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由 歷史小答應 發表于 人文2023-01-17
簡介住持與眾僧人聽了,紛紛表示贊成,於是辯悟帶上經書坐船來到了相府家,與相府嚴都管說了來龍去脈,嚴都管開啟經卷雖覺紙張字跡均已破舊,卻也頭尾整齊,且書末還有自家老爺的手書題字印章,便也就收了,並命人寫了當書,裝了五十石米給他

罪孽深重念什麼經

唐朝有一香山居士—侍郎白樂天。他是佛門中的輪迴弟子,這一世雖入朝為官,卻未放下前世因緣,做了個在家居士。

白樂天母親病重之時,他為母抄寫《金剛般若經》百卷祈福。後此經卷散落寺廟,又經歷了改朝換代,大多已經遺失。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唯有吳中太湖內洞庭山一個寺中,留藏一卷,直至嘉靖年間依然完好,首尾不缺。許多知名人士曾紛紛前來觀展,並簽名題字。千百年間使該墨寶成為一稀世古蹟。嘉靖十三年,吳中鬧水災,谷稻無收,米價奇貴,吳中官府昏庸無能,禁糶閉糴,一味地嚴控價格,越發使米不入境了。

這米荒一時讓那寺中僧人也無米下鍋,一時間往來香客的也無米佈施。寺中主持犯了難,有一法名辯悟的僧人想起了寺中留存的鎮寺之寶《金剛經》,便提議用此寶去蘇州山塘上的王相國家,去典當個四五十石糧食暫度難關,待以後日子好過了再贖回來。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住持與眾僧人聽了,紛紛表示贊成,於是辯悟帶上經書坐船來到了相府家,與相府嚴都管說了來龍去脈,嚴都管開啟經卷雖覺紙張字跡均已破舊,卻也頭尾整齊,且書末還有自家老爺的手書題字印章,便也就收了,並命人寫了當書,裝了五十石米給他。

當年的冬天,相府夫人查賬,偶然發現了這當票,就過問了此事,因夫人平日就尊佛重道,又曾聽聞自家老爺說起過此經,便命嚴都管把這五十石米當作自家齋贈,不用寺廟來贖回了,並把經書還回寺中。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話說此時正逢觀世音菩薩生日,辯悟來觀音山進香後去拜會了嚴都管,嚴都管趁此機會把經書送還給了他。

辯悟拿著經書,心中感慨,千恩萬謝帶著經書坐船離去,不巧在船上眾人繁多,嘮開了家常,辯悟忍不住也插話,說起自己剛經歷的事,並大大讚頌相國夫人的善心。眾人一聽此經之珍貴,紛紛要求一閱其風采,辯悟拗不過,只得開啟,不巧海上颳起一陣自地而起的旋風,把書的第一張扉頁刮上了天,辯悟無奈望風興嘆,隨後包好書悻悻帶回交給住持,因此事是件失而復得的興事,他也就沒有提起失去第一頁之事。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卻說河北有一官員,上任之時設宴款待眾人,有一人聽說其去常州任職,便賣弄起自己得知蘇州吳中某寺存有白樂山的手抄經書,實屬古蹟,價值千金之事。此事被這位太守記在心中,他並非是佛教信徒,只是聽其價值遂起貪心,上任後他輾轉周折,多次明裡暗裡向他人索賄,因其經書難得,非千金能買故一直未得手。

後來因江陰府一樁盜竊案拘了一個行腳僧,太守便想出栽贓陷害的計謀,把住持和辯悟押監。後又命原差告知辯悟緣由。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為救住持性命,辯悟只得回去取經。話說這經書當初不丟了第一頁嗎?當原差把《金剛經》交到太守手上後,太守翻看了卻不懂其價值,只嫌棄紙張老舊鬆動,還缺了第一頁,自覺沒有價值,反倒送還了回去。

住持也被無罪釋放,後住持問起辯悟這丟失的第一頁是什麼緣故?辯悟遂把經過說了一遍。住持感慨:“此乃天意啊”。

師徒二人帶上經書乘船回去,行船至楓橋天色已晚,又忽的狂風大作。正辨不清方向之際,只見不遠處有火光沖天,便朝此方向去。近處才得知是一處草菴,草堂中有一老者在此誦經。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二人進入後發現老者的牆上貼的正是那《金剛經》丟失的第一頁。原來當時那陣狂風把這頁經書卷起吹到這位漁家老漢門前,當時一道光隨之而來,老漢便知此頁文字不凡,便撿起來貼在了牆壁上日日頂禮膜拜。後又有一道人來此到見此經,遂教老者背誦《金剛經》全經,原本不識字的老漢此後竟能逐一讀懂此頁文字,道士臨走時告訴他:“善守此福,必有後果”。

僧人辯悟聽罷感謝老者守護之恩,隨後拿出懷中的《金剛經》翻來給老者比較,老者這才得知是此書第一頁。夜間老者夢見韋馱菩薩託夢,讓其歸還,並告知其因幼年罪孽深重,中年回首,愛惜紙張,又守護此經頁,已受香山居士啟迪天聰開悟,因此為其延壽一紀,正果而終。

第二天老漢不僅歸還經文,並請了裝裱高手跟隨辯悟師徒回去,把此經重新裝裱,並請數眾展念一晝夜《金剛經》。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這一禪宗故事出自清朝《二刻拍案驚奇》中的卷之一《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從這則故事中我進一步參悟到了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中講的“般若”的涵義。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1、其中官府不懂經營之道,災荒時一味控制米價,導致外阜的米進不來,更沒有商家願意屯糧購進,反而使這個地方的米越來越少,迴圈不起來,就更難以降價。

這是官方的不識時務,其實包公和一些懂得經濟流通的官家,都不曾平價禁米。當地的米荒得以流通解決。這就是“實相般若”。

2、姚老漢拾得經文首頁,因崇尚知識便好生守護,後得開悟智慧,這就是“文字般若”

3、住持與辯悟等眾僧人,並沒有因此經的貴重而丟掉性命,一味迂腐守護。最終此經不僅失而復得,還兩次救了眾僧性命,這就是“境界般若”

因此參禪悟法,就是從人生的各種經歷裡開悟智慧。南懷瑾的著述中,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您講解生命與禪宗、儒學、中庸之道的關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