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唐朝時,帝王和士大夫透過己身孝道示範,教化天下人行孝

由 靚仔史說官 發表于 人文2023-01-29
簡介”左拾遺魯國孔妤,魯司寇四十代孫,在料理父親僕射太常公的喪事時,能做到“指揮制度,必以古禮,戒誨約束,委曲備悉”,自己臨終前要求諸子,“生全大孝,送終設祀,宜益儉削,無以金鉛織華為殉,無以不時之服為殮

如何理解劉裕為法自弊

《孝經》中天子之孝規定,“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

首先天子需要敬愛自己的父母,而後推行道德教化於百姓,使得天下之人受此教化也行孝道。之所以天子也需要敬愛自己的父母,也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考慮的。

唐朝時,帝王和士大夫透過己身孝道示範,教化天下人行孝

《三才章》中提到了進行孝道教化的具體措施,“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透過進行孝道的示範來教化天下人向孝。正如《廣至德章》中所說,“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君子教化天下行孝不需要每家每戶登門講授,只需要自己行孝,民眾見了也會跟著行孝。

統治者們對於禮文的規定,並未有太多真正的見解,他們按照禮部官員的引導去行禮,並且由於其掌握著國家的資源和所處的地位,受到禮的約束較小,其孝道常常逾越禮制。《冊府元龜》的《帝王部·孝德》中,記載了唐代帝王的許多奢侈孝行。

唐朝時,帝王和士大夫透過己身孝道示範,教化天下人行孝

唐代帝王在生前供奉先皇先後時多用奇珍異品,唐高祖照顧父母時,“得時珍及諸方異膳,必先薦享而己方食”。

太宗貞觀八年(634)三月,高祖病情好轉後,在兩儀殿設宴,“太宗與文德皇后互進御膳並上服御衣物,皆珍寶奇異”。

在祭祀時也多用珍品,永徽六年(655),高宗親謁昭陵,文物百官和宗室子孫陪旁側。後奉謁寢宮“進太牢之饌,加珍饈具品”。身為帝王階層,其孝行常常違背禮制,不尊儒家剋制之孝禮。

唐朝時,帝王和士大夫透過己身孝道示範,教化天下人行孝

中宗神龍二年(706),想要親自侍奉則天皇后靈駕赴葬山陵,百官固諫乃止。中宗為武則天著衰麻服喪滿了36天后,有司上書請“帝及百寮並從權制改服慘服”,中宗不許,仍服衰麻,惟公卿以下聽服慘服。

在居喪期間,中宗令所司唯進倉米薄粥。豆廬欽以中宗有氣疾,上表請中宗謹遵守先聖制禮、則天皇后大行遺制,稍進美膳,在吃食中加一薑桂,以免居喪過哀以致哀毀,中宗不許。

同時,統治者們還肆意浪費國家資源以展示其孝,玄宗開元十七年(729)謁見橋陵祭拜睿宗,“升奉先縣為赤縣,以所管三百戶供奉陵寢”。

唐朝時,帝王和士大夫透過己身孝道示範,教化天下人行孝

玄宗自蜀歸長安,肅宗“嘗避馳道,執鞭弭導引玄宗自開遠門至丹鳳門,連棚夾道,兵馬旗幟

耀都邑,耆老緇黃垂泣蹈舞”。

肅宗上元元年(760)七月,殿中監李輔國矯詔將玄宗從興慶宮移到大內,肅宗“擇後宮及上皇素所愛幸並妓樂百餘人,令御西宮備掃灑。

又有詔,令萬安咸宜二長主侍養上皇。至於服御饌食,窮以珍奇,視膳問安,加於常日。異方進獻,先到西宮,國之大事,諮之可否”。

唐朝時,帝王和士大夫透過己身孝道示範,教化天下人行孝

文宗開成年間,正月望夜,文宗於鹹泰殿“陳銀燭奏仙韶樂,三宮太后俱集,奉觴獻壽如家人禮,諸親王公主駙馬戚屬皆侍宴。凡膳

珍果,蠻夷奇貢,獻郊廟之後,奉三宮而後進。既而江南諸道以新祭器奏到,有司遽將呈貢,上斂容令陳於別殿,具冠而閱之有頃,唏噓而退”。

唐太宗為高祖李淵修建山陵時,曾準備“準漢長陵故事,務從隆厚”,為官員虞世南等上奏不可,列舉前代帝王厚葬傷民、招引盜墓的弊端,才未厚葬。

太宗生前曾要求死後的陵墓之制“於九嵕之山,足容棺而已”,但事實情況並非僅僅放下棺材。

唐朝時,帝王和士大夫透過己身孝道示範,教化天下人行孝

唐代計程車大夫們,既是禮制的制定者,也是禮制的主要履行者。他們崇尚節儉,並不過分在物質上奢侈以行孝,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敬愛父母,恭謹守禮。在孝養父母時能做到,“愛敬之道,率由

禮經

”。在料理父母喪事能做到“率禮稱家”。

博陵崔氏第二房楷支崔沔家族,“家以清儉禮法,為士流之則”。墓誌中稱其為“位事則高,家節以約,幣其衣服,糲其鼎方,雖道祭以尊,而儉逼於下”。在喪事的操辦上,“及撤瑟初艱,蓋棺他日,聚族之費,崇福之餘,薄葬不足以送終,遠日不足以集事。”

左拾遺魯國孔妤,魯司寇四十代孫,在料理父親僕射太常公的喪事時,能做到“指揮制度,必以古禮,戒誨約束,委曲備悉”,自己臨終前要求諸子,“生全大孝,送終設祀,宜益儉削,無以金鉛織華為殉,無以不時之服為殮。”。

唐朝時,帝王和士大夫透過己身孝道示範,教化天下人行孝

河東柳氏道茂支柳公綽家族,並非河東柳氏的盛支,在唐前期默默無聞,直到代宗以後才逐漸憑藉其官職和家法,一躍而起,成為當時的士族之最,其所著的《柳氏家訓》成為當時士人學習的物件。“僕嘗覽《柳氏訓序》,見其家法肅整,乃士流之最也。”

隴西李蟾,墓誌中稱其為“景皇帝八代孫,淮安王之後”祖輩皆為高官。“丁贊善憂,毀瘠僅勝喪,於義興放護先夫人帷裳,合拊於東周。其幼弟年廿,權窆於吳楚之間者,又營奉數喪,歸於先域,備物稱家,必誠必信,禮無違者,人以為難。”

料理家中多個喪事,能夠做到無違禮制,為先人準備的東西合乎地位和規範,為時人稱讚。河間高陽曹氏死後要求後代們薄葬稱禮,“奉遺言於薄葬,寧為失道;法先聖於稱家,斯為合禮。

唐朝時,帝王和士大夫透過己身孝道示範,教化天下人行孝

”右驍衛大將軍範安及,臨終前告誡子孫“合葬非古,厚葬不仁,先往者

無擾

其安,後亡者勿崇其侈,無違吾志,乃為孝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