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由 阿斗不傻 發表于 旅遊2022-06-13
簡介這之中,最悲催的,無疑是七年戰爭中的普魯士,還有那 聞名遐邇的容克貴族和戰神腓特烈大帝

諾查丹瑪斯預言準確嗎

現在的時局,讓我想起曾經的三次世界大戰,這就是世界大戰雛形“七年戰爭”,還有隨後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三次戰爭有個規律,那就是作戰最勇猛的,貢獻最多的傷亡最大的,往往是失敗者。

這之中,最悲催的,無疑是七年戰爭中的普魯士,還有那 聞名遐邇的容克貴族和戰神腓特烈大帝。

今日人們談普魯士和德國崛起,一定繞不開一個詞,那就是“容克貴族”。

但什麼是容克,很多人或許不甚瞭解。

容克貴族中,容克的意思是

:沒有騎士稱號的貴族。

這群人,原本是條頓騎士團和神羅貴族掌控一切的時代,廣泛分佈於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鄉村中的小貴族。

真要說的話,全政治鬥爭中的失意者,雖然擁有土地卻處於被排擠狀態。

於是,土地成了他們唯一的武器,後來的他們,在不斷地生產生活中積累財富,一個個都成了掌控農奴的大地主。

掌握了土地和農奴,就有了經濟基礎啊!

有了經濟基礎,就會獲得政治地位。

一看這群人不可小覷,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列·威廉在1653年決定給予容克貴族特權。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腓特烈:威廉)

這特權很有意思,那就是讓容克貴族們擁有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利,用穩固他們經濟地位和各種稅賦優惠方式,換取容克貴族將自己的子弟送入軍營,成為霍亨索倫王朝的利刃。

這就是容克

貴族

由來,一場基於經濟和武力置換後的產物。

初開始的容克貴族,其實不算啥好鳥,地主家庭出生的孩子,好勇鬥狠一流,但眼界不高,行事做派也特別粗獷、暴戾。

因此,早期的普魯士軍隊中,引領改革的軍官,並沒有出生容克貴族的人。

那個時候的他們就是鄉巴佬!

這狀況,直到腓特烈大帝的老爹腓特烈·威廉一世時候才有所轉變。

轉變

根源很有意思,居然是因為服裝。

腓特烈威廉一世統治時期,為了強化軍人地位,在給予容克貴族特權同時,還製作了精美的軍官團服飾,提高軍人榮譽感。

軍裝成了流行服飾,穿著軍裝就成了社交界的寵兒,有了眾多女孩的

睞。

這要是穿著軍裝幹混賬事,多不應景啊?

於是,容克貴族的個人素質,因為這軍裝社交,還有家族要求,也

不斷

提高。

或許德國的精美軍裝傳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吧?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炫耀用的服飾)

一看容克貴族,從爛泥扶不上牆變成了精英人才,有了榮譽感,完成了封建軍官團的建設。

腓特烈·威廉一世趁熱打鐵,開始給軍官團灌輸國家概念。

諸如,國家給你們特權,民眾給你們優待,是為了讓你們保家衛國啊之類的話,那是說得一溜溜的!

應景話說多了,就成了信仰,也成了誓言,那以後的容克貴族,入伍前就多了個宣誓環節。

這宣誓很有講究!

宣誓物件是君王,君王又是國家的化身,保家衛國就是保護君王讓國家安全。

這成了維繫容克貴族戰鬥力的紐帶,也讓軍隊道德基礎,構築在對君王的忠誠這個概念之上。

這一切,還有普魯士王國的優厚待遇,換來了容克們的效忠和強大的戰鬥力。

這個習慣,延續幾百年,直到一戰為主。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讓希特勒折腰的興登堡也是容克)

自那以後,容克階級就成了普魯士一個龐大的地主階級利益集團!

這個集團有兩個特點。

第一:強烈的榮譽感,為了國家而戰,是他們的使命。

第二,強烈的等級和階層意識,除了維護君王代表的國家利益之外,他們對於自己階級的利益也特別維護。

這也讓後來統一德國的俾斯麥頗為頭疼,更讓德意志第一帝國有了雙重經濟屬性。

農業是容克貴族地盤,工業是新興資產階級地盤,當然,也有不少開明的容克地主弄工商業。

這就是容克的成型和發展!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當兵就是職業)

這群人,在普魯士享有最高的特權,唯一要做的就是打仗。

打仗成了職業,從軍成了信仰,整日研究戰爭,也讓這群人戰術素養超群,用獨步天才的戰術訓練成了歐洲強軍,有了不少軍事上的創新。

比如,軍需總監部制,就是後世總參謀部的雛形。這個部門,用收集情報,分析戰況的方式,讓主帥在決策時,能儘快做出最正確且有用的決定。

這一切,才是成就普魯士軍事國度的關鍵,高訓練度,高組織度,高服從度。

那麼這一切詮釋何在?

看看容克貴族們打的七年戰爭就懂了。

這是他們的成名戰,也是奠定普魯士國家精神的信仰之戰。

發生於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是英普聯盟對戰法、奧、俄同盟的戰爭。

在這次戰爭中,英國因為有海峽阻隔,並沒有派多少兵力支援普魯士,歐洲戰場戰況,就是普魯士王國以1打3,直面歐陸三強和眾多的僕從國。

當時的普魯士,擁有20萬訓練有素的軍隊,戰力特別強悍,但四面受敵的狀態,依舊讓腓特烈大帝處境難堪。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七年戰爭歐洲時局)

戰爭之初,為了能掌握主動,腓特烈決定先發制人,進攻薩克森公國和奧地利。

1756年8月28日,9。5萬普魯士軍隊突襲薩克森和布拉格,用時1個多月,就迫使薩克森投降,圍困了布拉格。

初戰告捷,並沒有讓腓特烈大帝失去冷靜,因為他知道,最大的敵人還在路上。

果不其然,奧地利女王特蕾西亞在聽聞普魯士軍突襲薩克森圍困布拉格後,急忙去找

名將道恩

,請求他領軍出征力挽狂瀾。

當時的道恩還在軍校培訓軍官,深知奧地利軍跟普魯士軍差距的道恩,授命之後,雖然肩負使命,行軍卻慢吞吞的。

這慢吞吞的根源就是。

他兵力不足,需要沿途招攬殘兵敗將吸收民兵武裝,壯大力量。

一路緩慢行軍後,到了布拉格時,道恩麾下已經有了一支六萬人的大軍。

一看這龐大的軍隊,腓特烈大帝趕忙從圍困布拉格的軍隊中抽調3。5萬人趕往科林打阻擊戰。

這來勢洶洶的對手,讓道恩明白,硬碰硬打不贏,就將主力部署在以丘陵為主的科林地區,指望用丘陵抵消普軍騎兵優勢,並且在排兵佈陣時,針對腓特烈喜歡用斜線戰術的特點,強化了右翼防禦,指望打普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部署果然見效,用精銳突襲奧軍右翼的普魯士軍撞上了鐵板。

一看側翼受挫,腓特烈大帝也是個狠人。

不管不顧,命令普軍精銳正面強攻,可科林地區崎嶇的丘陵,讓普軍遭遇各種打冷槍,以至於陣型脫節。

道恩看見普軍吃癟,當機立斷利用兵力優勢,組織人馬進攻普軍防禦空虛的左翼!

手頭兵馬不多的腓特烈大帝沒有預備隊可用,只能硬頂。

眼見陷入頹勢,腓特烈大帝明白戰況不利,卻依舊不放棄,反而鼓舞普軍突擊,普魯士騎兵頂著刺刀衝上了制高點:克傑佐丘陵。

可是眼見後方無邊無際的奧軍,這群普魯士騎兵一看,立馬撤退了。道恩眼見普魯士騎兵撤退,害怕有埋伏也沒有追擊。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道恩元帥)

這場戰爭讓出道以來就沒敗過的腓特烈,遭遇了第一次失敗。

精銳騎兵的損失,更讓腓特烈心痛。

眼見無法攻克布拉格,腓特烈痛下決心放棄布拉格撤回普魯士。

這撤退,宣告普魯士速戰速決雄心受挫。

一看腓特烈撤退,欣喜的特蕾西亞女王馬上走馬換將,讓道恩成了前敵指揮,集結奧軍到布拉格準備接下來的戰爭。

就在普軍撤退的同時,法國人也攻克了英國在歐洲大陸唯一的堡壘漢諾威。

失去橋頭堡的英國人,失去了派遣陸軍增援普魯士的可能。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漢諾威丟失)

普魯士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

隨後壞訊息依舊不斷,11萬奧軍,10萬俄軍,1。6萬瑞典軍,紛紛入侵普魯士,西線還有攻克漢諾威後步步逼近的法國人。

這屬於典型的四路合圍啊!

這狀況讓腓特烈明白,以攻代守不行了,只能率領精銳奔赴西線,進攻威脅最大的法國。誰曾想,這法國人特別精明,按兵不動的他們以拖待變,用緩兵之計讓普魯士後方出了大問題。

1757年10月16日,奧地利軍隊居然佔據了柏林。

後方首都陷落,讓腓特烈難以置信。

更讓他難以置信的是,攻克柏林的居然是3000奧地利騎兵。

這狀況,無疑是奧地利人亂中取勝啊。

原來奧軍藉助俄軍的勝利,偷襲了柏林!

無暇懲罰犯下大錯的下屬,那一刻的腓特烈大帝明白,身處法、奧、俄三軍包圍的普軍,如何自救才是關鍵。

就在這時,一個好訊息讓腓特烈高興了。

俄軍在關鍵時刻居然後撤了,至於柏林城,沒了俄軍協助,奧地利軍那3000騎兵也知趣地撤退了。

一看無需回援,腓特烈明白,自己只要集中精力打敗法國和奧地利人就夠了。

至於俄軍8萬人,為何在兵臨城下時撤退,跟統帥小阿普拉克辛本人,還有軍隊的困境有關。

首先:

小阿普拉克辛是沙皇俄國中親普魯士派別的代表,這是有意放水。

其次:

俄軍勞師遠征,離後方太遠了,加上冬季來臨,後勤壓力大無法維繫。

最後:

就算勉強進攻,面對腓特烈大帝,俄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不如撤回再戰。

這是俄軍

撤軍

因果,但最大原因應該是小阿普拉克辛的私心,因為他事後被革職查辦,悲催

死在了監獄裡面。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俄軍的威脅消除了之後!

腓特烈立馬馳援薩克森,在羅斯巴赫戰役中以69死430傷的代價,讓法奧聯軍死傷4500人,俘虜5000人獲得輝煌大勝。大勝後,腓特烈又頂風冒雪前往奧得河畔與奧地利一決雌雄。

一看腓特烈氣勢洶洶而來,深諳普軍強悍的道恩,建議避戰,用不斷遊走牽扯方式,拖延時間,拖垮對手。

可這建議,卻被洛林親王給否了。雖然道恩是前敵總指揮,但洛林親王是皇親國戚啊,真一點面子不給,也不行。

無奈的道恩,只能選擇在西里西亞首府佈雷斯勞正面迎戰普軍。

此戰道恩也準備成分,部署奧地利軍隊依託村莊和教堂,埋伏在洛伊滕地區。

這星羅棋佈的村莊和教堂,雖然抵消了普魯士軍隊的機動性優勢,但分佈太散的奧地利軍隊,也失去了協同作戰的可能。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在這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腓特烈發表了這輩子最精彩的演講。

佈雷斯勞失守了,我們的糧草彈藥完了,西里西亞也大部分淪陷了。說真的,如果不是因為無限信任你們和你們的素質,而你們作為祖國的勇士和兒子,多次顯示過這種素質,這尷尬處境將使我難以應付。

我要衝破戰爭藝術的束縛,哪裡發現敵軍,就在哪裡進攻。問題不在於敵軍的數量,或是他們佔據了有利位置,我們依靠勇氣,依靠縝密的計劃就能成功。我必須鋌而走險,否則,一切都會付之東流。

精彩演講後普軍明白了,要麼敵人被打敗,要麼自己將戰死。這是普魯士版的破釜沉舟,也讓他們嗷嗷叫起來。

然後就是普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

分散守護在據點的奧地利軍隊,在這輪雷霆掃穴後,紛紛進了戰俘營。

戰而勝之的腓特烈,依舊沒有放鬆自己的神經,因為他還是處於四面受敵的境地。

英國人是收復了漢諾威,但是他們的陸軍主力在跟法國爭奪北美和印度,除了能給錢,啥幫助也提供不了。

俄國人還在冬眠,等冬天過去了,他們就會重新進攻。

奧地利人雖然大敗,但讓道恩掣肘的傻子洛林親王離開了前線,意味著道恩將成為主將,繼續修房子,弄蠶食戰略,不斷進攻普軍補給線。

時局並沒有好轉,如何破局?

腓特烈大帝的回答是

:與其被動防禦不如一口氣幹翻俄國人,解除他們對於東普魯士的圍攻。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進攻)

先東後西,成了腓特烈大帝的選擇,也因此出現了一場大會戰:曹恩道夫會戰。

自信普軍訓練有素的腓特烈認為,自己一定能夠戰勝灰色牲口組成的俄軍。

可戰爭開始後,看著喝過伏特加,一輪輪衝鋒的俄軍。腓特烈大帝頭疼了。

隨後說出了一句名言

:要擊潰一支俄國軍隊,唯一的辦法是將他們全部殺死。

這話一語成讖,在付出1。1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後,腓特烈終於將俄國人趕出了東普魯士!

雖然戰勝了俄國,但付出的巨大犧牲和東方防線牽扯的軍隊,讓普軍兵源緊張。

一看這狀況,尋思佔便宜的人就來了。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悲催的腓特烈)

這就是聰明的奧地利人道恩。

奧地利開始進攻了。

腓特烈一見,明智的選擇避戰,同時讓自己的弟弟亨利親王退守薩克森跟自己匯合,集中力量圖謀反擊。

腓特烈的算盤是,只要拖過一個月等到了冬季來臨,一個後勤問題就足夠讓奧軍八萬人喝一壺了。

誰曾想,這次精明的道恩選擇了冒險!

他居然放棄輜重和火炮,帶領奧軍兵分四路輕兵夜襲普魯士軍霍克齊的宿營地。

突如其來的進攻打蒙了普魯士人,也讓大營陷入混亂。一看這狀況,腓特烈選擇佔據戰場制高點霍克齊高地。

然後以自己為中心,帶領五千普軍拼死斷後,又用騎兵迂迴方式忽悠道恩。

這一系列謀劃後,普軍幸運的保住了輜重和火炮。只是大營數萬將士的損失,讓本就兵力不足的普軍也吃不消了。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普魯士軍隊)

這場慘敗,讓腓特烈大帝一度萬念俱灰,甚至尋思自殺。

幸好隆冬積雪中的他沒有自殺,而希望也隨冬天過去,在夏天降臨了普魯士。

1759年8月,英國遠征軍來了,重返漢諾威的英軍讓普軍壓力緩解!

與此同時,深受腓特烈倚重的不倫瑞克·斐迪南也帶領普軍在英軍幫助下,在明登戰役中擊敗了法軍主力。

大勝法軍,還有英國遠征軍的出現,讓西線普軍有了回援腓特烈的可能。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1。2萬普軍奔赴柏林,挽救帝王,而那時的腓特烈處境也特別不好!

堅守柏林的他,先是在7月遭遇俄軍進攻慘敗帕爾齊希,後方道恩率領的奧地利軍隊也在步步北上,準備跟俄軍匯合。

無險可守的柏林,有淪陷的危險。

唯一辦法就是,在奧軍趕來前擊敗俄軍。

決戰,在庫涅斯多夫開始了。

俄軍在等待奧地利援軍,普軍也有希望,那就是1。2萬從西線回援的精銳。

雙方拼的是速度,也是毅力,更是勇氣!

1。2萬普軍在8月12日抵達戰場同時,奧軍1。8萬先鋒騎兵也在前線跟俄軍會師了。

一看這狀況,普軍不顧疲憊,頂著地形和兵力的雙重劣勢發起了一輪輪進攻。這進攻慘烈到每一次衝鋒,都需要腓特烈鼓舞同一批軍隊。

反觀對面,則是俄奧聯軍源源不斷的預備隊投入戰場。

殺瘋了的腓特烈大帝,在戰場上不斷阻止普軍後撤,親自衝鋒了三次,戰死了三匹坐騎,自己幸運的因為子彈擊中胸口的小金盒子保住了一命。

可這幸運並沒有讓他開心!

他對於自己不能戰死耿耿於懷,大喊說:為什麼沒有一顆子彈射中我呢?

這瘋狂的國王讓身邊的護衛驚呆了。

他們紛紛說,陛下撤離戰場,到後方吧?

腓特烈聽完請求,用懇切的話語說

:孩子們,現在,請不要離開你們的國王。

雖然他不能奮戰,但他依舊在戰場上,這就是士兵國王的戰爭,決不下火線!

可是俄國人的哥薩克也不是容易對付的。

在哥薩克騎兵一輪突擊後,腓特烈還是在眾人裹挾下,撤退到了安全的地方。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普軍)

絕望就是那一刻腓特烈的心情。

一到安全的地方,腓特烈立馬寫信給自己的弟弟亨利親王說

:我所統率的4.8萬部隊,現在僅剩下三千不到,而我也不再是軍隊的統帥了,經歷這次重大劫難之後,我再也不願苟活下去。

不願苟活的他,將軍事指揮權交給自己弟弟亨利親王。

卸去沉重負擔後,就在戰場上呼呼大睡,等睡醒時,睜開眼的腓特烈突兀的發現,自己的三千殘軍,居然多了兩萬人。

這兩萬人,就是曾經的逃兵。他們眼見國王奮戰,失去的勇氣也回來了。

這發現讓腓特烈一掃頹廢,轉而將所有兵力3。2萬人聚集在一起,死守柏林。

這悲壯狀態,就是普軍處境。

那麼剛剛在庫涅斯多夫戰役中大獲全勝的俄奧聯軍處境就好嗎?

俄軍長途奔襲,缺乏糧秣。

奧地利騎兵長途奔襲,拋棄了所有輜重。

這兩隻軍隊都出了後勤問題, 也讓他們在前線因為後勤分配問題,弄的特別不愉快,就差決裂了。

這狀況,腓特烈不清楚,但他們後續的行動,去給了腓特烈機會。

一場補給品爭奪後,俄奧聯軍分道揚鑣。

俄軍後撤到奧得河一線窩冬,奧軍也撤到西里西亞和薩克森一線窩冬。

1759年的冬天,挽救了普魯士。

可是普魯士處境依舊艱難,前線長期的對峙,讓雙方凍傷、凍死嚴重,但普魯士士兵更少啊!

更讓腓特烈難受的是,全國動員的他雖然組織了不少新兵,但這群新兵的戰鬥力卻不足以替代老兵。

1760年夏天,普魯士駐紮在西里西亞的1。2萬大軍被奧軍擊敗。

隨後俄奧聯軍又一次攻陷了柏林。

這狀況讓腓特烈懊惱的說

:如果我還有五萬老兵,我將無所畏懼。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戰亂時代)

失去了首都,英國援軍也來不了,讓腓特烈只能繼續堅持。

重整旗鼓奪回柏林後,腓特烈在1760年10月,又組建了一支4。8萬人的大軍,重返薩克森。準備驅逐佔據奧得河以西托爾高城的奧地利軍隊。

這場戰役,腓特烈雖然獲得了勝利,可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兩萬普軍戰死沙場,腓特烈本人也差點送命。

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打疲了的腓特烈,也沒了繼續戰鬥的心思,但是他厄運依舊。

1761年,英王喬治二世去世,繼承人喬治三世對爭霸歐洲沒啥興趣,下令英國退出戰爭,英國退出了,普魯士真成了孤家寡人。

不久後,法國和西班牙籤訂協定,達成了對付共同敵人的態度,這意味著西班牙也要參戰了。

戰鬥打到這時候,歐洲所有國家都在要求普魯士讓步,就連普魯士國內,也有不少人主張和談。

孤獨的腓特烈成了歐洲之敵,他自己都認為

:除非出現奇蹟,要不自己就要完。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

誰曾想,這奇蹟居然真出現了!

1762年1月5日,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去世,繼承人是彼得三世。

這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狂熱粉絲,一看自己的祖國居然在跟偶像戰鬥,上任後就下令將所有普魯士俘虜還有繳獲的物資全部還給了普魯士。

2月23日,沙皇俄國和普魯士停戰,反普同盟失去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一看這狀況瑞典也急了,在5月22日跟普魯士媾和。

同年五月,十萬土耳其軍隊進攻匈牙利,一看這狀況普魯士派兵出戰,這次沙俄也出戰了,身份居然是普魯士的盟友。

更讓腓特烈驚訝的是,自己的粉絲彼得三世居然穿著普魯士軍裝,

跟腓特烈說:國王,我的主人。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彼得三世)

這話,讓腓特烈欣喜,也讓歷代沙皇估計要氣的從墳墓爬出來。

但,那個時候得了便宜的腓特烈當然要買乖啊,跟彼得三世處的很好,看著他進攻丹麥,看著他收復荷爾斯地因,也讓沙皇俄國成了替代普魯士的靶子。

一看俄國人在前面當地雷,腓特烈明智的帶領軍隊,轉而進攻奧地利軍隊,指望徹底擊敗道恩,解決最大的敵人。

誰曾想,這圖謀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問題。

6月28日,胡作非為的彼得三世遭遇了自己妻子葉卡捷琳娜二世發動的政變,一下子從沙皇變成了階下囚。

這變故讓俄國翻臉,懵逼的腓特烈大帝,又一次遇見了熟悉的敵人,俄奧聯軍。

但睿智的腓特烈依舊用外交手腕,拖延了俄軍三天,利用這三天時間差,在博克施道夫戰役擊敗道恩,打的道恩無奈撤退。

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命令來了,可看見隔壁撤退的奧地利軍隊,俄軍實在沒有進攻腓特烈的勇氣。

這狀況,讓剛剛上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明白,該停止了,自己國內還有無數麻煩要處理。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葉皇)

於是,遲到很久的和談來了。

一場七年戰爭,打的整個歐洲疲態盡顯,尤其是普魯士,超過14歲的孩子都成了軍人,農田無人耕耘,商業停滯,整個國家都打破產了。

奧地利處境也不好,國債高達一億古爾登,法國更是宣佈破產,不得不召開三級會議找錢,就連剛參戰的西班牙,也在接連被英軍擊敗後,丟了古巴和菲律賓。

這一輪戰爭打完,唯一贏家居然是英國。

他們在北美和亞洲擊敗了法國和西班牙,在歐洲用金錢援助讓普魯士成了籌碼耗死奧地利、法國、沙俄,這仗打的糟心啊!

歐洲大陸都在糟心時,英國人出現了!

1762年9月5日,英國首相布特勳爵約翰·斯圖爾特派遣使者去巴黎會見法國陸軍大臣舒瓦瑟爾公爵,說了自己的要求。

只要法國同意割讓加拿大,英國就願意用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島這兩個印度洋貿易中心,還有菲律賓和古巴作為交換。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戰後英國人吃飽了)

這是讓法國人,用龐大的加拿大交換幾個貿易據點和小殖民地。

深陷經濟危機的法國不願意在打仗,不得不同意交易,並在11月5日跟英國、葡萄牙、西班牙一起簽署了《楓丹白露條約》,重新劃分了殖民地。

四國和解,意味著歐洲大陸迎來和平,唯一還在交戰的只有奧地利和普魯士。

一看這狀況,失去盟友的奧地利怕了,在1763年2月,選擇跟普魯士簽署合約。

合約過後,德意志諸邦恢復了戰前的狀況,

也就是說,這兩個德意志邦國啥好處沒撈著,打了七年生死之戰,奧地利唯一的收穫就是,有了神羅皇帝的頭銜。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和平)

這場日後被丘吉爾稱為

“真正意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七年戰爭。留給普魯士的只有一片焦土和英國的狂笑。

這焦土上,有18萬普軍戰死沙場,有50萬平民死於非命,他自己也從戰前威風八面的戰神,變成一個多病遲暮的老者。

普魯士蕭索背後,是深刻的外交教訓。

當普魯士選擇跟英國同盟時起,就註定了被算計的命運。

這被算計,今日也有參考!

離岸國家的優勢是什麼?

根據自身需要,可以在戰爭中隨時抽身,憑藉優勢海軍借力海洋自守。

管你歐洲大陸打成啥,都跟我沒關係。

好吧,這讓我不由今日衝突啊。

烏克蘭跟美國有啥關係,北約前線那些歐洲國家又跟美國有啥關係,打成了廢墟,美國才要笑死。

就如英國一樣,誰讓他們是父子咧?

若要說對普魯士這場戰爭唯一幸運的是什麼,那就是頭鐵的普魯士創造了奇蹟,收穫了布呂歇爾,也讓破產的普魯士孕育了新希望。

這希望的種子中,多有戰爭倖存者他們心中的那股氣,正是這股氣,成了後來打敗拿破崙的關鍵,橫掃歐洲的關鍵。

更是後續普魯士持續強勢的關鍵。

以史為鑑:德國曆史教訓,打了7年犧牲68萬,卻便宜了英國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