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黃立平:藝術當代性的靈魂是創新

由 中電光谷 發表于 藝術2022-04-29
簡介“@武漢”由多家公益性美術館發起,越來越多各類藝術機構參與公立(包括大學)美術館,應該引領創新的方向,讓藝術的新思想、新方法對社會進步,對時代發展產生更大的啟示作用

偉大的未來什麼是當代藝術

黃立平:藝術當代性的靈魂是創新

黃立平:藝術當代性的靈魂是創新

“@武漢·2021籌備會”於3月21日15時在武漢合美術館一樓咖啡廳召開。合美術館館長、中電光谷總裁黃立平在會上發表講話,以下為講話全文:

凡是

藝術活動我都很樂意參加,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藝術活動總能給我一些寶貴的啟發。一個企業經營管理者,如果思維僅僅停留在商業邏輯裡,是有嚴重侷限的;如果沒有新思想的衝擊和啟迪,就難以面向未來,難以仰望星空。我希望跟藝術的緊密聯絡能夠讓企業更富有遠見,更容易正確把握趨勢。

“@武漢”這個平臺的建立,實際上體現了大家共同認同的一種文化觀,一種志同道合的信念。我記得幾年前大家在討論我們所期望的目標和理念時,第一個說到的就是當代性,還有學術性、國際性、包容性。顯然,當代性是核心。我個人理解,所謂當代性就是時代精神。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時代精神的靈魂是創新。剛才王心耀老師也專門強調了創新。之所以創新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社會共識——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講,新發展理念的第一條就是創新;從當代藝術的本質講,它的核心價值也是創新。所以,藝術的當代性,應該成為我們理直氣壯支援發展的方向。

藝術創新很容易講,但很不容易做;學術性也是很容易講到,很不容易做到。不但要有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還得真是從骨子裡嚮往未知的東西,所以挺難。

近些年,人們對當代藝術不太長的發展歷史產生了不少疑問,對發展的方向也感到困惑。關鍵是因為見識的侷限,人們曾把一些學習與模仿西方現當代藝術的東西也誤解為創新,很大程度上從技能層面和市場價值方面評價藝術,而忽視了對於偉大藝術創造者人格系統和思維邏輯的研究,缺乏對於藝術創造根本規律的尊重。

傅中望的這個展覽之所以大家都一致好評,是因為傅中望的藝術生涯體現了一個精髓,就是對新事物充滿熱情的同時,對老傳統也情有獨鍾。時代精神與歷史智慧的結合正是創新的契機。

黃立平:藝術當代性的靈魂是創新

黃立平在@武漢組委會工作會上講話

剛才,魯虹老師以“八五《美術思潮》”文獻展的籌備為例講到了當代藝術史梳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湖北的特殊地緣使命。舉辦這類展覽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我看不是因為懷“舊”,也不應該僅像博物館那樣把過去的東西拿出來陳列一下,瞻仰一番。真正需要發掘的是在那個偉大的轉折時代最可貴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對於今天和未來的意義在哪裡?所以,即便是對藝術家案例的研究和梳理也是要去發現最有時代意義的那些精神,而不是簡單地看看那些作品是什麼樣子或是賣多少錢。這不是大家所說的文化意義。功利主義是那個時代的派生物,也是那個時代的侷限性,但不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主流。但凡超越時代的藝術思想和成果的誕生都是超功利的。

今天,對走向復興的中國來講,不缺少快,也不缺少大,但缺少從“0”到“1”的原始創新。我們的模仿、複製能力是超一流的——一切都可以做得更快、更大。這重不重要?重要。但這是從“1”到“N”的創新。僅有從“1”到“N”的創新是不夠的。藝術創新最有價值的是從“0”到“1”,這個時代最令人期待的正是這裡。我相信,藝術創新對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社會創新都有啟發性。大家聚集到一塊,從推動文化事業入手,對推動整個社會進步都是有作用的。

黃立平:藝術當代性的靈魂是創新

@武漢組委會工作會現場

黃立平:藝術當代性的靈魂是創新

@武漢組委會工作會現場

剛才大家提到投資藝術事業對於企業的意義何在?以尚雲華先生為例吧——他不僅舉辦了生態雕塑雙年展,最近還創辦了 “芷美術館”。他對藝術的熱愛並以多種方式為藝術發展作出貢獻令人尊重。他沒有把藝術作為一種買賣。如果說投資藝術的現實目的是為了金錢,我不認為這件事有直接的經濟意義。經營畫廊我還不太懂,但是道理是一樣的。參與文化事業,包括某些文化商業,增強的是企業的文化底蘊,提高的是企業的文化品位,豐富的是企業的文化形象。這對於企業而言是最本質的價值。

我近年來一直嘗試從後現代主義思想裡尋找啟示。如果沒有合美術館這個平臺,我不會產生這個念頭。現代主義是工業化的產物,注重的是複製、效率、功能、成本等價值維度。後現代主義開始強調文化個性,開始強調自然歷史文化跟當下的關係。其實,我們這些年所面臨的城市發展問題的複雜性就在於現代化實現還不夠充分時,包括人們對現代主義還沒有充分理解時,後現代主義就來了。對於後現代主義的認知我們還在皮毛階段的時候,當下的新問題又來了。今天,如果你的思維還停留在現代主義的框架內,還是習慣於工業化的那一套方法,就不可能解決好城市化、工業化、資訊化融合發展的升級問題。

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產業園區的策劃和規劃必須具有當下時代的文化眼光,必須超越工業化思維來進行頂層設計。

過去我們有一種模糊的概念,以為標準廠房就是產業園區的基本形態。的確,八十年代深圳的招商引資和產業組織是從蛇口工業區提供標準廠房開始的;華強北是電子工業的集聚地,承載體也是標準廠房。但是適合標準廠房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也就是說,用這樣的一種規劃思想和空間承載方式來組織工業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但是,這種方式今天很多地方還在發生。如果我們不是從現代藝術史的角度來分析和觀察,就看不到問題的本質所在,也就很難有目的地尋找改變方法。這就好比曾紅極一時的波洛克那樣的藝術,今天已沒有文化意義一樣。如果我們總是拿過去曾經有意義的東西作為今天實踐的依據和規範,我們的工作就沒有進步意義,就不可能有生命力。

對歷史的理解,對未來的研判——從藝術史和藝術精神中能夠找到啟迪。從藝術世界裡吸收精神營養、借鑑方法論,能夠對我們的經營管理創新有所幫助。但凡文化的東西一定不會直接地、功利地產生意義,而是潛移默化地產生意義。歷史有歷史的邏輯。

關於雕塑雙年展,孫振華老師強調生態主題是高明的定位——既有獨到性又有時代感。如果延續辦下去一定能夠讓藝術對城市功能發揮更大作用,既支援了藝術,又充實了尚總業務的內涵,這就找到了企業經營與藝術的結合點。如果能搞出一種平臺性機制,一定具有延展價值。畫廊是一個老行業,經營方式侷限性大,能堅持下來不容易。要考慮經營方式的轉變,要與其他業態相結合。

@武漢

由多家公益性美術館發起,越來越多各類藝術機構參與公立(包括大學)美術館,應該引領創新的方向,讓藝術的新思想、新方法對社會進步,對時代發展產生更大的啟示作用。

我堅信,這是符合中央精神的。

而搞那些媚俗的、應景的東西都是與藝術創新的精神相悖的。

黃立平:藝術當代性的靈魂是創新

@武漢組委會工作會現場

我們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就是推動科技與藝術的融合發展。無病呻吟的東西不能開啟大眾心智,已缺乏時代感,不需要我們花費精力和資源去關注。在藝術跟科技的結合上,我們可以做更多的事。2019年我們嘗試舉辦了第一屆創客藝術節,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我們應該堅持辦下去,吸引科技界、藝術界、企業界人士廣泛交流參與,找到使科技與藝術相互啟示、相互促進的機制。什麼是想象力?什麼是創造力?什麼是自由精神?什麼是個性獨立?這些跟創新是什麼關係?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黃立平:藝術當代性的靈魂是創新

責編 / 張漫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