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由 媽媽想一想 發表于 人文2022-12-05
簡介他們會充分了解孩子,挖掘孩子的潛力,以自身為榜樣引導孩子產生同理心,從而去尊重和理解父母,尊重和理解他人

聽話和聽命有什麼區別

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我們常常用自己所知的知識、經驗去指導孩子,為孩子鋪路,希望他們能聽話地往前走。但是,我們對孩子聽話的要求,常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愛的束縛。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國際溝通分析協會會長夫婦總結了七條“父母容易對孩子提出的禁令”:

1、不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可以爬樹,很危險!不可以踢足球,會受傷);

2、不可以有情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可以傷心難過,不可以哭);

3、不可以靠近(我現在很忙,等一下再說!安靜一點);

4、不可以有慾望(不能坦率說出自己想要什麼,不僅如此,還要把機會讓給別人);

5、不可以重要(在孩子完成任務的時候,父母只是很冷淡的一句“嗯”,沒有誇獎鼓勵的話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可以成為重要的人”)。

6、不可以思考(不要跟父母頂嘴!安靜聽我說);

7、不可以長大(媽媽什麼都會幫你做好,聽我的就行了)。

這些話語是不是非常熟悉?的確有很多都是我們對孩子常用的話語。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受到這些禁令強烈影響的孩子,容易過著負面的人生。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我們想孩子聽話,其實就是想孩子逐漸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但其實我們自己可能都沒有深入思考,“聽話”意味著失去了什麼?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當我們追求一個孩子聽話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表達三個意思:

首先,我們不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麼,

第二,我們認為孩子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媽媽是正確的,孩子得聽我的;

第三,父母不相信孩子的獨立思考和選擇。他們認為,我給你已經鋪好了路,你走過來就行了。你為什麼要走岔道,或者背道而馳呢?

有一個聽話的孩子,是很多父母夢寐以求的事情。

聽話的人很溫順、很好控制、很好相處,不會做一些違背父母老師意願的“出格”事情,但是同時也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力,不那麼喜歡獨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容易輕信他人,容易失去自我,而且特別容易沒有存在感。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中國父母最難意識到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的本質是對話和協作,而不是控制和綁架。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很多時候沒想那麼多,我們只是想讓孩子不用那麼操心而已。比如該吃飯的時候聽話吃飯,該學習的時候聽話學習。

我們擔心如果任由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一直對他們沒有要求,擔心他們會變得難以控制、沒有規則。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我們的想法誠然是好的,但是我們不那麼理解聽話的代價:

1、聽話,容易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

《烏合之眾》就曾寫過這麼一句話:“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孩子聽從和服從父母的安排,常常是為了從父母身上獲取被認同、被讚許的安全感。久而久之,他們像動物園裡被馴服的動物,明白要一味順從才能獲取“食物”和“鼓勵”,從而認為世界的規則也是如此。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2、聽話,容易讓孩子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都安排好了,父母都計劃好了,提前幫孩子排好了雷,掃清了障礙,那麼孩子過得“一帆風順”,自然就不需要獨立的思考。

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也不需要再探索和思考了。

當孩子形成上面兩樣習慣,他們的路就坎坷很多,因為他們離不開父母,離不開被安排,就像扯線木偶,無法去綻放自己的人生。

我們可以聽一聽親子專家王人平的肺腑之言,他說,孩子,無論我多麼愛你,你人生之旅註定要自己走。我會和你聊聊我的人生經歷,但不會要你聽話,更不會去規劃你的人生。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父母的經驗是有限的,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父母的經驗可以伴隨孩子多久呢?

作為父母要多轉變思維,不要總是想著孩子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而去想想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

美國《紐約時報》撰稿人、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提到:未來屬於高感性人才。

他認為,具有創造力、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高感性人群,將成為未來世界的主人。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聽話的孩子,思維容易固化,容易順從父母、書本的觀點,很難形成創新思維和創造力。

同時,未來需要的也不是聽話的人才,未來需要的只是有“同理心”的高感性人才。

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能設身處地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意思。同理心衍生了很多原則,比如:

1、我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3、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並據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

4、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唯有先改變自己。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聽話的孩子和有同理心的孩子巨大的區別是什麼?

聽話的孩子的思考方式是:我聽你的,我討好你,我沒有自己的想法,我不需要思考你的話是對的還是錯的。

有同理心的孩子的思考方式是:我尊重和理解你的意思,但是我也明白自己的感受和意思。我希望我們彼此尊重和理解,討論出我們大家都滿意的做法。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要培養具有同理心的孩子,前提是尊重和理解。當我們做到下面這些方面的時候,我相信孩子會被我們感染:

一、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要信任孩子,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意見,讓他們有選擇的餘地。

被譽為“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的夏山學校,就是一所尊重孩子,讓孩子們能真正自由生活的學校。

它的創始人尼爾認為,孩子的本性必須受到應有的尊敬,而大人的干涉與指導,不過只是製造了順從他們命令的機器人而已。

尼爾主張孩子們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聰明、實際,大人只需讓孩子們依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依照自己的才能、志趣去發展,想成為學者便去做學者,而適合當清道夫的也可成為清道夫。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夏山學校就是基於這種理念去教育學生,尼爾認為與其培育不快樂的學者,不如培育快樂的清道夫。

這樣的教育理念讓人們神往:它不是培養聽話的孩子,它只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而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不正是他們一生的追求嗎?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二、理解孩子

《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說:

“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渴望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變現得越好。”

如何理解孩子呢?

如果孩子不配合、不合作,不要先責怪孩子和強硬要求他,先傾聽他們的聲音;

如果孩子不喜歡、不擅長某樣東西,不要認為是孩子的問題,而是要客觀看待、正面引導。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在《他鄉的童年》紀錄片裡,芬蘭老師就十分擅長把握孩子心理,理解孩子。

周軼君問芬蘭的老師們,如果孩子不擅長、不喜歡學數學怎麼辦?

老師們一愣,說那我們會思考是不是我們教學方法出了問題,而不會覺得那是孩子的問題。

周軼君說那你們會讓他繼續學數學嗎?

老師們說,我們會想辦法,從他感興趣的地方開始進行數學教育。比如他喜歡汽車、樂高,我們就把數學引進到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上去,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擅長數學了。

一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就不會只讓孩子聽話。他們會充分了解孩子,挖掘孩子的潛力,以自身為榜樣引導孩子產生同理心,從而去尊重和理解父母,尊重和理解他人。

誰聽到“聽話”孩子的哭聲?心理學家:“聽話”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