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在北大經歷的那些“第一次”——記馬耳他前駐華大使克俚福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旅遊2022-08-01
簡介剛到北大時,克俚福不願意在專門的留學生食堂吃飯,於是與校方“辯論”,爭取和中國學生一起吃飯的機會

俚漢語怎麼讀

“我經歷了北大和中國那麼多的‘第一次’。”回憶起在北京大學的四年大學時光,從地中海遠道而來的馬耳他前駐華大使克俚福既驕傲又自豪。他在北大度過了充滿中國時代特徵的青春歲月。

自1978年進入北大,克俚福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次頒發學歷、學位雙證書,第一次實行學分制,第一個自由市場,第一傢俬營飯店……“我還擁有了北京第一輛能換擋變速的腳踏車賽車。”時代風起雲湧,燕園四年匆匆,克俚福在北大的故事也烙下了那個年代的獨特標記。

在北大經歷的那些“第一次”——記馬耳他前駐華大使克俚福

“革命本色”

1978年,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克俚福來到北大,被安排住進了北大南門附近的26號樓。

在這裡,克俚福邂逅了來自五湖四海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同學。隔壁寢室用電爐煮咖啡的同學有13本護照,曾經做過職業殺手;邀請自己一起喝茶的同學帶著步槍,是巴解組織成員;抱著“剝削”美國人心態的同學,把30元買的二手腳踏車150元賣給初來乍到的美國同學……在與各國留學生的交往中,克俚福結交了許多好友。

“我一直以為北大是個只有未名湖、圖書館、教授、學生的平靜所在,沒想到卻遇到了這樣的人和事。”克俚福說道,“這也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北大相容幷包的特色,算是到北大上的特殊的一課吧。”

在北大,克俚福堅持著自己的“革命本色”。剛到北大時,克俚福不願意在專門的留學生食堂吃飯,於是與校方“辯論”,爭取和中國學生一起吃飯的機會。克俚福與校方溝通說,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吃飯,有助於漢語學習;在不同食堂吃飯實際上是在鼓勵不平等。最終校方被克俚福說服,克俚福買到了用於中國學生食堂的飯票。

“飯票是粉色的、薄薄的一張小紙片,拿著的時候如果手上有汗就會‘融化’。”克俚福對這些得來不易的飯票十分珍惜。

儘管中國學生食堂的伙食水平比留學生食堂差很多,沒有多少肉菜,米飯裡還有硌牙的小石子,克俚福仍然十分願意和中國學生一起吃飯。為了爭取到中國學生食堂更好的伙食,克俚福參加了北大田徑隊,練習推鉛球。每天的體能訓練也讓克俚福逐漸迷上了鉛球運動。

除了在學校的時間,一個星期的每一天,克俚福都有自己的安排。週一是“茶館日”,週二是“老闆館日”,週四是“戲曲日”……克俚福和同學們每週試一家新的餐館,有條不紊地安排品嚐中國白酒,還保持著一個獨特的習慣:到校外海淀浴池洗澡。

克俚福每週要到大澡堂裡洗四五次澡。在大澡堂裡和北京老頭兒一起聽京劇、聽評書、聊天是克俚福保持與社會緊密接觸的學習途徑之一。

“我們一進浴室,大家就會開玩笑說,喲,涮‘洋’肉了!”在克俚福看來,北京老頭兒都十分健談幽默,從來沒有因為克俚福是外國人而區別對待。“這就是我喜歡老北京的地方,他們特別自信從容:這是我們的地盤兒,我們很開心,為什麼要為一個外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呢?”

因為北京老頭兒的影響,克俚福對戲劇越來越感興趣。京劇、河北梆子、評劇、川劇……克俚福每週起碼要去兩次戲院,金魚衚衕的吉祥戲院和各個老戲院,都是他時常造訪的去處。

豐富的課外生活,成為克俚福在中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實話,課外安排比上課好玩多了,這也是個學習過程,我學到了很多到現在還有用的東西。”克俚福說。

在北大經歷的那些“第一次”——記馬耳他前駐華大使克俚福

一眼挑出問題

克俚福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就讀漢語專業時,中國仍處於百廢待興的局面。

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一切都在建設之中。學校除了蘇式教材,並沒有正式課本,僅有的教材是老師手寫、並用灰色劣質紙油印的講義;圖書館語言學、西方文學的書禁止借閱;整個中國還處於保守沉悶的文化氛圍之中。

然而中文系的老師為克俚福打開了一扇思想開放的窗。在課堂上,老師們會給學生解讀自己翻譯的國外論文,分析國外最新的語言學研究成果。

當時只有30多歲的陸儉明擔任克俚福“漢語語法”課的老師,他教授的語法分析方法儘管在當時的學術界仍存在爭議,卻讓克俚福終身受益。這之後,無論是當外交官寫外交文書,還是當律師起草合同,克俚福在工作中遇到漢語寫作的問題時,都堅持用陸儉明老師的語法分析方法。

“現在我在律所裡還會一字一句地修改年輕中國律師寫的合同和訴狀,我能從法律文書很長很複雜的句子中,一眼挑出他們的語言問題。”克俚福自豪地說,“說實話,我挑剔得都有點讓人討厭了。”

而在傅民開設的“對外漢語”課上,克俚福學習了地道的漢語,閱讀了真正的中國文學作品。白話的、古文的、清代的、明代的、小說選段等等,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老舍的話劇,這些有血有肉的文學作品,兼顧了留學生的語言水平,也為留學生們展現了中文世界的真實魅力。

“傅老師上課非常有激情,深入淺出又有創造性,她瞭解我們留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克俚福把傅民視作對他影響最大的一位老師。

在北大的四年中,克俚福從中文系的漢語專業轉到中國文學專業,“好好利用四年時間,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是克俚福始終不變的信念。早晨七點半的課,不管外面多冷、天多黑,克俚福都堅持去上課。憑藉優異的記憶能力,克俚福往往能在考前突擊背誦複習,趕上中國學生,取得好成績。

“在一次‘民間文學’課上,老師專門批評中國學生說,你們看外國學生考得都比你們好。”克俚福說道,雖然不願意老師這樣說,但是自己的努力學習確實得到了回報。

畢業時,克俚福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拿到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畢業生。“我的畢業證書編號是‘留畢8200001號,1982年的第一號!”克俚福記憶猶新。

在北大經歷的那些“第一次”——記馬耳他前駐華大使克俚福

北大定的結婚日期

“北大是個特別適合談戀愛的地方,未名湖就是一個浪漫的地方。”回憶起自己在北大的浪漫愛情,克俚福讚不絕口。

1981年1月,克俚福在燕園邂逅了一位從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到中國交換的美國學生,愛情的火花在他們兩人間迅速迸發。5月份,還在北大讀書的克俚福和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當時的北大是不允許大學生結婚的,為了讓這段跨國戀情修成正果,克俚福還經歷了一番波折。為了他結婚的事情,留學生辦公室一次又一次地開會,克俚福拜託朋友在馬耳他辦理繁雜的結婚手續。經過了近三個月的證件辦理過程之後,忽然有一天,留學生辦公室的老師找到克俚福說:“你們5月11日到海淀人民政府那兒登記,帶上所有檔案、護照和學生證。”

就這樣,24歲的克俚福完成了他的第一次登記結婚。在他們的結婚證上,寫著“勤儉節約,計劃生育”八個大字,右邊的圖片印著火車頭、火箭、原子彈和大大的蘑菇雲。整個結婚的費用只有六毛錢。

在北大,克俚福參加了北大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場舞會,親身體驗了舞會從“男生和男生跳、女生和女生跳”的保守氛圍,轉變成開放多樣的“真正”舞會。在北大,克俚福經歷了書店中從只有魯迅作品,到“禁書”紛紛出版重見天日。在北大,克俚福體會了當在《人民日報》讀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新聞時,大家溢於言表的喜悅之情……

北大賦予克俚福年輕歲月中諸多打上時代烙印的“第一次”,也在克俚福之後的漫漫人生中烙下了難以磨滅的北大印跡。

“北大就是這樣,什麼樣的人在這裡都可以被接納、被包容,我接觸了很多人而且喜歡這種接觸。北大的這種教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生活中。”克俚福說。

本文由北大校報記者高喬根據趙昀暉編著《弄潮兒向濤頭立——馬耳他前駐華大使克俚福口述》(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一書整理而成。

推薦文章

  • 在南方,少了粽子不過年

    包的時候先在手心裡鋪上冬葉,窩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塊豬肉一層綠豆一層糯米的順序鋪好、包緊,用水草綁牢,出來就是一隻有稜有角的美味肉粽子,我記得母親包的粽子形狀總是特別漂亮,呈枕頭狀或四角山包形,有時在我的央求下,母親會包...

  • 洗頭時堅持這“4個步驟”的女人,不僅髮質柔順,髮量還越來越多

    9淘寶購買價格也只要一杯奶茶錢,真的建議大家用發膜,用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髮質不是好了一點半點,對顏值的提高特別大...

  • 自己做家裡做的麻花不好吃?原因是你第一步就做錯了

    食物是人的根本,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以前,勞動人民把食物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只要能讓自己和家人吃飽飯,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到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飯不僅僅是為了飽腹,更多的是為了享受,但是生活的節奏太快,讓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