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淺談品析唐詩格律詩

由 阿攀講故事 發表于 運動2021-10-28
簡介以音判斷是如此12、34、5、6、7 以字判斷:兩個片語加三個單字或者五個單字加一個片語二.流水對:是指對偶的詩句在詩意上就像流水一樣,上流下接,不能截斷 因此,在形式上雖然分成兩句,但意思卻互相連貫,換句話說就是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話說,上

怎麼分析一首詩的格律

淺談格律詩

律詩有八句,兩句為一聯,是指的下一聯中,奇數句(第三、五、七句)中第2、4、6字的平仄,與上一聯偶數句(第二、四、六句)中

第2、4、6字的平仄相同。這就是‘粘’

例詩

閣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有誰能告訴我這首律詩中 粘?

律詩有八句,兩句為一聯,是指的下一聯中,奇數句(第三、五、七句)中第2、4、6字的平仄,與上一聯偶數句(第二、四、六句)

中第2、4、6字的平仄相同。這就是‘粘’

第二聯的出句:(奇數) 五更鼓角聲悲壯

第一聯的對句:(偶數)天涯霜雪霽寒宵

大家看這兩句中2、4、6位字的平仄

2、4、6位的字平仄相同

第五句:野哭幾家聞戰伐

第四句:三峽星河影動搖

這兩句中 2、4、6位字的平仄相同

第七句:臥龍躍馬終黃土

第六句:夷歌數處起漁樵

這兩句中 2、4、6位字的平仄相同

這就是 粘

在說起承轉合前,先說一點對偶:普通對偶及流水對

一.普通的對偶:上下句某一個字或某一個片語,不論他是哪一種詞,下句相應的字或片語也要同一種詞

也就是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副詞..等,如果要對得更工切,則同類詞中又可細分為若干小類

比如名詞中有人名、地名、那麼就要對人名、地名、,形容詞中有紅、白等字則對應的下句也要用顏色的形容詞相對。

若這樣還不滿足,在若干小類還可再加細分,這樣的形式稱為‘工對’,一般來說可用相同結構的片語相對,甚至也可用相反片語相對,

也算工整

例詩1: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看一二句

兩對一,個對行,黃鸝對白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

例詩2: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看頸聯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就詞性來看竹喧和蓮動都是用動詞(喧、動)去修飾賓語的名詞(竹、蓮)

(歸浣女),(下漁舟)則是兩個敍事句的對偶,用名詞的浣女對名詞的漁舟,動詞的‘歸’對‘下’

在普通的對偶形式中,有時詩句的詞性或片語對得並不十分嚴密,稍有不合

但也常有把它認為是句的情形,由於它的要求不那麼嚴格,而於(工對)所以稱這種對的形(寬對)

如李白七律-登金陵鳳凰臺中的頸聯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這一聯中上句前二個片語三山、半落對下句二個片語二水、中分沒有問題

大家看 但方位詞的’外‘是不能對名詞的’洲‘,

然而如果我們從青天能對白鷺著眼,青白都是顏色的形容詞,用來修飾名的天和鷺,這類對偶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說到 片語 我們要補充一下

按照音律,七律一句共七字,分別為1234567,每句的音節是:12、34、5、6、7,共五個音節。一般一個語素為一個音節。

大家以後讀、抄寫詩的時候,注意看一下七字一句的,大多按照這個音律來寫的。以音判斷是如此12、34、5、6、7 以字判斷:兩個片語加三

個單字或者五個單字加一個片語

二.流水對:是指對偶的詩句在詩意上就像流水一樣,上流下接,不能截斷 因此,在形式上雖然分成兩句,但意思卻互相連貫,換句話說就是

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話說,上下緊密結合,互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義就不完整了

如 杜甫

忽聞哀痛詔,又下盛明朝.

又:可惜歡吳地,都非少壯時.

又: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今天提對偶的目的是讓大家對於對仗及對聯更進一步的瞭解

以後在對聯時要注意小詞類的對仗

作品就會更加出色

現在開始起承轉合的內容:

起句的格式,大家都已經瞭解,有四種,其中兩種壓韻,兩種不壓韻。

一般說來,(按宋朝定型的格律)

起句壓韻,不用對仗。若起句不壓韻,一般來講,以選擇對仗較佳,唐朝就開始有對仗與不對仗之別。

詩是給人讀的,因此,第一句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第一句,就必須直入主題,忌諱東拉西扯,不著邊際

通常,以景語開頭,符合內容格調的景語來開頭

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直入主題,不要偏離了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

慎重的選擇適合主題的景,來作潤色,這就是律詩對起句的要求

比如,內容是好心情,起句就不能用雨、霧、之類的。 也不能用離亭、秋水之類的 借景語來說情,起句一般採用這樣的手法來完成。

景語,指的就是,選擇符合主題的景物來作具體的描述這個過程,是由眼睛外向眼睛內的過程是被動是接受景物,而做一個實際的描述

這個描述,不可脫離了實際。

比如,我們現下居住的環境,已經不可能再見“江楓漁火對愁眠”,因此,寫詩的時候,應該避免

因為任何文學作品,”創作力”才是它的生命力的來源

如李白的:青山橫北廓,綠水繞東城。 這個景,是個遠處的景 指的是朋友要去遠方了。

再比如,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個景,若人在低處,是看不到的,因此,人肯定是在高處。

這些作品在第一句就偷偷的透露了人、事、時、地、物了 再來就是頜聯

頜聯(也叫承句)。 現在說頜聯頜聯,要對仗。

起句為1、2句,頜聯為3、4句

既然是承,那麼,還是在景語上作文章 。

但有別於第一句,得換個角度看事物。否則,就成了羅嗦或是拖泥帶水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這裡,頜聯的此地

,指的就是前面的位置,先承了上句,再“一為別”鋪展開來。

萬里徵”,點明瞭主題,朋友要遠去了

第四句,也就是頜聯的下句,為前四句做了一個“收”,總結。 到此,上章就算是完成了 起句加頜聯,為上章,頸聯加合句,就是下章所謂

章法,就是兩章的內容要有區別,但不得離題。上章,以景語為主。

再看杜甫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同樣是這樣寫的頜聯,也是以景語來鋪展。

杜甫由鳥之後看見的是什麼呢?是“無邊落木”。這也是承。

由“無邊落木”到“不盡長江”,為上章收了個好尾。 上章到此結束。不僅完整,且完美 對仗,剛說過了,可以寬對。所謂寬對,就是

片語的情況下,可以忽略詞性。

比如:落木對長江

落對長,按照對聯,是不許可的,但按照對仗,卻是正確的。這就是寬對。

上章說到這

3,4句叫頜聯 5,6句就頸聯, 對聯還要注意。。。上下聯要意合 ,看起來就像一幅畫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大家來說說這首的頸聯與頜聯是哪幾句?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頜聯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頸聯

上章是從第句開始到第幾句?

第一句到第四句

起承句各是哪幾句?

1、2起句。 3、4承句

再說 ‘轉 ’ 轉是最難的

現在說頸聯,也就是“轉句”。這個轉,也非常重要。5、6句 和3、4句一樣,必須對仗,沒有選擇 轉的時候,若還是前面的景語上鋪展,就

是拖泥帶水 。但若直接轉情語,卻又會斷裂。

因此,轉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句要跟著第四句來 轉情語時。。。也是跟著頜聯的內容來延續。。才不會發生斷裂,要情景交融 所以如何不

斷裂是很困難的

繼續剛才的例子,如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裡的“萬里”,扣著前面的“長江”,沒有斷裂。

很自然的從景語轉到了情語。

再如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是由“孤鵬”到“浮雲”,都是天上的東西,沒有斷裂。浮雲到遊子,就是景語到情語。

同樣是很自然的轉過來的。

頜聯和頸聯,在對仗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一樣的。不同的是,一個是景語,一個是情語。

當然也有先情語再後景的,但通常很失敗,不容易寫什麼呢,如果情語在前,通常氣勢上就寫透了、寫完了,後面的景語,就成了畫蛇添足。

通常後面的一定要高過前面的氣勢 ,這些寫作手法,都是很高明的。到宋朝定型以後,至今,800多年,不曾改變過。這說明什麼呢?這說

明,這些手法,已經得到了大家的承認並繼承。

所以。。。。

1,2句=起句

3,4句=承句

。。。。。寫景

5,6=轉句。。。轉情

怎麼看出情語顯示在哪呢?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情在哪?

此地一為別,孤鵬萬里徵。

其實像幅畫般。。。。

說的一個離別的情景,另一個可以說是虛的景。

此地一為別,孤鵬萬里徵。。。。就是片語的關係

但字裡沒見到情。。情則自心中感受到

為何要有情語?

這樣可以讓讀者感染到作者的感受

總結:律詩中的“承”句的作用:

1、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縫合傳遞的作用,2、為下文鋪墊和蓄勢,以使“體物寫志”更有根基。

直擊“轉”句。

《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本詩的前兩句的功用在於勾勒環境,包括時令季節和地域特色

“黃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 鋪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環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種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帶喜悅的情緒的畫面

但“有約不來過夜半”一句 不僅結構上是盪開一筆,而且,也是情緒上變化的關紐所在 , 同時,使得“閒敲棋子落燈花”的貌似“閒適”

實則是焦灼的情緒表現的含蓄而有韻味。

由此可見,“轉”是指結構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轉換(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轉”在詩詞的結構中多指律詩的頸聯、絕句中的第三句而言,它能引導讀者從中體認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詩歌主旨。

故歷代詩人在詩歌的“轉”上,無不絞盡腦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驚便是興觀群怨”“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

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就是對“轉”的作用的詮釋。大家沒事時不妨查閱一下

再多說幾句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人從貶所渡江而歸,離家愈近,思鄉之情愈是強烈 , 但作者卻宕開一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形象的說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

得知家人的“音書”的急切心理 , 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牽連的訊息得到證實 , 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問來人”

這裡,“近鄉情更怯”的“轉”上接“音書斷”

把詩人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發的淋漓盡致。

再示例一首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秋叢繞舍”“邊繞籬邊”渲染了作者喜愛菊花的氛圍,作為鋪墊。

第三句卻是結構上的過度和情感上的急轉。

從而使“此花開盡更無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岡,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

此詩中的“轉”句作用可見一般,記得在94年高考題的C項“三四兩句由描寫展開議論 , 但是此 轉句 卻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品質。”也

正是“轉”句作用的最好詮釋, 總之,“轉”句是律詩中重要的“結”。

它是文字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轉換的明顯的語言標誌,也是體察律詩主旨的重要線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