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由 隴上風情 發表于 娛樂2022-05-04
簡介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當時我由縣委宣傳部調到縣委辦公室工作,那時還設定農村工作部,時任部長的高德望,分管農業的副書記張思恭,一日要去野馬灘檢查春播工作,駕駛員於登科開著北京吉普車,我們一行四人驅車百里,來到深山峽谷的空心樓瞭解情況後,乘排

平頭鴿幾條腿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在靖遠工作期間,我先後去過紅山峽谷兩次,那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事。一次是七十年代中期去石門公社搞社教,跟隨領導下基層瞭解情況,坐羊皮筏子從黃河走水路,經塞頭歷險,所聞所見,歷歷在目;另一次是七十年代後期隨從領導去野麻灘檢查工作,耳聞目睹,記憶猶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紅山峽谷地處黃河上游,地理環境險惡。最遲在齊家文化時期,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紅山峽谷同屬靖平區域,有大浪天險之奇景,其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值得濃墨記述。由於涉足,其故事魂牽夢繞,牽腸掛肚,餘以遊記形式,分章逐回,按照時間順序予以記載,以饗讀者。

觀音崖畔有險情 黃河龍灣顯石林

黃河經過瞭馬灘、黃沙灣,像一頭巨蟒鑽進紅山峽谷,奔騰著、咆哮著、怒吼著,以雷霆萬鈞之勢,恨不得一口氣衝出漫長的峽谷。當經過白楊林、空心樓、野麻灘等河床寬闊處,趨於緩衝,後又憋足了氣,沿著蜿蜒曲折的河道,跌跌撞撞地從觀音崖擦肩而過。

滔滔黃河從南向北流過,觀音崖在黃河西岸。其崖高數丈,皆為紅沙岩石,站在河東岸遠遠望去,觀音頭像輪廓清晰,陰陽線條分明,頭部各器官比例協調,略帶微笑,慈目善面。近距離看,左臉自然斷面跌去一塊岩石,形成陰暗,右臉光顯;唇下自然斷面跌去一塊岩石,分出陰陽;還有左眼部皆如此形成並分出陰陽。其頭巨大,較為逼真,只可遠觀,不可近覷,是個幾何形圖面,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的傑作。

下游,與觀音崖相連的是景泰縣的老龍灣。也就是國家地質公園——黃河石林。此段黃河跌差大,水流西傾。數萬年來,隨著水力的沖刷,將靠近水面的崖畔岩石切割成拉牌,石崖遮蓋去部分河面。河水向西拐流,進入一個大灣,這就是龍灣。當地人流傳有句俚語,叫做“老龍灣裡給(嫁)女呢,這一彎就彎得勁大了(遠了)!”

由東岸看黃河石林,如竹筍挺拔,如凌乳倒立,跟隨龍灣地形,圍成一個半圓,在陽光的照映下,山崖畔盡皆紅筍,頂天立地,越發醒目,煞是壯觀。

觀音崖對筏子客來說是個鬼剃頭的關卡,是黃河最險要的“塞頭”之一。河上行筏,必須掌略季節,掌握水勢。選擇在夏秋,雨水多,水量大,河水暴漲可放。這是因為水位超越拉牌,大滿貫行駛,儘管波湧浪高,但安全係數相應較大。春冬枯水期水流量小,筏子隨水進拉牌過巖道,十分危險,要麼撞崖折楫,要麼剃去人頭,命喪黃泉,身葬魚腹。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弄潮兒郎立潮頭 黃河浪激水上游

三生有幸,我生平在黃河行程最長的一段水路就是在紅山峽谷中進行的。說來話長,那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即1975年上半年,靖遠縣委決定在石門公社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當工作開展一段後,隊部要組織人力深入到大隊村社檢查進展情況,調查研究,指導工作。為此,我跟隨工作隊長趙國義,並抽調機關工作組組長齊國政一同去沿河一帶的茨灘、炭窯子、壩灘、水溝園子以及下游的小口等村社瞭解情況。方針既定後的一日,我們從石門公社出發,西行翻過老崖水山路,經羊腸小道,依次逐村開展工作。與此同時,請了一位姓王的排子(筏子)手,在觀音崖對面的東岸即壩灘上了水路,順流而下去水溝園子和小口等地,全程大概五十華里。

說實話,那時我進入社會不久,諳世不深,但很好奇。雖說是黃河邊長大的,耳聞黃河塞頭險要極少,而實地經過那是一件非常刺激的事情。為此特意打聽了這段河流的險要處,如那個塞頭下來接著是那個塞頭,默記在心。

排子手老王是水溝園子人,有四十來歲,年輕力壯,面膛黝黑,看上去非常結實。當他把排子丟進岸口水裡時,很嫻熟地用劃板子(槳)給排子潑了幾下水,然後用劃板子撬住排杆子,要我們一一上去,要求重量分佈均勻,身子向前,腳踩手抓一穩二牢,面視前方,少說話,集中精力,尤其在進入“塞頭”之前,不可亂動,禁忌打聽塞頭地名。這些都是長期以來形成不成文的規矩。

社教工作隊的領導及其隊員,是從全縣各單位抽調而來的。隊長趙國義是法院院長,靜寧籍人,四十多歲,精明幹練,善於駕馭大局,工作有方,口頭禪見人稱“老兄”,善弈,其怪癖是晚上臨睡前要吃兩口,或饃饃或炒麵,否則難以入睡。齊國政是從商業局調來的,年齡與趙相差無幾,留平頭補金牙,亦善弈,他們倆是棋友。我是從宣傳部抽調的,在隊部幹秘書工作。

話說我們上了排子,四人四面,取得平衡。排子手是個弄潮兒,識水性,眼力好,手底下很麻利。每次過塞頭,他下意識地給你打個招呼,提醒你“別動”“注意”,我們就全神貫注,目光盯住前方,大氣都不敢出。過後他情緒稍稍放鬆,我們再問這是什麼塞頭,他隨口只“嗯”一聲,表示“正是”。隨著行程時間的長短,老王也不住地變換著姿勢,由最初的蹲著,到半蹲半坐,關鍵時候根據用力情況,有時雙膝跪著。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輕流飛躍雙漩子 穿浪跨過一窩豬

凡是“塞頭”者都有很多驚險故事,過了八道坎、虎狼洞,便來到雙漩子。雙漩子地勢稍有開闊,兩面千仞紅巖陡立,險峻突兀,河水主道兩側各有過半畝水面,形成漩渦狀,如人的兩隻眼睛,主河道若是鼻樑,其漩如兩個眼圈;又好譬如羝羊的頭,主河道經鼻樑穿越,兩側的漩如彎曲的兩隻螺旋大角,十分對稱。排子手要駕馭過雙漩,就要不偏不倚從鼻樑穿過,稍有不慎,偏及任何一方,都有被捲入漩渦的可能,且由外圈逐漸旋進中央。隨著河水主力的推動,雙漩加速旋轉。有時漩渦中間開洞,黑咕隆咚,大如車輪、笸籮,小如“哨眼”,水即變成立體,形成洞壁,其聲如地震悶雷,牛吼天地,翻江倒海;聞其聲就如沉雷滾滾,有萬鈞之勢,驚出一身冷汗;觀其形,黑洞通地宮,如入龍闕,消去七魂六魄。此前曾耳聞時任公社書記上一年操水路下基層察看災情,做了紮實的前期準備工作,挑選上好的排子手,且用兩排組合,據說那是河水暴發的季節,波湧浪高,驚濤拍岸,過雙漩水起蛟龍,經鼻樑處時,兩漩飛速轉動,與主峰形成水牆,排子如鳥翅扇動,“鄉爺”在兩排之間打滾,炒了豆子,雖有驚無險,但把魂領了。事後談排色變,從此再也不走水路!

我們經過雙漩,雖屬夏季,但未發洪,水流雖不那麼湍急,但也驚心動魄,眼看老王屏住了呼吸,目光凝視,雙膝立,用劃板子用力朝前連挖幾下,左撥右挑,順利穿過了“鼻樑”,兩漩只在兩側打轉,雷鳴喧天,地動山搖,浪遏已飛舟!

下游,我們又經過了一窩豬、歪脖子浪等塞頭。就一窩豬而言,此地險處主要在“豬”上。西岸山架很大,嶙峋突兀,從岸旁堆集的巨石來看,“豬”來自一個個懸崖滾下的岩石,其岩石的巨大眾多而形成了一“窩”。經判斷,由於地震、地殼變化,加上洪水沖刷,將數噸、十數噸,乃至數十噸的巨石衝入河道,形成障礙,水流撞擊,跌宕起伏,造成次生險要。當我們跨越此道門檻時,因水流量小,而激起數丈高的水柱,排子手老王胸有成竹,早已做出了穿浪的準備,他眼尖手快,順著急流,跨上水性,浪裡飛舟。當排子穿浪時,恰逢水柱從天傾潑下來,我們幾人全變成了落湯雞,幸好天晴,陽光照曬,河風颯爽,所穿襯衫一會兒就已乾透。

紅山峽谷,浪遏飛舟。弄潮兒排頭立,乘筏者多愜意,大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感!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貨郎被困龜背石 鄉郵山間鴻雁飛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有水便為綠洲。紅山峽沿河岸能居住人的地方,先民們創造條件開拓利用,即就是交通不便也不會捨棄。走茨灘有條沿河小路,僅為一人步行,途中有一龜背石懸架於半河之上,一邊是滔滔河水,一邊是掛不住老爺獻不住“盤”的峻峭巖壁,難以跨越。龜背石顧名思義“背”為圓形很滑,兩“肋”皆為陡坡,上下無處落腳。先民為了開闢這條路線,在兩側開鑿了腳窩,容行人踩爬,但十分驚險,走的次數多了,當地人都習以為常,有驚無險。而對外來人卻是一種考驗,一種挑戰,是一道鬼門關卡。聽說早先,有一位貨郎子順著山路來到龜背石處,一看就嚇呆了,過,不是,往後退無出路,就硬著頭皮試著過,他縮短了擔子,踩著腳窩子戰戰慄慄爬上了龜背石。可怎麼下去成了問題,往下一看頭暈目眩,試了幾次,腿軟得夠不著腳窩子,但始終捨不得丟掉擔擔子,只得蹴在龜背上放聲大哭,末了望河興嘆!後來聽說貨郎子等了很久,才等到行人,將他搭救了下來。地方上有句俗語叫做“貨郎擔捨命不捨財!”是否語出於此呢?

水溝園子是個世外桃源,處在黃河東岸的一條深溝裡,進出只有單人行的一條路,羊腸小道,忽高忽低,蜿蜒崎嶇。居住著一王姓人家,有數十口人。不知他們的祖先是出於什麼緣由來到這裡定居的,是出於躲避兵亂賊匪,還是出於逃荒生存,不由得叫人深思,難解其謎!石門公社的鄉郵員王作信就是這個村莊的,那時,鬍子拉茬的,有五十左右,但不知他是王家第幾代孫。要給這樣的村裡送信,只有選擇這裡的人員。每兩天一趟,前一天早晨出發,背上郵包,穿上球鞋,拿上雨具,踏上山路,沿途去茨灘、炭窯子、壩灘,最後在水溝園子家裡落腳。第二天帶上信件原途返回郵政所,每天要走五六十里山路,他早起晚歸,不畏風吹雨淋,數十年如一日,辛勤服務於山裡的人民,實為不易,被縣郵政局樹立為模範標兵,名副其實,非常典型。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何家金子日進鬥 御貢特產鴿子魚

河岸的小村莊,雖為偏僻,但也很有名氣,很富庶。就拿炭窯子來說,在舊社會就是富甲一方的地方。此地大都是何姓,來自一祖之後,先祖在這裡最初是沙(“沙”音sā,為“篩選”之意)金子的,主要沙水金。解放前這裡沿河灘擺了數十張床子,高潮時百十號人沙金,號稱日進斗金。何家被譽為靖遠東門外四大財東之一。民謠雲:“張家的土地韋家的房,何家的金子用斗量,顧家的棉花頂上房。”這裡所說的何家就是炭窯子何家。下游不遠處,是雙龍公社的仁義村,一張姓人家在興堡子耕種了半架川,大概有數百頃,民謠中說的就是這戶張家。韋家指的是興隆公社腰站川韋倉連家,那時他們家的莊院修建得就很超前,冬季取暖用的火牆火炕,既乾淨衛生又暖和實用,遠近聞名。棉花頂上房的顧家,指的是響泉顧萬兆家,即現在的顧八仙家。聽說那時他們家非常富有,車馬騾子幾掛子,駱駝幾練子,砂田若干頃,廣種棉花,經商於蘭州到長安之間。

“小口大棗,哈思的梨,黃河可釣鴿子魚。”說的是這一方域的特產名品。小口大棗皮薄肉厚,個大耐儲,油氣足,口感好。而離小口不遠的安衛,盛產油棗,其質相比,更為上乘。

由石門向西去小口,途經一自然村落叫哈思街,也叫哈思堡的。此地元朝時是駐軍的地方,主要是守小口黃河要道。看來那時很繁華興盛,人口之多,形成集鎮街道,建有堡子,其遺址尚存。哈思為韃子語,即蒙語,附近還有叫哈思山的。哈思村產有一種梨,質地細嫩,水汁甜美,皮薄脆生,且咬一口隔日而不變色,別具風味,是地方上貢特產,博得宮廷欣賞。

哈思梨澆灌的是哈思山之水,水質甜綿爽口,不知含什麼礦物質,可生長一種叫水岫石的東西,此物稚嫩時奶油色,植物齒狀可辨,可生長,吸水,為觀賞性礦物結晶類,極為稀奇。同樣出自哈思村附近右邊的沙河畔懸崖處。

鴿子魚是產自紅山峽谷雙漩子一帶的魚類,屬地方特產,形似飛翔的鴿子,體短少鱗,肉潔白細嫩,味醇香少刺,亦為敬上貢品。冰凍封河後可打撈。民國時,任甘肅文史館名譽館長的張思溫曾賦《鴿子魚》詩一首,引其首末句作為佐證:“玉凍長河值臘殘,雙魚處處薦春盤。”“漁人昔在承平日,先鑿堅冰獻宰官”。那時隆冬嚴寒,河面結冰為橋,而今氣候變暖,“九里”只見數片冰凌而已,鮮有聽說鴿子魚被捕撈者!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黃河巖畫話農桑 野麻夜歸帶月光

近年來,有位學者考證和研究,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紅山峽谷就有先民在這裡活動,其主要佐證為野麻巖畫和白楊林巖畫。供職於平川區委黨史辦的劉再明先生,早年在水泉鄉工作期間,下基層在野麻、空心樓、白楊林蹲點時,發現兩處黃河巖畫。後來他潛心研究,反覆實地考察,多方考證,2006年將研究成果撰文介紹,刊登有關媒體,得到有關專家的認可,研究成果見世,引起中央新聞、新華網、朝聞天下等眾多新聞媒體報道,地方報刊紛紛轉載,一時成為爆炸新聞和人們關注的焦點話題。從巖畫的記事內容來看,以祭祀、狩獵、農耕和家庭生活為主線,在放牧的閒暇之餘摩刻記事,表示對其圖騰的崇拜和敬仰。另外,從沿襲至今的野馬灘、瞭馬灘古地名看,也證明這一帶是先民放牧地域。牧馬以最原始的“打野”方式出現,以“瞭望”的方法為主,將水草豐美的紅山峽谷作為牧放之地。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當時我由縣委宣傳部調到縣委辦公室工作,那時還設定農村工作部,時任部長的高德望,分管農業的副書記張思恭,一日要去野馬灘檢查春播工作,駕駛員於登科開著北京吉普車,我們一行四人驅車百里,來到深山峽谷的空心樓瞭解情況後,乘排子過了黃河,來到野馬灘。此村坐落在河西岸的一座大山下,地勢較為寬闊,有三百多畝耕地。高部長的老家就曾住在這裡,後遷居上游的糜子灘。遊子歸來,難免話多,訪談農桑,依依難捨。吃罷羊羔肉話別時,已是金烏西墜玉兔東昇的傍晚,河水靜得出奇,朦朧的月光灑在河面上,排子橫渡在河水中,其時無人話語,山野顯得那麼寂靜,微風起處,只聽見浪花搏擊皮胎(革囊)嘩嘩的響聲,隨著排子的顛簸滑動,間或有山體倒影掠過,月光下的夜渡是另一番景象。說時遲那時快,剎那間靠近了東岸,一行人打道回府。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藥草山間逢雨長 羊肉無羶趕時尚

紅山峽兩側群山屹立,巍峨疊嶂,溝壑縱橫,滿目蒼蒼,雨點稠時,百草茂盛,鬱鬱蔥蔥,其中有柴胡、薄荷、黃柏、甘草、茵陳、麻黃、蒲公英、車前子等數十種中草藥生長,為牲畜及其羊只牧放提供了充足的草源,加上羊群在山間的長期走動,羊肉鮮嫩味美,食之大補。其特點是脂白如玉,紅白相間,肥而不膩,鮮而不羶,醇而不腥。不管是蒸碗、清燉、黃燜,還是紅燒、爆炒都深受人們的青睞,在當地負有盛名,遠銷北京、臺北及鄰國。靖遠羊羔肉被國家工商部門註冊,為馳名商標。靖遠和平川即分又合,合合分分,古為祖厲鸇陰,今又平川析離於靖遠,同飲一河水,同為祁連脈。靖遠羊羔肉即平川羊羔肉也,無非名出不一,實為同宗同源。白銀有位著名作家是本地人,對地方情況非常熟悉,牧羊覓食百味中藥之草,飲用山澗礦泉之水,便將羊屙的糞蛋蛋稱譽為“六味地黃丸”,尿譽為“太太口服液”,真可謂生動形象,貼切實在。

靖平人的地方風味小吃,最佳莫過於羊羔肉下糝飯。羊肉糝飯乃是地方飲食結構搭配最恰當的食譜。從主副食上看,正好打了個顛倒,以吃肉為主,每人一碗,不夠再添。糝飯擺放在桌子中間,為眾人共食,搛糝飯如搛菜一般,因此叫下糝飯。主食盤內放幾雙筷子為公用,邊吃邊搛,這種分餐制的吃法,既文明又衛生。如貴客來了,家人問咋吃?有時當著客人面不揭這張牌,而是說吃糝飯。糝飯是羊肉的代名詞。在公眾活動時,單位負責人安排說“要弄亢(“亢”為靖遠、平川一帶方言,意指“渴”)呢”,招待的還是羊肉,如前一樣為同一意思。吃糝飯即吃羊肉,根據季節或羊羔肉或羯羊肉,久而久之,約定成俗,成為靖平一帶人不成文的規定。用這種方法招待人,顯得很尊貴,也很實惠。吃羊肉最佳時令是秋冬季節,一則羊肥,二則暖胃抗寒。縣市長進京辦事或訪友,宰上一隻羊,若是秋雨歡,帶些在山裡打的灰蔥子,作為上好佐料,在京請位靖遠羊羔肉館子的廚師操作,與客人共同進餐,邊吃邊聊,那是再美不過的事了!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二零一三年七月中旬脫稿於旱坪川

黃兆文/紅山峽遊記

作者簡介

黃兆文,男,漢族,1949年生,甘肅白銀平川人,曾用筆名黃河、金斐、金戈。現為白銀市作協會員。1974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本科學歷。先後在靖遠縣委宣傳部、靖遠縣委辦公室、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指揮部工作。1985年,隨著白銀市恢復和平川區成立,調至平川區工作,先後任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區政協秘書長、辦公室主任、電力路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區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等職務。是區政協二屆委員、常委;區人大五屆人民代表、常委會委員。2009年退休。曾蒐集整理靖平方言、鸇州童謠、民謠、民歌,創作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先後在《白銀文學》、《白銀日報》、《白銀晚報》、《白銀週刊》、《平川文藝》等報刊發表作品二百多篇(首),出版《金安雜記》文學作品集一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