協助獨立建國”的謊言慫恿邊民,在1944年把“圖瓦共和國”納入版圖後迅速封鎖薩彥嶺,並將其改名為Саяны/Sajany。

封鎖薩彥嶺的目的是:不讓任何人進入薩彥嶺,無法勘測無法確認,自然不能以《布連斯奇條約》為由索要薩彥嶺以南土地。為了加強邊軍巡防,深陷二戰的蘇聯也沒忘了修建薩彥嶺軍防設施,其中就包括1800公里長的山區土路和數百座崗哨。

薩彥嶺:曾經的中俄邊界線,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到了70年代,軍事封鎖薩彥嶺已失去實際意義,因為此時一切都已塵埃落定,烏梁海及曾經的中俄邊界線逐漸被世人遺忘,東西薩彥嶺山民也全部搬遷到山腳下的圖瓦共和國首都克孜勒生活。失去人氣又沒有實際開發價值的薩彥嶺,就這麼一點點的沉寂,直至毫無波瀾。

(維基百科上有一封從臺灣省流出來的回函,其中已婉轉表達了相關事件的走向與態度)

薩彥嶺:曾經的中俄邊界線,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2018年在圖瓦最北端的托拉禾木民族村旅行時,當地嚮導跟我透露了一個資訊:薩彥嶺封鎖前,還有一戶居民藏在山脈中部生活,由於他們拒絕與外界有任何交流和來往,蘇聯當時並沒有發現他們。

原來,蘇聯成立後開始大範圍清洗異教文化,認為俄國不需要改革的“舊禮儀派”被列為“照顧物件”。1936年,“舊禮儀派”的秋明州農民利科夫親眼目睹兄弟被當場射殺,於是帶著妻子與兩個孩子偷偷離開家園,他們一路向東橫跨阿巴茨盆地抵達薩彥嶺中部無人區,在此後42年裡與外界斷絕聯絡,也不知二戰與薩彥嶺封鎖等等資訊,直至1978年一隊地質學家乘坐直升機從空中發現他們。

薩彥嶺:曾經的中俄邊界線,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1982年《蘇聯真理報》曾報道,利科夫與妻子在薩彥嶺中又生下了兩個孩子,但其中三個孩子在1981年的一場雪崩中喪生,夫妻二人也相繼在1961年與1988年離世,只留下1943年出生的小女兒阿加菲亞仍在山脈裡生活。

一個女人在深山老林獨居30多年是種什麼樣的感受?要知道最近的村鎮也在150公里外,這就意味著阿加菲亞必須獨自承擔起尋找食物水源的壓力,同時還要應對來自大自然的低溫、雪崩以及野生動物的傷害,想想就不由令人敬佩。

(想了解阿加菲亞現狀生活的朋友可以點贊留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