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人生如月,滿而不滿,缺而不缺

由 親子同成長 發表于 人文2022-02-23
簡介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多闕少什麼意思

中秋之夜月兒圓,闔家歡樂家家圓。

吃月餅,賞明月,再喝上幾杯小酒,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其樂也融融。

即便是不能團聚,中秋的圓月,永遠都會在心間,思念和離愁,也是一種圓圓滿滿的幸福。

正如黃庭堅所說:“一年中秋最明月,也照貧家門戶來。”

圓也好、缺也好,富也罷、窮也罷,中秋的月亮,都會一視同仁,最是明朗、最為公平。

人生如月,有圓滿,也有殘缺。

若是圓滿,切不可自滿;若是殘缺,也不要自缺。

且以平常心,從容過一生,才是最大的圓滿。

人生如月,滿而不滿,缺而不缺

01

滿而不滿,方得圓滿

做人不易,若得圓滿,切忌自滿。

換句話說,就是取得成功,或是身處順境的時候,不要驕傲自滿。

誠如《尚書》所寫:“滿招損,謙受益。”

驕傲自滿的人,總是沾沾自喜、虛浮誇耀於自己的功績,所以容易招來損失和災禍。

謙虛低調的人,總是正確看待、時時改進自己的不足,所以容易獲得精進和益處。

晉朝的石崇與王愷,兩個人鬥富,比誰更有錢。

王愷做了紫絲步障長四十里,石崇就做了錦步障長五十里。

王愷誇耀皇上賜給他的徑尺珊瑚,石崇拿起鐵如意就把珊瑚擊碎。

然後,拿出家中的許多珊瑚,都是長達二、三尺高,以一株賠給了王愷。

後來石崇因為犯罪,家破人亡的時候,嘆息道:“你們殺我的目的,不就是想要得到我的家產嗎?”

人生如過客,富貴如浮雲。

石崇要是能早點醒悟,不自誇、不炫耀,謹慎小心、低調做人,怎麼會遭受家破人亡的災禍呢?

人的一生,總是福禍相依,若能獲得圓滿,就要明白“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的道理。

因為,月亮圓滿之後,就開始虧缺;萬物極盛之後,就慢慢衰敗。

常人只知道追求圓滿無缺,晚清名臣曾國藩卻“求闕”,並給自己的書舍取名“求闕齋”。

闕,即缺;求闕,就是尋求欠缺,用以提醒自己不能自滿。

正是因為曾國藩懂得“求缺”,所以才能在滿是急流險灘的官場中一生“圓滿”。

人生,有圓有缺才是正常的狀態,圓滿而不自滿才是最高的境界。

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所以,抬頭望月吧。

月滿之際,滿而不滿,方得圓滿。

人生如月,滿而不滿,缺而不缺

02

缺而不缺,方為不缺

人生難得圓滿,卻有太多殘缺。

殘缺並不可怕,怕的是悟不透“圓缺互變”的道理,遇缺而志衰氣餒、迷失心智。

人活於世,圓少缺多,因為人的內心,總是被貪慾私慾、功名利祿、天災人禍、生離死別等等所矇蔽。

慧明禪師路過江邊,見一少婦鬱鬱寡歡,便問所為何事。

少婦說:“唉!我本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四口之家,不料,夫忽得急病身亡,一雙兒女被廢棄馬車所壓,一死一傷,今只有我與殘疾小兒艱難度日,直想赴江隨流而去……”

禪師道:“我有一法,可使你的丈夫和小女復活。”

少婦大喜:“恭請大師賜我神法。”

禪師說:“你隨手揀一樹枝,在此沙灘上畫一圓圈,待圓圈畫成,我便告知之。”

少婦一聽,急忙畫起圓來:“您看,圓不圓?”

禪師笑道:“你自己看吧。”

少婦又畫,總是不圓:“唉,畫成圓圈真難!”

禪師說:“既然畫圓難,那就揀幾樣天然圓形之物給我吧!”

兩人約定,第二晚月上柳梢時見。

禪師問:“圓形之物拿來了麼?”

少婦一指:“天上明月,多麼圓滿!”

禪師說:“三天之後,它仍然圓麼?”

少婦無言以對。

禪師道:“世上天然有形之物,圓滿者,實乃罕見,何況人生呢?”

說罷,逕自離去。

若把人生比喻為月餅,一種是又大又圓而酸的,一種是又小又缺而甜的。

有些人拿到又大又圓的會抱怨它是酸的,拿到甜的會抱怨它是又小又缺的。

而有些人拿到又小又缺的會慶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會慶幸它是又大又圓的。

所以,是圓是缺,是酸是甜,都取決於是什麼心態。

誠如王陽明所說:“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我的心中,自有一輪光明的圓月,始終常在、常圓,所以永不殘缺。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一邊追求圓滿,一邊接納殘缺。

殘缺,即是一種圓滿,所以,低頭沉思吧。

月缺之時,缺而不缺,方為不缺。

人生如月,滿而不滿,缺而不缺

03

人活一世,無論是圓滿,還是殘缺,都要坦然接受,從容面對。

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周全的事情。

做人,唯有滿而不滿,方得圓滿;缺而不缺,方為不缺。

中秋之夜,圓滿殘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

祝願你我,中秋節快樂!

人生如月,滿而不滿,缺而不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