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由 酺客 發表于 藝術2022-09-26
簡介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瓷雕二、藝術家都在尋找知音所有的藝術家,無一例外都想透過作品表達些什麼,但是,他卻只能用藝術語言“說”出來

如何理解藝術作品的價值

美術館裡,有人指著一張畫,問同來的朋友:“你知道這張畫,畫的是早霞還是晚霞?”

“是晚霞。”他的朋友十分肯定地說。

“你怎麼看出來的呢?”

“我認識這位畫家,他從來不在9點以前起床。”

我們常把這個故事當成一個笑話看,卻不知道,

想真正的理解藝術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其生活習慣,卻也是一個有效的手段,或者說捷徑。

見過很多不懂藝術附庸風雅的人向藝術家求作品,或者求而未得,或者得到了應付之作,或者得到了精品但花了非常大的代價。

不能成為藝術家的“知音”,瞭解其作品表達的內涵與思想感情,恐怕是很受到藝術家重視與青睞的。而本文要講的,就是關於藝術家的“知音”問題,希望能帶給所有對藝術有追求有想法的人一些思考,一些幫助。

至少,在向藝術家求作品時,不至於太被動。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一、知音是藝術家的生命

真正的藝術家,會透過作品表達某種思想或感情。但是,藝術家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卻不是用清晰明確的語言,而是透過色彩、線條、旋律、大理石、泥巴、影像等藝術語言“說”出來。

作為觀眾,如果能從這些色彩、線條中“聽出”藝術家內心的“真實語言”,而且能透過藝術語言真正懂得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他們敏感心絃的顫動,這便可以算作藝術家的知音了。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把知音看作是生命的,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要寶貴。

藝術家是為知音而創作的,否則,他的藝術作品便沒有價值。因此,他真誠地、謙虛地尋找著、等待著自己的知音。因為他知道,沒有知音,便沒有藝術家,正如沒有上便沒有下,沒有左便沒有右。

而藝術家也是靠知音才可以成為藝術家的。因此,藝術家對知音都是信任又依賴的,真正的藝術家甚至是為自己的知音而生存的。

說到知音,就不得不提俞伯牙和鍾子期,實際上,“知音”這個詞,都是來自於他們。知音知音,知道的就是俞伯牙撫琴的聲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列子·湯問》

在鍾子期過世之後,因為世上再無知音,俞伯牙連撫琴的想法都沒有了: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既然不再撫琴,俞伯牙也便不能再成為藝術家了。這個故事儘管傳說的成分頗大,卻準確地傳達出了真正的藝術家與知音相互依存的真實關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瓷雕

二、藝術家都在尋找知音

所有的藝術家,無一例外都想透過作品表達些什麼,但是,他卻只能用藝術語言“說”出來。因此,他只能也必須尋找懂得他藝術的知音: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那“故人”就是孟浩然的知音,沒有知音,彈琴便沒有物件,也就沒有意趣。因為懷念知音,這人半夜都睡不著覺,活脫脫一副思春小兒女的形象。

奧斯卡得主,大導演李安也曾說過:

“他不會為了奧斯卡拍片,也不能為錢拍片,甚至也不能為藝術拍片。‘最想拍的東西能夠找到知音,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李安感謝全體中國人的支援》

中國最著名的文學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一生都在尋找知音: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曹雪芹《紅樓夢》

一面感嘆 “誰解其中味” ?一面堅信能找到解“味”之人,否則,他就不會“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並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的艱難環境下,孜孜不倦地堅持寫書立傳了。

真正的藝術家或早或晚,一定會找到自己的知音,他們有這樣的自信,這也是支撐他們堅持創作的最大動力。

要解《紅樓夢》之“味”,首先站的角度要正,要宏觀全面地把握小說的整體立場,如果失之偏頗,則會像魯迅先生說的一樣:

“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排斥滿族,即清朝的統治,編者注),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絳洞花主》小引

這些經、道各家,就是從各自偏頗的立場出發,去理解《紅樓夢》的,讓這些人去做曹雪芹的知音,恐怕曹雪芹能從棺材板裡跳出來。因為他們的立場使他們只能看見“《易》、淫、纏綿、排滿和宮闈秘事”,而不能理解曹雪芹內心的真正渴望。

而如果能從《紅樓夢》的具體描寫出發,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奢侈生活中,從內心去體會“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的感受,或者像賈寶玉一樣:

“看見許多死亡;證成多所愛者,當大苦惱,因為世上,不幸人多”——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那就差不多要逐漸地進入曹雪芹的內心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曹雪芹蠟像

三、如何成為藝術家的知音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文化大背景下的點點顏色。

所以,要做藝術家的知音,必須瞭解藝術家、藝術作品產生的文化環境。

1、瞭解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

一個不懂得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是做不得中國京劇或中國書法的知音的;同樣,如果我們不能對歐洲的歷史和宗教有所瞭解,要看懂莎士比亞戲劇的深刻內涵,捕捉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所散發出的人文資訊,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只有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修養,才能在面對一幅書法作品的時,產生藝術的審美感覺。才能從《蘭亭序》中看出瀟灑,從《祭侄文稿》中見到悲憤。說到底,書法大家們把書法變成了抒情的藝術:

“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韓愈《送高閒上人序》

韓愈說的是張旭的草書,但是完全可以推廣到所有優秀的書法作品中。而沒有受過中國文化的薰陶,要想從這些書法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文化情感,是斷不可能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張旭草書 | 來源:網路

2、對某種藝術做到入門

要做藝術家的知音,還得對這門藝術有所瞭解,至少也要做到入門。否則,完全的門外漢,是沒法做藝術家知音的。

沒有基本的音樂修養,或許能分得清音樂好聽還是刺耳,但要想聽懂巴赫或貝多芬,就完全不可能。同樣,聽慣了義大利歌劇的歐洲音樂家,如果用歌劇的耳朵去聽京劇,特別是京劇的鑼鼓,說不定就會認為中國京劇簡直“嘔啞嘲哳難為聽”。

而這,卻不是因為欣賞能力出了問題,更不是缺乏藝術素養。只是因為從未接觸,還是個門外漢而已。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京劇《楊門女將》

3、用心靈去感受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心中之美的外化。畫家畫出來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美圖,其美並不在畫布或宣紙上,只是在畫家的心中。畫家將自己心中的美圖外化到畫布或宣紙上,於是有了美的繪畫作品。

同樣,音樂作品的優美旋律,並不在器樂裝置上,也不在演奏家手中,不在指揮棒上,甚至不在曲譜歌詞裡,只在音樂家的心中。大才子蘇東坡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琴詩》

存在於音樂家心中的旋律,經過演奏家、指揮家的演繹,進入欣賞者的耳中、心中,那優美的旋律就撥動了欣賞者的心絃。於是,欣賞者、演奏者、音樂家的心靈,震顫出了一樣的頻率,他們就成了知音。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音樂會現場

4、有共同經歷最佳

而如果欣賞者與藝術家的身世、經歷、遭際有某種相同或相似,成為知音的可能性就更大。白居易“左遷”九江,於潯陽江頭與琵琶女邂逅。在大唐,左遷的官員如同被朝廷所棄,而琵琶女則是被“重利輕別離”的商人所棄。兩者均為失意之人,在人生遭際上有所契合,琵琶女的琵琶曲及其悲慘身世,深深的感動了所有的聽眾,白居易更是哭的“青衫溼”,原因只在於: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從“輕攏慢捻抹復挑”的疾徐變化中聽出琵琶女的“心中無限事”。正是遭際的某種相似,使白居易成為琵琶女的知音。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白居易《琵琶行》插圖 | 來源:網路

四、知音是藝術欣賞的極致

透過欣賞藝術作品與藝術家成為知音,是審美欣賞的極致。

欣賞藝術,到底欣賞的是什麼?是色彩、線條(繪畫)、音響(音樂)、石頭、泥巴(雕塑)、文字或語言(文學藝術)嗎?藝術語言的運用只關乎技術,或曰技巧。藝術經技巧固然可做欣賞的物件,但是,從根本上說,我們欣賞的是藝術家的心靈,是藝術家心中之美。

但是心靈的東西是不能感知的,人所能感知的只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藝術家只能藉助於顏色、線條等物質的東西才能把自己內心靈動的美表現出來。

藉助於物質呈現的優秀藝術作品,卻一直有強大的“穿越”能力,能穿越時空,與知音做深層次的心靈交流。徐悲鴻在評價我國的書法作品時說:

“有如音樂之美。點畫使轉,幾同金石鏗鏘。人同此心,會心千古。抒情悉達,不減晤談。”——徐悲鴻《積玉橋字題跋》

書法家的思想感情彷彿就“活”在他的作品中,一彎一折,一頓一挫,都是書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如果能體會到,那就如同對面晤談一般進入了他的內心世界,能夠進行跨越千古的心靈溝通,這無疑已經與書法家成為知音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區域性

五、知音能鑑別“藝術家”

優秀的藝術作品價格都不低,因為那是創作者心血、精力、思想、感情的集中,當然,這是對根本不懂藝術的群體而言的。但如果你是他的知音,他可能分文不取,謙敬地送出他的珍品,請你鑑賞、雅正。

當然,滿腦子銅臭的“藝術家”是不會這樣做的,他只會如影印機般批次製造“作品”。而那些千人一面的作品也不再是藝術,只是賺錢的工具而已。這樣的“藝術家”,只會有附庸風雅的“捧場者”,卻斷無真正的知音。

創作者對作品和金錢的態度,是否有真正的知音,往往就決定了他是不是真正的“藝術家”。

因此,要成為藝術的知音,除了端正自己的人品並提高藝術修養外,別無他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蘇軾《枯木怪石圖》

六、知音難逢

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為了附庸風雅,花大價錢購得名人字畫,且不說其中的贗品,即使真品,甚至珍品,對他也是毫無意義的。

當他面對那用金錢購得的藝術品時,他只能“作觀賞狀”,卻根本無法進入藝術家的內心,更不用說與藝術家作心靈的交流了。

金錢不會讓人成為藝術的知音。

而藝術家,卻在不斷地透過自己的作品尋求知音:

“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

“千載其一”,恐嫌誇大。知音難逢,確是實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