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觀影《大河唱》,藝術的生命力來自於民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由 東方聊娛劇 發表于 旅遊2022-04-24
簡介花兒、秦腔、皮影、說書等民間藝術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以及電影裡所從中噴薄而出的生命力量,它所表達的鄉土、城市、變遷、詩歌等藝術價值豆瓣的影評足以精彩

回族做禮拜是什麼意思

文/古今

《大河唱》只有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卻是清華人類學團隊耗費三年拍攝,講述的是蘇陽和四位民間藝人的故事。花兒、秦腔、皮影、說書等民間藝術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以及電影裡所從中噴薄而出的生命力量,它所表達的鄉土、城市、變遷、詩歌等藝術價值豆瓣的影評足以精彩。拋開電影敘事結構從音樂角度出發的話,這是一部很好的民俗音樂宣傳片,氛圍超棒。

觀影《大河唱》,藝術的生命力來自於民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大河唱》特別好,你可以不認識蘇陽,完全不妨礙享受這部真誠的紀錄片。帶勁,因為文化是我們民族共通的語言,黃河地區的地域文明是組成我們根基的重要部分無法割捨,導演和蘇陽,你們在做真正意義上的善事。

藝術的生命力來自於民間,生猛鮮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黃河裡生出的搖滾花兒與高亢秦腔,吟唱著命運與生活,一個半小時的觀影,陶醉於大西北粗礪的搖滾詩意裡。

觀影《大河唱》,藝術的生命力來自於民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看《大河唱》,

久違的熟悉讓感動撲面而來,只覺得家鄉里的風土人情、民間藝術能在戛納的熒屏上綻放光彩實在讓人動容。

電影院裡的音效讓蘇陽的歌聲更為心頭顫抖力量十足。土鍋頭,熱炕頭,一首花兒,一碗蕎麵,一句沃野,全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場域的氣息。農村橙黃色的傢俱桌椅板凳,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奶奶仍會落淚的秦腔,灑雞血,摔碗保平安,吃喝拉撒,閒諞扯淡,看病講迷信,回族做禮拜,土墳上的花圈這些生活中的常態和它的枝小末節讓我生活的固原。

觀影《大河唱》,藝術的生命力來自於民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大河唱》立意很好,非常喜歡秦腔和皮影戲的元素。雖然劇中五個人物五條線,銜接有些亂,有些散,挖的都不夠深,樂隊主唱只有和三絃大爺有直接的聯絡,與其他四位的串聯總有些牽強,而且大場景中宏偉的山脈,土路,黃河水,我們還未欣賞盡興,下一幕會放一個美感差了許多的特寫鏡頭接在後面,美感的落差太大,但是還是非常感謝把民謠的靈感來源於民俗告訴觀眾。傳統文化的寶藏等待挖掘,手藝人辛苦,難以為繼的現狀令人唏噓,無論影片打多少分,它都讓我們有一次機會思考和重視這一點。

觀影《大河唱》,藝術的生命力來自於民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依然覺得蘇伯伯和整個製作團隊丟擲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讓我們意識到這是個問題本身已經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了。當我們離原始的生活狀態和土地越來越遠的時候,這些曾經的民間藝術該何處安放?生產、生活,大半輩子的悲歡離合,都圍繞著可能慢慢趨於消亡的說書、皮影、花兒和秦腔,藝術在他們的身上得以延續,生命也因此和這片土地產生了更復雜緊密的連線。最後我也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被西北土地特有的蒼涼擊中,還是為細小感情中包含的宏大所動容。

觀影《大河唱》,藝術的生命力來自於民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作為一個普通的年輕觀眾,我是懷著好奇想感受並瞭解的心態去看的這部紀錄片。坦白的思考了一下,除去對文化和音樂的絕對尊重,覺得自己心裡還是會擔心到的問題是“這種徹底中國本土的音樂,到底會好聽嗎?”、“我會接受嗎”,我不知道。隨著畫面和講述的重重疊疊,人物活動和音樂的穿插糅合,各種表現手法把我順利帶進音樂本身,大概從長在銀川那首開始,我可以強烈享受著每首歌,總之結論是真的很好聽就妥了。一部原創型作品在這方面確實不能一下子做得很滿,更何況本身題材就是充滿藝術性的。換個角度思考,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陪伴這樣的鋪設,感受他們的堅守,再去思考自己當下在這個時代又能做些什麼”,帶著這樣的角度,你會覺得最後西北和音樂節兩個場景的鏡頭不斷切換極具意蘊,也應該更能感受到蘇陽的歌是如何做到好聽的啦。

觀影《大河唱》,藝術的生命力來自於民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看了《大河唱》,總覺得這是一部關於“消失”的電影。電影是真好,片中五位藝人,搖滾歌手蘇陽、說書人劉世凱、皮影藝人魏宗富、花兒演唱者馬風山、秦腔表演者張進來,他們共同用明線和暗線串起了蘇陽所說的“此時此刻的中國”。一直喜歡蘇陽的歌,他原生,有力量,像西北的山,黃河的水,也像寧夏的野生枸杞,性平和味甘甜,卻也滋補肝腎抗疲勞。小時候最愛跑到戲臺的後面看演員們化妝,當戲服上身,他們神而化之,對農民們來說,唱戲除了是生活的色彩,更是代表著一種信仰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