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美學(第一卷)》一、全書序論 第三節 藝術美的概念4

由 一天一筆記一時一感悟 發表于 藝術2022-08-13
簡介*結論:由此可知,從實踐慾望出發的人為什麼把有機界和無機界中可以利用的自然事物看得比藝術作品較高,因為藝術作品是不能供慾望利用的,而是滿足心靈的其他方面要求的

藝術的概念是什麼

全書序論

第三節藝術美的概念

第一部分一些流行的藝術觀念

二、藝術作品作為訴之於人的感官的,從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作品

藝術作品是為人的

感官

而造作的,因此它多少要從感性世界吸取源泉。

(一)美的用意在於引起情感,引起適合我們的那種情感,即

快感。

*人們把關於美的藝術的研究變為關於

情感

的研究,但是這種研究是走不遠的。

*情感是心靈中的不確定的模糊隱約的部分,所感到的

情感

只是蒙在一種最

抽象

的個人的

主觀感覺

裡,因此

情感

之中的

分別

也只是很

抽象

的,

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分別。

*情感就它本身來說,純粹是

主觀感動

的一種空洞的形式。

*例如希望、哀傷、歡樂、欣慰,以及情感涉及到的正義感、道德的情感、崇高的宗教情感等等內容,他們的確定性質並沒有透過情感顯示出來,仍然僅僅是自我的一種

主觀感動,

在這主觀感動裡面,

具體的內容消逝

了,就像躋在

最抽象的圓裡一樣。

(書中註釋:“我的私人情感比作一個小圓,道德,正義等等可以在這小圓裡存在,但是沒有地位可以顯出它們的性質。情感不是可以下定義的。”(鮑申葵英譯本注)

*藝術所引起的情感的研究停留在抽象的不明確狀態,

把真正的內容和它的具體本質和概念都拋開了。

*這種研究不免由於它的不明確和空洞而使人厭倦,由於它注意瑣屑的主觀方面的特點而令人嫌惡。

(黑格爾在這裡批駁了從情感出發的藝術研究,認為藝術應該是

具體

的,應該是研究

具體本質

,情感是飄渺不確定的研究物件,是

抽象

的,

空洞

的,

不確定

的,從情感入手,不能深入研究藝術作品。)

(二)藝術作品之所以為藝術作品,是因為它是美的,所以過去有些人想到替美找出一種

特別的審美的情感,

還要找出一種特別的

審美的感官。

*這樣一種

感官

不是

生來就很確定的盲目的

本能

,單靠這本能是不能辨別出美的。

*人們又說這種審美的感官需要

文化修養

,把這種有修養的美感叫做

趣味

鑑賞力。

這種鑑賞力雖然要借修養才能瞭解美,發現美,但卻仍應是

直接的情感

(書中註釋:直接的情感,物件直接引起的情感,如修養發生作用,那便是間接的。也就是說透過鑑賞對美的發現,應該是直接的,而不是透過

抽象

修養

的認知起作用。因為這種

抽象

理論

的修養,培養出的鑑賞感官,還是

外表

的和

片面

的。

也就是說,靠單純的提高文化修養,並不能發現美。

*黑格爾認為(下面這段話文中有很多加強符號):在這種

鑑賞感官說

流行的時代,批評在

普遍

原則上既有缺點,而對

個別藝術作品

所作的

具體批評,

其目的與其說是要從原則上證明一個更

明確的判斷

——當時還沒有這種條件——還不如說是要

提高一般鑑賞力的修養

(作出批評,不是為了形成判斷,而是提高鑑賞力的修養。也就是說為了鑑賞而鑑賞。)

*因此,這種鑑賞力,也只是透過

思考,

情感

作為審美的感官來培養。

以為只要有美存在,就可以憑這審美的

感官

(鑑賞力)

去直接發現它。

但是事物的深刻方面卻仍不是單憑這種鑑賞力所能察覺的,

因為要察覺這種深刻方面所需要的不僅是感覺和抽象思考,而是完整的理性和堅定活潑的心靈。

(鑑賞力在黑格爾這裡是很膚淺的東西,浮於事物的表相,沒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質。)

*一旦遇到

偉大心靈

深刻的情緒

激動

顯示出來的時候

(表現為偉大的作品,也就是偉大的作品不可能靠鑑賞力就能理解其深刻內涵)

,我們就無暇計較鑑賞力所分辨出的細微分別和瑣屑細節了。

(三)人們又改變看法,憑藉鑑賞力的藝術批評家的地位就被

藝術學者

所取而代之了。

*藝術作品在本質上是

物質

個別

的,是從多種多樣的特殊條件產生出來的。

*具體表現為:作品產生的

時間和地點

;藝術家的

特有個性

;該藝術在當時所達到的

技巧修養

*對一件藝術作品的全部

個別特點

要有深刻的認識,作深入的研究。

藝術學問

研究以上這些方面,但是仍然存在缺點,可能停留在僅僅是

對外表方面的認識,

例如

技巧

的和

歷史的細節

等等,對作品的真正性質則只有模糊的認識,甚至沒有認識,甚至可以低估較深的研究的價值。

藝術學問

儘管存在缺點,但是它的路是對的,它至少

要有明確的根據、見聞,以及有見識的判斷,作較精確的分析和適當的評價。

(從第一點到第三點,黑格爾論述了對美的藝術而言,

情感的角度

切入研究是不靠譜的,流於表相、空洞;

鑑賞力的角度

切入研究也是不靠譜的,很膚淺,無法抓住美的深刻,缺乏“

完整的理性、堅實活潑的心靈

”;

藝術學問的角度

切入研究存在缺點,但是走的路是正確的,方向是對的,因為藝術學問的研究需要作出“

較精確的分析和適當的評價

”“

有明確的根據、見聞、有見識的判斷

”。

(四)藝術作品作為

感性物件

,它和作為

感覺主體的

人有一個基本的

關係

(藝術作品與人之間存在一個基本關係。)

兩個部分:

*一部分就藝術作為物件來看;

*一部分就藝術家的主觀方面的情形,例如他的天才、才能等等來看。

1、藝術作品當然是訴之於感性掌握的。

*藝術作品

訴之於

外來的或內部的感覺,

訴之於

感性的知覺和想象的,正如我們周圍的

外在

自然,或是我們自己的

內在

的情感生活訴之於感性

知覺

想象

那樣。

藝術作品

不僅是作為感性物件,只訴之於感性掌握的,它一方面是

感性

的,另一方面卻基本上是訴之於

心靈

的,心靈也受它感動,從它得到某種滿足。

(藝術作品不只是感性的,而且也是心靈的。心靈應該是黑格爾系統裡面很深的一個概念了,比如最終極的

絕對精神

。)

*藝術作品訴之於心靈這個道理,可以說明它

絕不是一種自然產品

,不是按照它的自然方面而具有自然的生命。

(文中註釋:藝術作品的自然方面就是雕像用的石頭、繪畫用的顏色線條之類媒介。一座雕像不是按照它所用的石頭的性質而具有石頭的那種自然生命。比如

石頭滿世界都是,但是擲鐵餅者(銅的)、沉思者、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等等這些雕塑並不是滿世界都有。)

*藝術作品中的感性因素之所以有權存在,只是因為它是為人類心靈而存在的,

並不是僅僅因為它是感性的東西而就有獨立的存在。

(書中註釋:例如雕像所呈現的人形是感性因素,這人形有權存在,是因為它是一件藝術作品,而不是因為它真正是一個人。感覺這裡的註釋有點不大好理解。)

*感性的東西對於心靈可以有以下各種不同的關係。

(1)最低階的而且最不適合心靈特色的掌握方式就是單純的

感性掌握

*這種掌握首先只是

單純的看、聽、觸

之類。

(沒有形成心靈活動,沒有想,沒有思考,只是簡單的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這“對於許多人通常是一種娛樂”)

*但是心靈並不停留於只憑視聽去從外在事物得到單純的感情掌握,還要使這些事物成為

心靈內在本性的物件

,這心靈內在本性於是被迫以相應的感性形式,在這些事物裡實現它自己。

(這裡其實就是前面一篇裡面提到的認識的過程,就是從

感性

昇華到

心靈內在的認識,

這裡是一個相對的過程。)

換句話說,

使它自己以

慾望

的身份和這些事物發生關係。

(從主體到客體的作用,表現這

慾望

的關係。)

*這種慾望關係中,人是以感性的

個別

事物的身份,去對待本身也是

個別

事物的外在物件

(點對點的關係,特殊對特殊)

*他不是以

思考者

的身份,用

普遍觀念

來對待這些外在事物,而是按照自己的

個別的衝動和興趣

去對待本身也是個別的物件。

*用它們來維持自己,利用它們,吃掉他們,犧牲它們來

滿足

自己。

*(慾望的這種滿足)需要物件本身的感性的

具體存在

(一種慾望的滿足,一定對應的是一個具體的實在體,書中舉例是慾望所要利用的木材或是所要吃的動物,如果僅是畫出來的,對慾望的衝動就不會有用。這裡應該指的是飢餓感,或者木材的用途而言。)

*(慾望的滿足)也不可能讓物件自由存在,因為慾望的衝動就是要

消滅

外在事物的獨立存在和自由,要表明這些事物之所以在那裡,就是為著被消滅被利用的。

下面是一段非常經典的論述

*但是同時主體(人)自己既然被慾望的一些個別的窄狹的庸俗的興趣所

束縛

,他

本身

不是自由

的,因為他不是根據他的意志中本質應有

普遍性和理性來決定

自己的

慾望

。其次,就他

對外在世界的關係

來看,他也是

不自由

的,因為

慾望基本上是被事物決定的,與事物發生關係的。

(也就是說,不是作為主體的人決定外在,而是被外在所決定,真的很可悲!)

(書中註釋:在這段裡,黑格爾指出人對外在事物的最低階的感性關係是慾望的關係。人按照他的本能需要,要消滅或利用外在事物來維持生命。在這種關係中,外在事物喪失了它的存在和自由,而人本身受慾望驅遣,也是不自由的。但是下一段,黑格將說明人對藝術作品的關係並不如此。)

(這所以說這段很經典,因為這一段裡可以明顯看到黑格爾對康德關於自由論述的繼承,康德關於自由的論述,就是對本能慾望的控制,是理性的自由,是對慾望說“不”的自由。所以黑格爾在這裡說慾望控制之下,人是不自由的。我再說狠一點,一個被動物性控制的人,不僅僅是不自由的問題,而是沒有道德的人,因為在康德對自由的定義中,道德、自由、理性是三位一體,具有共同內在邏輯的一個概念,當然後來的哲學家也對這一點的侷限性作出過批駁。康德那句著名的話,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下面是黑格爾論述的人與藝術作品的關係:

(並不是這種慾望的關係)

*人對藝術作品的關係卻不是這種慾望的關係。

*他讓藝術作品作為物件而自由獨立存在,對它不起慾望。

*把它只作為心靈的認識方面的物件。

*因此,藝術作品儘管有感性的存在,卻沒有感性的具體存在,沒有自然生命;它也不應該停留在這種水平上。

*因為它只應

滿足心靈的旨趣

必然要排除一切慾望

結論:由此可知,從實踐慾望出發的人為什麼把有機界和無機界中可以利用的自然事物看得比藝術作品較高,

因為藝術作品是不能供慾望利用的,而是滿足心靈的其他方面要求的!

(換句話說,

美的藝術

是讓人超脫

動物性

的一種形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