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由 學乃身之寶說情感 發表于 飲食2023-02-01
簡介前面說了,過度自信的人,他們的內在關係模式就是第(2)種,即“我行,你不行”,一方面他不願承認自己有“不行”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不願看到對方“行”的地方,於是會用一些巧妙的方式來證明自己“行”,對方“不行”

自信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文/學乃身之寶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

有些人習慣性地喜歡分析別人或找出別人的缺點,以彰顯自己的高明洞見,但是,這樣的“指出問題”並不是基於職業上的需要,而是一種不自覺的日常習性,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他們的自我懷疑或低價值感。

在老家農村,我的一個叔叔就是這樣。

他在家習慣性地挑嬸嬸的毛病,不是說她幹農活兒不行,就是說她不會做家務,總之,在他眼裡,這個媳婦怎麼做都是不對的。

但真實情況是,他離不開嬸嬸。因為叔叔不識字,家裡很多事需要嬸嬸去處理,比如去集市買東西、家裡賣糧食等涉及到錢的問題時,都必須嬸嬸在場。

而有著大男子主義思想的叔叔,自然不願承認自己不行,於是就用挑刺兒、發火等方式讓嬸嬸自卑,以顯示自己的強大。

只是這樣的強大或自信是虛假的,真實情況卻是他內心的自卑感。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

自信的人似乎很多,但仔細觀察你便會發現,太多人的自信似乎必須建立在別人自卑的基礎上

。”

那麼,這種現象怎麼理解呢?今天的文章,我們一起來討論下。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武志紅老師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內在的父母”和一個“內在的小孩”,這是

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即童年時,我們怎麼和父母相處,長大後,我們就怎麼和他人相處。

武老師用新精神分析流派、現代客體關係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解釋說,“這個內在關係模式基本是在6歲前建立的。所謂‘內在的小孩’,其實就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內化。所謂‘內在的父母’,則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內化。內在關係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時,孩子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現實關係的內化。 ”

這種內在關係模式有四種模型:

(1)“我行,你也行”,即“'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也行”。

父母愛孩子,不僅給孩子自由,還認可孩子的獨立,於是孩子發展出這種內在關係模式。

(2)“我行,你不行”,即“'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

父母至少有一個人愛孩子,但同時又對孩子極其嚴厲,甚至會用暴力方式對待孩子,於是孩子發展出這種內在關係模式。

(3)“我不行,你行”,即“'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

父母至少有一個人愛孩子,但同時又喜歡孩子溫順聽話,於是孩子會發展出這種內在模式。

(2)和(3)是有差別的,即前者以“內在的父母”自居,把“內在的小孩”投射給對方;後者以“內在的小孩”自居,把“內在的父母”投射給對方。

(4)“我不行,你也不行”,即“'內在的小孩'不行,'內在的父母'也不行”。

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還折磨孩子,於是孩子會發展出這種內在關係模式。

擁有第(1)種內在關係模式的人是自信的,健康的。

擁有第(4)種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大多是偏執狂或連環殺手。他們被他人否定後,感到“我不行”,於是選擇殺死對方,以證明“我奪走了你的性命,你更不行”。

擁有第(3)種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大多是依賴型的人。他們自認自己“不行”,於是讓對方覺得“你行”,隱含的意思是“我需要你的幫助”。

擁有第(2)種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大多是看起來很自信,甚至是某些人眼中“非常優秀”的人。他們認為自己“行”,但不能接受別人強大的一面,於是會用挑刺兒、找茬兒或羞辱等霸道方式讓別人感到自卑,以把自己的“我行,你不行”這種內在關係模式展現在外部人際關係中。

其實,每個人的性格或人格,就是這種內在關係模式的呈現。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前面說了,

過度自信的人,他們的內在關係模式就是第(2)種,即“我行,你不行”,一方面他不願承認自己有“不行”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不願看到對方“行”的地方,於是會用一些巧妙的方式來證明自己“行”,對方“不行”。

就像我的叔叔,透過挑刺兒來找嬸嬸的毛病,以顯示自己“行”,嬸嬸“不行”,而這就是過度自信下的自卑感。

那麼,這樣的人為什麼見不得別人“行”呢?

因為他們害怕認同對方的“行”,導致對方不認同自己“行”。

換句話說,叔叔想讓嬸嬸徹底失去自信,最終徹底失去獨立意志,從而完全聽命於他。

簡單來說,

他希望嬸嬸徹底自認為“不行”,而認為他“行”。

其實,這樣的人有很多,而他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和他們的原生家庭有關。

就像叔叔,他生活在農村,沒有讀過書,經常被別人看不起,特別是他的父母,也是極力否定他,幾乎沒認可過他。因為他脾氣暴躁,家裡人不待見他,於是他習慣用挑刺兒來指出對方缺點,以顯示自己的強大。只是,這樣的強大是虛假的而已。

可見,過於自信的人,因從小很少得到肯定,於是偽裝成強大,來掩蓋自己的弱小和自卑。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人都是自戀的,不願被他人否定,更不願聽到別人說自己“不行”,但是,健康自戀的人,能夠理性客觀評價自己,即知道自己有優點,也有缺點,他人也是一樣。

除了自戀的本性外,很多男人喜歡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還和男權社會遺留下來的價值觀念有關。

男權社會中,人們普遍要求男人“行”,且那時候的女人也渴望男人“行”。

這也是嬸嬸甘願承受叔叔“霸道”的主要原因。

其實,在現代社會的職場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我行,你不行”內在關係模式的人,他們經常自帶優越感,且有種盛氣凌人的感覺,遇到這種過於自信的人,我們首先要告訴自己,這樣的人是自卑的,然後用“勇敢、平等”的語氣和對方說話,這樣就不會因為對方的“打壓”而心生恐懼或憤怒,反倒讓對方對我們有種“刮目相看”的感覺。

說到底,

如果我們對於“我行,你不行”這樣的投射不去認同,那麼自然就感受不到對方的欺壓感。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前面分析了,有些人的自信喜歡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的原因,是他們內在的關係模式“我行,你不行”導致的,那麼,知道這個原因後,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呢?

首先,瞭解這個因果關係後,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那種過度自信的人。

瞭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更多的是在改變自己的不好行為。

當知道那種喜歡挑刺兒的人,其實是自卑的人時,我們就不會成為那樣的人。因為喜歡找茬兒的人,我們也不喜歡,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該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其次,知道“太自信的人是自卑的”這個真相後,有利於我們和他人相處。

我們都生活在關係中,而關係中就需要和他人相處。

在和他人相處時,如果我們遇到這種過於自信的人時,就會明白自己不要認同他們的投射,那麼這時他們“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就不會影響到我們。

比如,同事喜歡否定我們,總是找我們毛病,但只要我們不去認同“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我們就不會因為對方的否定而自我懷疑,反倒會覺察到對方內心的自卑感。

當然,我們瞭解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和投射規律,並不是要顯示自己懂得多,而是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多了一個視角,且提升了自己的覺知能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最後,多數人會渴望健康的內在關係模式,即“我行,你也行”。

多數人都在渴望“我行,你也行”的內在關係模式,哪怕他們是過於自信的人,只是他們還無法做到與自卑相處。

當喜歡挑毛病、找茬兒或霸道的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影響到人際關係時,他們也渴望自己能夠改變,而他們首先要改變的是對自卑的態度。

他們對自卑一詞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但其實,自卑未必是一件壞事,它是激勵我們進步的動力之一,所以,要認識到自卑的正面意義,不要過度解讀自卑的負面意義。

另外,他們要改變的是對待自己的態度,即接納自己有缺點,進而承認他人也是不完美的。這樣,他們就會放下爭強好勝的態度,去和自己的“不行”和平相處,進而可以接受他人的“行”。

為什麼有些人的自信要建立在他人自卑基礎上?武志紅老師給出答案

總之,

討論人的內在關係模式,目的是看清自己的行為方式,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過於自信的人,還可以多一個角度去了解他人的內心,以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常常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人格的力量。當我們擁有真實的自信力,變具有了更大的感染力。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推薦文章

  • 江西修水縣:企業新引進人才購首套房,最高補貼10萬元

    對企業新引進的工作一年以上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全日制高校本科畢業生和全日制大專(包括高階工班畢業生,下同),在修水購買首套房的,分別給予最高可達10萬元、6萬元、5萬元和3萬元購房(交易規費)補貼...

  • 生活感悟:距離與美麗

    生活感悟:距離與美麗在這一幕幕美麗的瞬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距離其實就是一種美...

  • 深入新興青年團體 夯實新就業群體團建

    深入新興青年團體 夯實新就業群體團建年初,團亭湖區委開展調研,摸排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團員97名,並就發展意願、意見建議等情況建立動態工作臺賬,同時,搭建平臺,新建“貨車物流、網路直播”等新業態企業團組織12個,把團組織建到新業態青年身邊,積極開展各項活動,不斷增強共青團組織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