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孩子坐在地上打滾、哭鬧,怎麼辦?

由 惠心千愛智慧感統測評 發表于 飲食2022-11-30
簡介01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時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能力,首先是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孩子的成長規律和成長需求

在地上打滾是怎麼回事

孩子坐在地上打滾、哭鬧,怎麼辦?

孩子坐在地上打滾、哭鬧,怎麼辦?

育兒知識

瞭解

理解

包容

有位媽媽問:“我的孩子兩歲兩個月,近段時間一有不順心,他就坐在地上打滾、哭鬧,該怎麼辦?”

當孩子坐在地上打滾、哭鬧時,如果是在家裡,父母可能感受還好些,如果是在朋友、同事面前或是在外面人多的場合,這時父母可能會很尷尬、不知所措、生氣、甚至會將怒氣轉發在孩子身上,既讓孩子有不良的感覺經驗,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也沒有幫助。

我們愛孩子,要給孩子有能力的愛。有能力的愛是指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未來能力的愛。遇到孩子坐在地上打滾、哭鬧時,就是我們幫助孩子建立未來能力的合適時機。

01

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時

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能力,首先是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孩子的成長規律和成長需求。我們知道在孩子兩歲左右會有一個成長敏感期,叫做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怎樣的呢?

秩序敏感期其實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發展,甚至可以追溯到胎兒時期就開始發展。它因應我們未來大腦裡面要形成的一些條理性的思考結構或者是模式的建立,從胎裡我們的生理機制上就有這樣的本能,它會從生活中去找規律,然後找到規律以後去理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怎麼樣才能夠把事情做好,或者是才能夠正確理解或解釋這些事情或現象。

所以,從胎裡母親的

規律作息

開始,我們的生理運作機制就在追求一種

井然有序、有理可循

的條件,這讓我們可以在穩定的規律中

“專心長大”

在兩歲之前,這種秩序敏感期的表象行為不是太明顯的時候,我們稱之為內在秩序感的建立。一直到兩歲左右就很明顯了,那就被蒙特梭利女士觀察到,它就列為秩序敏感期,

其外顯行為就是特別執拗。

執拗什麼呢?執拗地要求所有的人、事、物都要按一定的規律來擺設、運作或者是存在。這個規律就是從他兩歲之前所有接觸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點點滴滴整合起來認為的規律。

比如說:他睡的小床就一定是他睡的,今天你放一個娃娃,或者是給其他的小寶寶睡,那就不行;爸爸習慣坐左邊的沙發,媽媽坐右邊的沙發,今天兩個人交換坐的位置,那就不行;上電梯的時候一定要他按電梯的樓層,如果今天有人按了,沒有讓他按到,這不行,要下去重新來過;或者洗澡的時候,他看到的香皂是一個什麼形狀的,什麼厚度的,結果洗著洗著香皂變薄了,斷掉了,已經不是原來的形狀了,他就會要求我們把它復原。這點點滴滴的執拗現象就是一個秩序敏感期的現象。

遇到孩子秩序敏感期出現時,家長一定要看懂。如果看不懂,就會覺得孩子特別愛哭,孩子自己是講不出來我正在過渡秩序敏感期的。一旦破壞了這種秩序感的建立或規律性的探索時,孩子當然是很不舒服,他會哭鬧。

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

家長就必須要順應他的生理需求。

他說是什麼規矩就是什麼規矩,他說是什麼順序就什麼順序。這時候更不能要求孩子要聽話,要懂得分享,這都不行。

那麼什麼時候才跟他講道理呢?

在孩子情緒平穩時,用孩子能懂的語言拓寬孩子的思維,

不是要他聽話,而是拓寬他的思維。

例如他的小床,你沒經過孩子的同意就讓其他親戚朋友的小寶寶睡在他睡過的小床,他一定不肯。在他的情緒平穩時,我們就可以跟他說,小床可以給身體小的人睡。例如:你的娃娃、小熊、那一天的阿姨抱著的小寶寶,這樣小床就有伴,小床就可以有很多的朋友,或者是可以帶給很多人的方便、舒適,用孩子能懂的話去打比喻,拓寬他的思維,讓他懂原來這個東西、這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或方法來進行。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這麼小,這麼固執,很不像話,長大以後還得了,這個誤解就會導致家長去破壞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如果我們沒有去滿足他的秩序敏感期需求而直接破壞,以後孩子未來的條理性、計劃能力、組織能力、分類歸納的能力全部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有很多成人小時候的秩序敏感期就是被破壞了,所以房間不會整理,工作一多找不到頭緒,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提問的這位家長,你的孩子有可能正在過渡秩序敏感期,在沒有立即性危險、不干擾、妨礙別人的情況之下,一定要儘量滿足他。

如果是有立即性的危險或者是會干擾、妨礙到別人,我們當然要連哄帶騙,趕快帶到另外一個空間,然後去用別的類似的事物來取代,或者是直接到別的空間去滿足他的生理需求。

你只要這樣做,孩子就不再哭鬧,而且他還會喜歡重複。因為他要建立跟整合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所以他會喜歡重複。我們這一次聽他的,尊重他的決定,尊重他的習慣,下次還得尊重,一直到這個孩子3歲半左右。

這時間很長,因為這種能力要建立很久,它關係到我們人生未來對很多事情的整合能力,所以真的要建構很久。有的人秩序敏感期的表現顯示得早一點,大概一歲半左右就開始出現明顯的這種特徵,通常要過渡到3歲半左右。

當你發現孩子願意主動把東西分享給別人,邀請別人進入他的個人空間去玩他的玩具,然後弄得亂七八糟也沒關係的話,那麼這個就是秩序敏感期已經過了,滿足了。

在此之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和堅持,不要強迫孩子與別人分享他的個人物品。同時,在孩子所能觸及的範圍內 ,傢俱擺設和物品的放置需要有固定的位置,需要維持一定的整潔;許諾孩子的事一定要儘量做到,對孩子的常規要求、大人也必須一同遵守。

所以,我們要知道

成長敏感期和感覺統合發展是一體的兩面

,它是因應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需求,身體自然產生各階段的敏感期行為,直至某片段的感覺神經系統被髮展完成,形成身體某種能力時,該敏感期現象才會停止,而後接著發生下個敏感期的行為,如此重疊反覆直到6歲,人的身心基礎才會經由這樣的過程達到完善。

02

孩子打滾、哭鬧已形成慣性時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用坐在地上打滾、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已經形成了慣性。

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孩子有幾次無意的類似行為,只要我一哭,坐在地上打滾,你們就會滿足我的要求,這是孩子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遇到這種情況時,

父母必須要

溫柔地堅持原則,不管孩子哭得再大聲,哭得再久,都不能輕易改變平時和孩子的行為約定

,例如:有事慢慢說,不要先哭;請父母幫忙時要用說的,不能用哭的;每次哭,只能哭10分鐘,哭完就要自己去擦鼻涕、喝水……

如果孩子一時做不到約定的行為,那麼家長仍然要保持平穩的情緒,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溫柔地提醒孩子: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進行下一個活動。提醒孩子去擦鼻涕,停止哭泣。時間一到,不管孩子繼續哭或者不哭,父母都要按照自己所說的去進行下一個活動,而且要若無其事地正常進行,不需要刻意去叫孩子別哭,也不要去語帶威脅地說:如果不過來參與新的活動,就會做出什麼讓孩子不喜歡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保持情緒平穩就很重要,要做正確的示範,孩子也會從中有所學習,感受到愛和安全,建立起規則。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而父母是環境中的重要因素,父母需要學習,瞭解、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孩子正確地互動,對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這就是提供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