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孟浩然是如何做到把佛道融入山水情景之中的

由 佩琪科學事 發表于 人文2021-06-12
簡介在八解浴池的沐浴下可以洗淨一切的垢染,而入佛道,這裡的“八解”指閣黎高深的佛法,進入閣黎新亭,清幽的環境讓人自覺的想跟著閨黎悟入“三明”之境

怖畏怎麼讀

山水佛教詩其本身就是佛教思想與山水清音結合的佳作,但有的作品一味的談禪說理,亦或佛語的堆積,使讀者讀之索然無味。然孟浩然卻能將二者完美的結合,山水自然之中融佛,禪意渺渺。如《晚春遠上人南亭》(卷三〉雲:給園支遁隱,虛寂養閒和。春晚群木秀,關關黃鳥歌。林棲居士竹,池養右軍鶴。花月北窗下,清風期再過。

孟浩然是如何做到把佛道融入山水情景之中的

遠上人生平事蹟不詳,詩約為詩人晚年作品。給園為佛教中抵樹給孤獨園的略稱,佛經雲給孤獨為舍衛城有長者,好施孤獨,故得此名。在王舍城聽釋家佛說法,深依歸之,因請佛來舍衛城,願建精舍居佛。以舍國太子被陀園地爽培,欲購之,太子戲言布金滿地乃賣,給孤獨如其言,因立精舍,曰抵陀給孤獨園,簡稱抵園。支遁為東晉高僧,《高僧傳》初集卷囚“晉劃沃洲山支遁傳”載:“支遁,宇道林,本姓關氏,陳留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隱居餘杭山,沉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經,卓焉獨拔,得自天心。”

孟浩然是如何做到把佛道融入山水情景之中的

在此孟浩然借用支遁事蹟來讚賞遠上人的道法精深,像支遁一樣能夠心無旁駕,拋下塵世的雜念,隱居於南亭,{多心養性。晚春時節,本是傷春青春悲感之際,而遠上人南亭處,依然山林秀麗,黃鶯瞅瞅,青竹茂密,鵝遊子池,月圓花豔,清風徐徐,仿如幅明麗清新的圖畫,全然沒杳晚春的傷感之情。在這裡有動聽的自然之聲,有清雅秀麗的南亭,很好的映襯出遠上人閒適而虛寂的心性,也展現出詩人內心的清淨。在山水的美妙中,詩人自然的也融入其中,詩歌清新明麗,散發著禪韻。又《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林寺以詩寄之》江路經廬阜,松門入虎溪。聞君尋寂樂,清夜宿招提。後鏡山精怯,祥枝怖鴿棲。一燈如悟道,為照客心述。

孟浩然是如何做到把佛道融入山水情景之中的

這裡虎溪不僅是當年慧遠以虎溪為界的溪流,也代指東林寺及慧遠禪師高遠的品德。在孟浩然詩集中多次出現“遠公”“東林寺”,“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鍾”(《晚泊礙陽望廬山》)“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彭蠢湖中望廬山》)足見孟浩然對慧遠禪師及東林寺的熟悉,且有過多次的遊覽。寂樂:佛家修行入諸禪定,一心清淨,萬慮俱止,稱為寂靜之樂,為二禪天之樂,又指超脫一切煩惱之最高境界。招提為寺院的別稱,《釋氏要覽》上雲:“增輝記梵雲,拓鬥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筆者說,拓為招,去鬥奢,留提,故稱招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梵語音譯“拓鬥提奢”省作“拓提”後誤作“招提”,後魏太武始光二年,造伽藍,創立招提之名,成為佛寺的別稱,在此指東林寺。詩人於湘贛遊覽,途經廬江,恰聞友人為尋求寂靜閒適之趣而夜宿東林寺,也含蓄寫出東林寺靜幽的環境。山精:傳說中的山中怪物。

孟浩然是如何做到把佛道融入山水情景之中的

《異苑》卷三雲:“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晝藏。”《抱朴子登涉篇》亦云:“萬物之老者,其精能假證人形,以眩惑人自而常試人,惟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耳。”亙怖鴿為佛教典故,《法苑珠林》:“舍利佛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旁住,佛影覆鴿上,鴿身安穩,怖畏即除,不復作聲。”在此則是將東林寺作為具有佛之法力照應的場所,可以作為庇護所。兩句活用佛典,告知友人東林寺有著慧遠禪師的傳承,寺內高僧林立,可以作為自己修養心性的棲息之所。一燈:佛家將佛法比喻為燈,能明迷暗,《華嚴經》卷七八雲“譬如一燈,入於罔室,百千年圈,悉能破盡。菩薩摩詞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之內。”在東林寺佛燈的照明下,沉迷世俗之心應有所悟。

孟浩然是如何做到把佛道融入山水情景之中的

從山水中悟道的山水佛教詩,在孟浩然詩集中數量較多,也是其山水佛教詩的精品,這些詩作大多是其遊覽寺院受寺院環境影響而悟入佛理,亦或山水之樂有感而發。往往在寺院清幽的環境中,詩人很容易身臨其境,在與禪師談禪論道情境中悟出佛理。像《本閻黎新亭作》《題大禹寺禪房》《登總持寺浮屠》《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等,無一不是寺院環境的感染下觸發詩人悟入佛道,表達出自己對佛家生活的無限嚮往之情。試看《本閣黎新亭作》(卷二)雲:八解禪林秀,三明給苑才。地偏香界遠,心靜水亭開。傍險山查立,尋幽石徑田。瑞花常臼下,靈藥豈須裁。碧網交紅樹,清泉盡綠苔。戲魚聞法聚,閒鳥誦經來。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

孟浩然是如何做到把佛道融入山水情景之中的

闡黎新亭為佛寺新建之亭。閻黎梵語阿閣黎之略稱,原意是指德行可為僧眾規範之師的高僧,謂能糾正弟子品行。《釋民要覽》雲:“梵語阿遮黎耶,唐言規範,今稱閣黎。蓋梵音說略也。”寺約寫於開元二十七年秋,詩歌透過對寺院佛亭多角度生動細緻的描繪,表現了佛教境地的開闊幽遠、佛家生活的恬靜,以及佛法的感召力。八解:佛教稱八解脫,又名八背拾,違背三界之煩惱,解脫其繫縛的八種禪定,《維摩語所說經》卷七佛道品雲:“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一七淨華,浴此無垢人。”氈’禪林泛指寺院,在這當指閣黎新亭。三明佛教謂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為三明,《大智度論》卷二釋初品雲:“宿命、天眼、漏盡為三明 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性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

孟浩然是如何做到把佛道融入山水情景之中的

給苑即給園,給孤獨園之簡稱。在八解浴池的沐浴下可以洗淨一切的垢染,而入佛道,這裡的“八解”指閣黎高深的佛法,進入閣黎新亭,清幽的環境讓人自覺的想跟著閨黎悟入“三明”之境。首二句借用佛家語總贊寺院之秀,閣黎之才。接著對新亭環境作具體的鋪述,新亭依山傍水,小徑幽石靜立,泉水涼涼,綠苔倒映,寧靜而悠然,在閣黎的高深佛法的吸引下,魚鳥不請自來,作者也深受感染,觸動內心,悟得佛道,發出應棄去事物展現的表面現象,而徹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義理。

孟浩然是如何做到把佛道融入山水情景之中的

孟浩然山水佛教詩內容相對集中,主要圍繞山水與佛教,兩者的結合創作出一些清淡飄灑的詩作,這些詩作是孟浩然詩歌風格中的主要部分。孟浩然山水佛教詩雖然在內容上沒有很大的突破,但卻為後續者開創了一條情景交融,重神韻的詩歌風格道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