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由 仁仁閱 發表于 運動2021-11-03
簡介加入到酸奶等食品中的增稠劑,比如改性澱粉,它們會像米飯、饅頭一樣,被消化成一個個單糖分子,被我們的腸道所吸收,進入血液迴圈,最後轉化成人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明膠會轉化成氨基酸,而果膠則會變成膳食纖維

米糠可以做什麼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存的頭等大事。

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專家們關於食品的“最新發現”層出不窮。

比如,今天有一個專家站出來說:“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

明天又會跳出來一個專家說:“牛奶中含有致癌物質。”

“你們說的都不靠譜!”馬上又有專家閃出來反駁。

一時之間,我們都被這些“專家”們搞糊塗了,不知道誰對誰錯。

長期在國外從事食品安全研究的雲無心博士,在《吃的常識》這本書的開篇,就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在食品健康領域,常識比最新研究更重要!”

為什麼呢?

雲無心博士在這裡所指的常識,並不是人們“以為”的常識,而是經過長期科學嚴密論證得出的常識。

他認為“一個科學結論或者科學常識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多方位的科學資料,加上科學方法、科學邏輯的分析與整理”。

而一項“最新研究”的結論,只是“針對特定實驗條件、試驗方法而得到的一組資料”。

只有許許多多的“最新研究”彙集在一起,才能形成一項“科學常識”。

所以,在食品安全領域,一項“最新發現”要用來指導日常飲食,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很多“最新發現”,只不過是商家產品營銷的一種手段罷了,目的是讓消費者頭腦發熱,乖乖掏錢。

這本《吃的常識》,便介紹了很多關於飲食的常識,同時澄清那些誤區,幫助我們吃得更安心,吃得更愉快。

2010年初,在湖南衛視《百科全說》的一番“高論”,讓張悟本名聲大噪。

這位 “養生大師”,有一個雷人結論,令人印象深刻——“酸奶裡的增稠劑,會堵塞血管!”

隨著“張大師”的倒下,這個結論自然不攻自破。但前幾年又發生“老酸奶事件”。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據說老酸奶裡面加了對人體有害的食品膠,也就是增稠劑,這引起了人們的警醒。

那麼,酸奶為什麼這麼黏稠呢?

眾所周知,牛奶經過乳酸菌發酵,就變成了酸奶。在發酵的過程中,乳酸菌會將乳糖轉化成乳酸,於是,牛奶就變得酸起來,也就是pH值下降了。

牛奶蛋白分子表面所帶的電荷,會隨著pH值的下降,而減少至沒有,電荷所產生的排斥力,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弱,牛奶蛋白分子就越來越靠近。

到了最後,當大量的乳糖轉化成乳酸,牛奶中的pH值,也已經降到很低,導致牛奶蛋白分子之間的疏水基團,互相連線,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路。

裡面包含著乳糖、水和脂肪顆粒,這樣就形成了黏稠的酸奶。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既然酸奶這麼黏稠,還什麼還要加增稠劑呢?

牛奶中所含的脂肪,主要是飽和脂肪,帶有比較多的膽固醇。人攝取過多的膽固醇,會增加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所以,奶製品企業會減少奶製品中的脂肪。而由牛奶經乳酸菌發酵形成的酸奶,就沒那麼“黏”,口感也會變得差很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奶製品企業就在酸奶裡面,加入改性澱粉、明膠、果膠等食品膠,也就是增稠劑。

這樣,酸奶就變得足夠黏,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半固體的樣子,而且口感也好了很多。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由於在化學工業上,有大量“增稠”的操作。

所以,奶製品企業在酸奶和其他食品中,使用增稠劑,讓我們很容易在潛意識中產生“製造偽劣產品”的感覺。

增稠劑真的對人體有害嗎?

這其實是一個誤解。事實上,在食品中所使用的增稠劑,也就是食品膠,是常規的食品原料。比如我們平常吃的涼粉,就是由碳水化合物形成的食品膠。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加入到酸奶等食品中的增稠劑,比如改性澱粉,它們會像米飯、饅頭一樣,被消化成一個個單糖分子,被我們的腸道所吸收,進入血液迴圈,最後轉化成人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明膠會轉化成氨基酸,而果膠則會變成膳食纖維。

張悟本覺得這些增稠劑看起來很“黏”,就說它們會堵塞血管,完全是信口開河!

如果增稠劑真的會堵塞血管,那麼我們吃下去的固體食物,恐怕早就將血管變成固狀了。

以後莫要談增稠劑“色變”了。

鵝肝作為法國料理中的一道名菜,美味無比且價格昂貴,是舉世聞名的“高檔美食”。

鵝肝傳到中國後,某些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在廣告中除了盡情渲染它的美味之外,還會列出一大堆所含“營養成分”,甚至賦予它“補血養顏最佳食品”的殊榮。

忽悠,接著忽悠!

鵝肝其實就是鵝的脂肪肝,脂肪含量達到50%左右!鵝肝的脂肪含量,與裝飾蛋糕的奶油的脂肪含量差不多,無論怎麼說,都是高脂肪食物了。

被揭穿後,商人們又怎肯罷休?馬上找來“專家”,向消費者“解釋”。

說什麼“鵝肝以不飽和脂肪為主,易於人體吸收,並且食用後不會發胖,還可以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

這明明是睜著 眼說瞎話呢!

只要脂肪被人體吸收了,不管它是飽和的,還是不飽和的,都會被吸收,都會增加熱量。

而且,鵝肝實際上含有三分之一的飽和脂肪。說什麼“不會發胖”,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在現實中,之所以沒看到哪個人因為吃鵝肝發胖,是因為那玩意實在是太貴了,誰也沒法當飯吃啊。

所以,鵝肝是不折不扣的“垃圾食品”。

幸好鵝肝很貴,不然,街上可能真的會出現很多胖子了。

曾幾何時,人們把吃上精米白麵,作為過上好日子的標準。

等到溫飽問題解決以後,某些人卻又開始追求起過去經常吃的糙米,並把它標榜為“百無一害的保健食品”。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水稻去除穀殼後,就是糙米。糙米的表面還有一層皮,很影響口感。我們把這層纖維去掉,就得到了精米。

去除的這層皮,我們把它叫做米糠。雖然米糠不好吃,但含有我們在飲食當中非常缺乏的膳食纖維,以及相當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劑。

除此之外,米糠中還含有大量由不飽和脂肪組成的油——與動物油相比,它算得上是“健康”的油了,對人類心血管健康,相當有好處。

於是,某些人藉機大力提倡吃糙米,認為比吃精米更健康。

而那些在以前經常被當作動物飼料的米糠,也“麻雀變鳳凰”,被商家開發成“保健食品”,風光無比。

這些“保健食品”,對人體健康的確有一些好處。不過,學術界對於此類產品,卻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它們最大的問題,是含有許多無機砷。

砷是一種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的半金屬元素,我們常說的“砒霜”,其主要含量就是砷。

砷大量存在於天然水當中,水稻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農作物,會富集水中的砷——大米也就成了像中國這種以水稻為主食的國家,攝入砷的一大來源。

尤其是無機砷,被當作“第一類致癌物”,對人體而言,它的含量自然是越低越好。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但是,由於砷在地球上的廣泛存在,我們不可能真正避免。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無機砷食用安全標準”是:人體每天攝入量不超過0。12毫克為宜。

那中國大米中的無機砷有多少呢?

請放心,根據學術測量,中國大米中的無機砷含量不算高。

由於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中國政府制定了大米中無機砷的含量標準——每公斤不超過0。15毫克。

考慮到大部分中國人一天吃大米,很難超過800克,這個標準還是比較合理的。

有很多學者都研究過糙米、精米和米糠中的砷,尤其是無機砷的含量,得出的結論都表明:

精米中的無機砷含量最低,糙米中的無機砷含量比較高,而米糠中的無機砷含量,超過精米的10倍!

也就是說,那些由糙米上提取出來的米糠所做成的“保健食品”,在提取營養物質的同時,也把無機砷給提取出來了!

除了吃這些米糠“保健食品”,還要每天吃飯呢!可想而知,如果經常吃這種“保健食品”,無機砷攝入量必然會增加不少。

考慮到中國地區所生產的糙米的無機砷含量,比精米也高不了多少,而它所包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對人體健康有積極作用。

到底是吃糙米,還是精米,完全由您在“利益”和“風險”之間權衡。

至於那些米糠做成的“保健食品”,其所含的無機砷給身體帶來的風險,恐怕大大超過它的“保健功能”了。

據說,拿破崙死於砷中毒,年僅51歲——短命的法國皇帝,是不是吃了某些“食品專家”研發的米糠“保健食品”?

很多人都認為雞湯有很多營養,多喝有利於健康。但也有人駁斥這種觀點,認為是在過度神化雞湯的作用。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那到底多喝雞湯好不好呢?

食品科學家指出,雞肉為我們提供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其他成分還有:脂肪、維生素和鈣等礦物質。

一提到脂肪,是不是就心頭一緊?不要擔心啦,雞肉中的脂肪含量並不高,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很少。

再溫馨提示一次:我們從雞肉中獲取的主要營養成分,只有蛋白質。

我們在燉雞肉的時候,脂肪、維生素和骨頭中的鈣,比較容易溶解到湯裡面。脂溶性的香味物質,會溶解在脂肪裡面,然後跟隨脂肪一起去“泡澡”。

而水溶性的香味物質更不用說,自然是進入湯裡——這就是雞湯為什麼這麼好喝的原因。

雞湯好喝,可不要貪杯哦——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關心的蛋白質,也會全部流入湯裡。

雞肉中包含的蛋白質比較多,在燉的過程中,只有一小部分會溶進湯裡。

燉雞肉時,到底有多少蛋白質溶進湯裡,受鹽濃度和煮湯時間影響很大,不過很難超過雞肉所含蛋白質總量的10%。

也就是說,只喝雞湯不吃肉的話,相當於損失90%的蛋白質。

當然咯,很多人喝雞湯,考慮的是更多是美味,而不是營養。那也好辦——“要美味,喝雞湯;要營養,吃雞肉”。

答應我,好嗎?——如果下次女朋友生病,不要再只送雞湯不送肉了。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是中秋佳節了。很多商家都想破腦袋,推出可以吸引消費者眼球的月餅。

中國人不是都關心自身健康嗎?這幾年,某些商家紛紛打出“保健牌”,市面上出現許多宣稱具有保健作用的“功能月餅”。

我們先來說說月餅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糖、油、面是月餅的基本成分——和各種“洋快餐”相比,月餅的含糖量有過之而無不及。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而麵食本身的口感並不優越,要想做出“酥軟”的月餅,就要加入大量的油。

一般的月餅,都含有很多糖和油。

所以說,月餅這種高熱量、營養成分又單一(主要是脂肪和糖分及碳水化合物)的傳統食品,實在不是什麼健康的食品。

其實,月餅只是一種“文化食品”,大多數人只是在中秋節——這個特別有儀式感的節日,吃吃意思一下罷了。

天天讓你吃月餅,你受得了嗎?不膩也會變成大胖子吧!

而那些所謂的“功能月餅”,不管加入多少“保健成分”,都無法改變月餅熱量高、營養成分單一的特徵。

就算那些月餅裡,真的加了“保健成分”,其實也毫無意義。

比如,有些“功能月餅”里加了螺旋藻這種中藥,商家宣稱裡面含有比較多的蛋白質,以及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它本身並不具有神奇的“功效”。

螺旋藻被發現的時候,只是當地窮人用來充飢的野菜。那些所謂的“營養物質”,在尋常食物中也可以攝取。

而且,人體對它們的需要是長期的。您總不能為了獲取蛋白質,天天吃這種“功能月餅”吧?

更何況,人體每天需要幾十克蛋白質,而一個月餅裡,就加了那麼一點點螺旋藻,蛋白質就更少了,哪裡夠啊!

往月餅里加入螺旋藻等“保健成分”,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

所以,商家所宣稱的那些“營養價值豐富”的“功能月餅”,實在是言過其實,它們的營養其實和普通月餅差不多。

當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月餅我們還是要吃的。雖然它沒有什麼營養,但是文化意義巨大,而且飽含親情,一年吃上幾個月餅,還是挺值的!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也就無所謂“健康”還是“不健康”了。

有很多人喜歡吃“溏心雞蛋”,認為這樣的雞蛋味道好,營養成分損失少。

真的是這樣嗎?

雞蛋是一種比較容易受到細菌汙染的食品——就算母雞比較健康,但是它體內也可能有一些致病細菌,而這些致病細菌會轉移到雞蛋當中。

雖然不見得所有雞蛋,都會被致病細菌汙染,但這種可能性始終是存在的。

雞蛋本身具有很好的通透性,所以,就算雞蛋離開母雞身體,細菌也很容易穿過蛋殼汙染雞蛋。

雞蛋中最常見的致病細菌是沙門氏菌。被沙門氏菌汙染的雞蛋無色無味,不進行專業檢測,根本無法分辨。

人體透過雞蛋被沙門氏菌感染以後,通常會在8~72個小時,出現腹瀉、腹痛、發燒等症狀。多數人即使不進行治療,這些症狀也可以在4~7天后消失。不過,感染者如果是老人、小孩、孕婦或病人等免疫力比較弱的人群,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重則死亡。

2010年10月,美國爆發一起雞蛋被沙門氏菌汙染的事件,被召回的雞蛋總數,多達5億個。

別慌,別慌。

我們要想吃到最健康、最放心的雞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將雞蛋充分煮熟,因為雞蛋裡的細菌,都不耐高溫。

關於飲食的一些常識,讓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我們透過充分加熱,基本上就可以把它們消滅。美國農業部推薦我們把雞蛋加熱到71°C以上,在這個溫度下,蛋黃就會凝固,雞蛋就完全熟透了。

熟透了的雞蛋,吃著放心,所含蛋白質也能夠更充分地被吸收。

所以,像“溏心雞蛋”或單面煎熟的雞蛋,不能實現有效殺菌——如果你正好碰上被汙染的雞蛋,那就只好自求多福了。

你還想吃“溏心雞蛋”嗎?你還想變著法兒,用生雞蛋做美食嗎?

最後,再次強調——“在食品健康領域,常識比最新研究更重要。”

生而為人,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盲目聽信“專家”們那些“最新發現”。

有空可以透過各種渠道,多找些資料與事例論證一下正確與否,或者翻翻這本《吃的常識》,不然可能會賠了健康又丟錢。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吃得既爽口又踏實,無病無災。

(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文章

  • 嶽敏君:“幸福”像“花人”綻放

    嶽敏君:“幸福”像“花人”綻放”“大笑人”“紅彤彤”“笑咧咧”,這樣的形象與那個年代有關,與平質且隱喻化的傳統文化有關,更與嶽敏君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感知體驗過的生活有關...

  • 漲知識!正宗醬酒為何要在端午制曲?

    大麴的製作,既要選擇優質的原料,也要挑選合適的踩曲人,更要選擇端午這一最佳時機,才能充分符合大麴微生物的生長階段,得到最為優質的酒麴,從而為醬酒帶來更高的質量和更好的口感...

  • 孩子17歲不上學怎麼辦,一封家書探知真相!

    體能鍛鍊課程說起今天的辯論主題《換位思考》,站到你的立場,爸爸媽媽需要給你道歉:1、首先,在你小時候最需要愛的時候,媽媽沒有把你帶在身邊,而是留著奶奶身邊陪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