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說說:涿鹿那些好玩的風景》

由 逐鹿堂古陶藝術工作室 發表于 娛樂2021-09-30
簡介一手轉動石盤,一手捧住軟泥,只需三五分鐘,癱軟的泥胚就在工匠手上變成了挺拔的罐子,東窯溝製陶技藝第十八代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侯佔高滿頭白髮,神態安詳而滄桑

逐鹿在什麼地方

(東窯溝古村落)

作者———宋德山

深秋的季節,桑乾河兩岸荒涼而寒冷 ,深處塞外涿鹿寒氣襲人。沿著涿鹿武家溝鎮東窯溝村裡的古道緩步而行,青磚古巷掩光輝、陳窯舊徐清幽靜,斑駁古舊陶片牆、老舊的石板路……破敗古廟,古廟裡牆壁斑駁元代壁畫,每個地方都充滿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村內石柱上蹲著的石猴栩栩如生,表現出高超工藝,圓圓的月亮窗,配上青磚綠瓦古民居真是巧然天成。

古村窯溝兩千年,

群峰環繞桑乾畔。

沉瓦青磚隨夢舞,

陶藝精湛歲月艱。

據縣誌記載,漢代上谷郡太守景丹為在本郡建窯製陶,親率部下出尋,發現此地土質粘潤筋骨,便命人駐紮,建窯燒陶,遂成村落。如此算來,東窯溝村的製陶歷史已有兩千年。宋元時期,此地製陶作坊開始形成規模,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時期。據傳,當時東窯溝家家制陶,手工作坊達一百多家,運送產品的騾馬數千匹。運輸車馬日夜不停,各行業都因製陶而繁盛。

歲月滄桑,鬥轉變換,東窯溝製陶手藝代代相傳。現在的400多戶村民,仍舊大多以製陶為生。村裡隨處可見的,用黃土、石頭和瓷器碎片堆砌成的房梁、院牆、臺階,和由泥土打成的土房向世人講述著傳承千年的故事與傳奇。村中央,有一處現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古民居侯家大院。該院坐北朝南,主房是硬山式正房五間,青磚灰瓦,高起脊一條簷,貓頭瓦至今保持完好。東南設“巽子門”,門樓高大,磚雕精美。梅花鹿、喜鵲登枝寓意“福祿壽喜”。大門外是照壁花牆,院落、房屋結構均按傳統規制。

像這樣的明清古建、古陶窯遺址、遺蹟,在東窯村還有許多。但令人惋惜的是,很多遺存於世的古窯,經技術革新逐漸衰落,經風雨侵蝕,已是殘垣斷壁、荒草沒膝,許多古民居顯得衰敗破爛。如今東窯溝,儘管是華北地區為數不多保護和傳承較為完整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東窯溝製陶技藝”能全面掌握剁泥、捏坯、裝燒等工序的匠人,也已寥寥無幾。2013年8月,東窯溝製陶技藝被涿鹿縣文廣新局列為縣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候師傅還去北京參加過展覽會,介紹東窯溝燒窯技術和產品展示。

一手轉動石盤,一手捧住軟泥,只需三五分鐘,癱軟的泥胚就在工匠手上變成了挺拔的罐子,東窯溝製陶技藝第十八代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侯佔高滿頭白髮,神態安詳而滄桑。候師傅說:“我祖輩都是製陶藝人,受到父親製陶技藝的薰陶,我從小就對陶瓷藝術特別迷戀。”68歲的侯佔高說,他15歲和父親學徒就與製陶結下了不解之緣。50多年來,透過到唐山、景德鎮等“瓷都”學習取經,他已經將採集原料、粉碎、制泥、半成品製作、裝燒等製陶工序練習的爐火純青,並且對產品設計、燒製工藝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新中國成立後,東窯溝手工業作坊全部收歸集體成立了涿鹿縣陶瓷廠。製陶技術從手工作坊到半機械又到流水線,產品也在傳統的粗陶工藝基礎上又開發了缸瓦產品。現在,東窯溝主要生產專供牛欄山和紅星二鍋頭的陶瓷酒瓶。我國著名古陶瓷鑑賞家,孫洪琦先生,受邀到東窯溝古窯址考察。孫老不顧年事已高:親自到古窯口實地調查,根據古窯口狀況得出結論。東窯溝古窯歷史悠久!屬於中國北方窯口渾源窯系。主燒黑瓷品種,有一定數量黃秞產品,古瓷製造年代久遠,現存部分古窯口到宋,歷經千年。

如今東窯溝已經發展成涿鹿著名“陶藝小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很好傳承。如果有興趣學習陶瓷技藝,可以遊覽此地。

《說說:涿鹿那些好玩的風景》

《說說:涿鹿那些好玩的風景》

《說說:涿鹿那些好玩的風景》

《說說:涿鹿那些好玩的風景》

《說說:涿鹿那些好玩的風景》

《說說:涿鹿那些好玩的風景》

《說說:涿鹿那些好玩的風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