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由 AKA桃叨叨 發表于 運動2022-03-29
簡介從2018年參加廣州紀錄片節提案大會開始,她主動承擔起專案導演的身份,為《真實生長》找到了另一個方向的表達:以「人」作為故事核心,教育給人帶來了什麼,我們又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顥怎麼讀音拼音

作者

/曹樂溪

“四個賽季,三次冠軍,首嘗敗績。”

因為周子其等主力缺席,北京十一學校辯論社丟掉了2013年北京市辯論聯合會冠軍。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這是紀錄片《真實生長》中的一幕。彼時學校正實行下午4:15後學生可自由支配時間的政策,一些非硬性考試和活動被安排在課後。

周子其釋出了題為《還“自主”以自主》的文章,質疑學校掛羊頭賣狗肉,“嚴重威脅到了我校社團建設和學生成長”。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一聲驚雷,炸起迴響。這篇文章傳開後,周子其和同學們在接下來一週都沒有被安排課後考試。

“並沒有硬性強制你考試,你把這個本身就理解錯了。”作為其導師,歷史老師李亮認為周子其此事做得欠妥。未向老師問清規則就發出控告,“這不是往我們身上栽贓嗎?”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並不是只有李老師有類似的感覺。

周子其發公開信的第二天,語文老師南紅英在課上與學生討論起《改造我們的學習》。“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對聯,被貼在教室走廊,火藥味不輕。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北京十一學校diss人不是靠寫信就是靠寫詩,文化人啊!”對於十年前高中師生就能彼此叫板,螢幕外網友歎為觀止。

「震撼」

,是《真實生長》導演張琳接觸幾位片中少年時的深切感受。

“(當時)作為一個碩士畢業還工作了兩年的人,我看到這麼一群小朋友,感覺自己這大學跟白上了一樣。”

播出僅3集,《真實生長》在騰訊影片播放量就超過3500萬,這樣的資料出乎張琳的預料。

真實是這個時代的奢侈品。但一部承載三位年輕人高中生活的紀錄片,就能夠告訴我們世人需要什麼樣的教育,亦或下一代的未來如何生長麼?

專案歷時10年後破土而出,我們與導演聊了聊背後的故事。

夢迴「十一」:瘋長的青春與教育之變

《真實生長》於2012年夏天“發芽”。

被確認為國家辦學體制和高中特色發展改革試點的北京十一學校,變化接踵而至:實行走班制後,學生自主選擇導師,任課教師的辦公室直接搬進課堂,周子其和同學可以用“書記”李亮老師的電腦玩dota、點外賣。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李希貴校長收到了學生關於軍訓改革的萬言書,魯迅主題教室內,大家脫掉校服開始討論“自我”;“學生內閣”在徵集大家自習時使用手機的意見,一場文理分科是否合理的辯論賽在學生與老師間展開,而優勝屬於年輕後生們。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面對改革,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感覺每天都會被很多人壓著”,從外地轉學過來的李文婷發現一方面山外有山,另一方面以前考不好,老師會直接找來把你說哭,“現在都沒人管了”。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老師們也很焦慮。張琳記得拍攝時採訪年級主任王春易,談到學校裡不少老師曾找她哭訴。“老師們難過的原因在於,他們覺得再也抓不著學生了,我想給你輔導作業,但連學生在哪我都不知道。”

一切都在動態變化中,

對於撲面而來的各種聲音的捕捉,造就了《真實生長》的迷人性。

不少人關心周子其、李文婷和陳楚喬三位主人公的命運,張琳理解大家的期待。但考慮到對拍攝物件的保護以及拍攝紀錄片本身的用意,並不會把後續跟蹤拍攝的素材很快就放出。

“對我們來說,

《真實生長》不是一部成功學勵志片,而是三個孩子尋找內驅力的故事。

我們當時選人唯一的標準,是這場教育改革能給不同的人帶來什麼。對於三位主人公未來究竟成就了什麼(的期待),不在我們的考量之內。”

在張琳印象中,三個孩子是在眾多拍攝物件裡、命運般跳進鏡頭的存在。

非典型學霸周子其熱愛歷史,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鴻鵠之志,但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的掙扎,當導演開玩笑說,未來可能女生會因為你在銀行的工作而嫁給你時,少年臉上的笑容驟然消失。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每個人都在面臨成長的煩惱,我們透過片子,其實希望大家去探討一些永恆的關於人性的話題。”在張琳看來,對愛情的嚮往與受挫,是周子其人物命運中非常重要的一面鏡子。

轉入出國班的陳楚喬少了高考焦慮,但在社團活動嘗試拍攝自己第一部微電影作品時,她需要應對新人導演普遍遭遇的困境:找錢。

微電影社拍攝一部校園殭屍片需要籌集數千元,楚喬與社員們將之前拍攝的短片製成光碟售價20元,“80張會銷售一空”的想象,抵不過最終只賣了275元的殘酷。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話不多的乖乖女李文婷,一開始是讓張琳比較困惑的孩子。

從創作者希望抓取角色戲劇性的角度出發,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文婷很少去參與學校活動,與人交集也不多,“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講述她的故事。”

但隨著少年自然生長,最初著急“沒有拍到什麼”的張琳從文婷身上找到了很多共鳴,“二十年前的我,就是跟文婷完全一樣的小女孩。”

面對鏡頭,文婷不像周子其或是楚喬那樣習慣於侃侃而談,但內心有著很多自己的想法。她報名了舞蹈社的街舞學習,母親希望她未來做醫生或老師,而文婷覺得律師以及資訊工程,才是自己更想報的高考志願。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文婷的導師、物理老師方習鵬,可能是很多人心目中高中時代的“大魔王”老師,一絲不苟地嚴摳學生成績。課堂點名提問大家戰戰兢兢的場景,讓彈幕裡刷起一片“夢迴物理課堂”或是“大型社死現場”。

為《真實生長》做配樂的王凱基是北京十一學校校友,對此深有體會。

片中方老師第一次亮相,教室氣氛瞬間變化,“這段音樂怎麼聽起來這麼熟呢,”張琳感覺。後來才知道,王凱基給方爺搭配的“戰歌”引用了《教父》的主題音樂。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方老師是大家很熟悉的那種老師的形象,但我們不是把他當作所謂改革負面例子來呈現的,只是不同理念上的碰撞,”張琳告訴叨叨。

“老師們湊在一起開會唇槍舌戰時,太有意思了,我看有人說是‘被動觸發辯論技能’(笑)。”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李亮和黃娟老師亦師亦友、與學生打成一片,方老師更像是用心良苦的大家長,對學生鞭策即是關心,也是保證這場改革能夠穩妥向前的託底者。

在他的指導下,文婷的成績有了明顯進步。“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改革最本質的目標是讓每個學生找到最適合ta的教育方式,那麼方老師的存在以及他和文婷的故事,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高考定成敗?“沒有任何人能這麼講”

但一部長線跟拍的紀實作品,並不是一開始就有明確思路的。

大約6年前,《真實生長》的片名還是《教育突圍》,更側重對圍繞北京十一學校進行的教育改革的事件紀錄。

“這個名字本身就說明了一些當時的立意,或者說它想表達的東西,”張琳坦言。“但做完第一版成片,我們在內部就把這個東西給否了。”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推翻的原因在於,我們無法在2016年就為這場改革找一個落點,比如

你要拿三個孩子的高考成績,來評判這場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嗎?

沒有任何人能這麼講。”

如果時光倒流得更遠,2014年剛做完紀錄電影《飛魚秀》的張琳,是以後期剪輯的身份加入《真實生長》的。

當時專案進入高三拍攝階段,在學校蹲點是攝製組的日常。“學校很支援我們,給批了一間辦公室放器材,還給了一間宿舍休息,大家拿飯卡能去食堂吃飯。”

張琳記得跟學校師生逐漸熟絡起來後,“幾乎沒有人管我們在那裡拍什麼,是一個非常自由創作的狀態。”

在手機微信還不流行的年代,老師們成為攝製組的情報員,不時通報著少年們的蹤跡。想拍什麼和能拍到什麼無法預設,

紀錄成為了生活方式本身

在張琳看來,這有點像自我修行的過程,“你不僅僅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用很長時間完成對於拍攝物件、對整個事件的理解,甚至對於我們自己的理解。”

「生長」本身,就是一個熬人的過程。

隨著專案繼續跟拍三位主人公進入大學階段,各方面的困難與資金壓力導致攝製組人員流動。人最少時只剩下張琳與專案發起者兩個人,努力以最低成本維持拍攝。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但她希望為這個專案的破土,做最充分的準備。

有一次專案要在韓國參與提案大會,張琳隻身一人從北京飛去釜山。考慮到現場多語種翻譯會造成資訊折損,她提前拜託在韓國做同傳的同學,將中文演講稿翻譯成韓文,自己則用英文向評委闡述。

“那天現場開始之前,我把稿子給到兩位同傳,他們的臉上露出了非常欣慰和滿意的笑容,感謝我提前把工作都做好了(笑)。”

片子進入包裝階段,因為覺得周深首張個人專輯《深的深》中有首歌特別適合做片尾曲,張琳專門給周深團隊和詞曲作者每個人都寫了小作文,闡述對《白牆》這首歌的理解,以及音樂與故事的完美契合。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真實生長》的監製周浩,曾形容張琳的執著是在「賭玉」。賭成了便是溫潤有方的珍寶,賭不成,則是頑石一塊黯然無光。

而張琳「賭」對了。從2018年參加廣州紀錄片節提案大會開始,她主動承擔起專案導演的身份,為《真實生長》找到了另一個方向的表達:

以「人」作為故事核心,教育給人帶來了什麼,我們又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在與騰訊影片達成合作後,2019與2020年,影片又先後獲得第12屆釜山國際影視節目展BCM提案大會“最佳內容”、第18屆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故事”優秀系列紀錄片等多個獎項。

有了新的投資注入,《真實生長》恢復團隊化運作,一方面是繼續補拍,一方面把過往素材做系統整理。

“這在後期剪輯階段是非常給力的。”張琳舉了個例子,“比如我現在說要找周子其在高二教室裡某一天寫作業的特寫鏡頭,目前可以透過搜尋很快定位到素材在哪。又或者關於軍訓這件事情,拍攝素材中有任何人曾經提到過,都可以把它很快拎出來。”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青春記憶不可複製,《真實生長》用鏡頭記錄下一群年輕人鮮活生動的高中時代。如今十年過去,三位主人公對於片子中呈現的懵懂青澀甚至爭議碰撞,已能一笑置之。

而被網友戲稱為“李老師社死現場”、酒後吐真言的李亮老師向校長炫耀“我的學生非常厲害”的場面,據張琳導演透露李老師本人已經看過了,“請求我們稍微剪掉了一點喝得更滿面紅光的(笑)”。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嚴肅紀實「觸網」:喜感的彈幕與多元的共鳴

一粒種子開花結果,有時需要等待天時地利人和。

2021年,《真實生長》進入後期製作,經過一年多的調整完善,趕上國家“雙減”政策利好與騰訊影片以“人間真實”為主題、發力社會現實系列紀錄片的規劃,終於在今年與觀眾見面。

最近在關注彈幕的張琳發現,年輕網友會把片子當喜劇看。

比如周子其和李老師探討軍訓公共意志是否侵犯個體自由時,大家會調侃這是“李亮老師被懟的一生”;黃娟老師引導學生探討物質與精神時出現內部分歧,黃老師興奮的樣子被網友定義為“老師前排吃瓜”。

“沒想到大家有這麼豐富的(討論)參與感在裡面,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也特別有時代特點。”

導演還關注到,知乎上有一些長篇大論的科普貼,有經歷過北京高考的過來人總結當時的高中教育模式,“很多讓我們都覺得大開眼界”。

創作者與觀眾互動更加及時和真切,這是紀錄片進入「網生」時代的一系列積極變化。

從紀錄片創作角度,張琳也坦言《真實生長》從時長到剪輯節奏,都會因為播出渠道而有所考量。

“我舉個特別小的例子。周子其他們教室後排有塊展板,上面密密麻麻寫了很多字,我可能只放3-5秒鏡頭。像徐老師(剪輯指導徐小明)他們以前是從電影行業過來的,風格非常雋永。他就問我你這麼多字也看不完啊,我回答說徐老師,大家可以暫停看,徐老師就沒話講了(笑)。”

上千小時的素材濃縮成4集30分鐘左右的篇幅,取捨變得很重要。確定主題後,

《真實生長》被精剪成三幕劇的結構

,這也是片子頭2集在騰訊影片一次性放出的原因。

“第一集人物都是一個功能性的出場,服務於那段時光的描繪,到第二集大家才能瞭解到三位主角是怎樣的人,到第三集會看到他們遇到挫折與現實問題,最後一幕則是個人命運的轉變。”

張琳告訴叨叨,彷彿連續劇般跌宕輾轉的劇情,在剪輯時會很用心設計每集結尾究竟放什麼,才能勾住觀眾的注意力。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這不就是一部校園劇嗎,感覺節奏比電視劇的節奏還快、資訊量還大,”有網友在紀錄片的播放頁評論道。

聊到主人公進入大學階段的拍攝,因為異地以及學校環境的差異,長期蹲點變成了回訪式拍攝。

“周子其以後是賺大錢了,還是去當歷史老師了,對觀眾來說真的有意義嗎?”對張琳而言,她並不想拿他們當下在做什麼,來給過去的故事蓋棺定論。

我們關注的還是每個人內心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變化)。

在對幾個人有了解的基礎上,會更加有選擇性地拍一些內容。比如對周子其而言,打遊戲是他青春記憶裡很重要的一條線索。幾個主人公的成長,他們的思維方式與問題來臨時的應對,這與觀眾是有連線的。”

關於《真實生長》的第二季,包括紀錄電影、短影片等其他內容體裁都在規劃中,但一個前提也許是前景光明。

“目前看來(反響)是超乎預期的,”藉助影片平臺會員付費、貼片廣告等模式,張琳並不諱言希望《真實生長》能獲得一個比較好的回報。“我的觀點就是一定要收回成本,才對得起所有創作人員,才能夠讓這個行業形成一個正向迴圈。”

與《真實生長》一起度過的8年,也是張琳自我生長的過程。

高中時代的她曾是別人眼中的乖乖女,“小時候我媽給我用手畫一個圈,我是不會出這個圈的,讓幹嘛就幹嘛,高中也沒有什麼精彩故事,只不過說成績還行(笑)。”

那時候做紀錄片,可不在張琳的理想規劃中。因為彈鋼琴想過去搞音樂,作為理科生,有段時間還特別痴迷於環保。

大學挑選專業,張琳選擇新聞系的原因,竟然是當時考得好會被媒體採訪,家裡人對這個職業並不陌生。“我媽就說你去讀個新聞,這樣以後也能像採訪你的記者一樣有份工作(笑)”。

踏入紀錄片行業十餘年,《真實生長》是張琳第一部真正署名導演的作品。更多時候,她以剪輯和剪輯指導的角色參與專案,“我沒有做導演的癮。”她笑言下一部導演作品隨緣,要看能否生長出新的表達欲。

“之所以《真實生長》這個專案會成為導演,是因為我有一種必須要講出這個故事的渴望。”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陪伴少年們走過人生重要階段的這幾年,也讓張琳開始反思教育給自己帶來了什麼。而想成為怎樣的人,如何為夢想找到內心真正的驅動力,這可能是人們需要終生推敲的命題。

《真實生長》中,畢業回到母校演講的學長談起自己做DJ時要說服爸媽,“如果我這次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那就讓我犯這個錯誤吧,因為我還年輕。”

《真實生長》:有人如魚得水,也有人措手不及

但如果拉開注視的空隙、回看青春時我們會意識到,人生哪有非黑即白的評判,所謂進退對錯,皆是真實生長的樣子。

-END-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