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海南日記|徐則臣:張嶽崧為官做人求學皆能成榜樣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旅遊2022-03-29
簡介定安,海口上午九點半從文筆峰玉蟾宮出,驅車去龍湖鎮高林村,瞻仰海南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張嶽崧故居

明朝丘浚的官職相當現在的什麼官

海南日記|徐則臣:張嶽崧為官做人求學皆能成榜樣

>>>點選進入專題<<<

2021年5月7日,星期五。定安,海口

上午九點半從文筆峰玉蟾宮出,驅車去龍湖鎮高林村,瞻仰海南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張嶽崧故居。地圖顯示此去高林19公里,卻感覺車跑了很久,走街過市,穿過了一片又一片野地,每次見到“張嶽崧故居”的指示牌都以為下一個彎繞完就到了,沒成想一個彎子之後還有一個,層出不窮。路挺好,都是硬化過的水泥路,但就是繞,山林之間的鄉村“大道”,像一條纏繞的絲帶從天上落到了大地上。我一直等著路轉溪頭忽現,時間就長得感覺遠遠超過了19公里。一棵大榕樹出現在車前頭,如同山西村頭都要有的大槐樹,我想總算到了。果然,榕樹之後是一個古老的村落。

海南日記|徐則臣:張嶽崧為官做人求學皆能成榜樣

圖為徐則臣在參觀張氏宗祠(記者 王康景 攝)

寫《北上》時,查閱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十八個地級市的資料,看到一個關於蘇州的段子。說,清代蘇州人汪琬在京城做官,一日同僚們聚眾聊天,各自誇耀自己故鄉。比如我是江蘇東海人,我就會說,我老家產水晶,質量槓槓的,全世界純度最高,老人家水晶棺的原料主要就產自東海。反正大家鉚著勁兒吹噓。都說完了,輪到汪琬,汪大人,該您了。汪琬清清嗓子,敝鄉蘇州,特產絕少。就是沒什麼好說的。不過有一樣——同志們問,哪一樣?汪琬說,狀元。大夥兒倒抽一口涼氣。按現在時髦的說法,這叫“凡爾賽”。汪大人到底有學問,幾百年前就把這種文學手法玩得很溜。汪琬為什麼能這麼“凡爾賽”一下?有底氣啊。底氣從何而來?

且看一個數據:自順治三年開科取士,到光緒31年,也就是1905年,取消科舉考試,260年間清代一共產生了114位文狀元,蘇州籍的就26位,佔總數的差不多四分之一。中國之大,能裝下多少個蘇州?但就這一個蘇州,把全國近四分之一的活兒都幹了。為什麼能?無他,運河穿過蘇州,交通發達。要想富,先修路;對文化同樣適應。交通便利,天下英才方能進得來,自家的能人也才能出得去。運河就是那個時代的高速公路。

海南日記|徐則臣:張嶽崧為官做人求學皆能成榜樣

圖為徐則臣(右一)與劉大先(左一)在參觀張氏宗祠(記者 王康景 攝)

回頭說張嶽崧。開著車也要彎彎繞繞好久才能進到高林村,出一個探花是多麼不容易,正因為不容易,才見出張嶽崧的才華與能耐。探花是什麼概念?那一屆全國科考的前三名,僅次於狀元和榜眼。在海南,放在當時的整個廣東,應該也是頭一號,相當於現在海南和廣東兩省的高考狀元,還要難很多倍。

史料記載,張嶽崧(1773—1842)少小即好讀書,7歲識字,不算早,但勤奮,放牛、釣魚、跟小夥伴做遊戲也帶著書,逮著空就看。10歲去瓊山縣求學,年齡最小,學得卻最好,先生常褒獎有加,斷言此子日後必成大器。15歲應考縣試,知縣也歎絕,認為是“廊廟器也”。從此文名遠播。嘉慶辛酉(1801)科以品優被薦為優貢,入廣州越秀書院讀書,甲子(1804)科舉人,己巳(1809)科殿試一甲第三名進士,這一年他37歲。

張嶽崧在老家待的時間不短,最後也在老家去世。高林村有他兩處故居,一是出生時的房子,二是為官後榮歸故里修建的宅子。典型的當地民居,存下來的房子原樣儲存至今,屋況尚好。還有一處張氏宗祠,也保留了一些相關的資訊。高林村以張氏家族為主,八成人都姓張,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約1730年),由瓊山縣靈山鎮的張姓遷居過來,據說是塊風水寶地,所以幾十年後出了探花。

村頭的宣傳欄裡有一幅《高林村靈秀風水地理探原圖》,勾勾畫畫,這裡一圈那裡一片,勾勒出了一塊金龜寶地。旁邊的釋文中說,此地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呈八龍戲珠之形勢、四靈圍合之格局,完全符合易經裡的“文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依風水學理,屬青龍降世地,也稱坐身看祖地。要在年輕時候,我肯定會說這是迷信,但現在不敢造次了,不是膽子小了,而是充分認識到一個人的侷限性。很多你所謂的謬誤,僅僅是因為你尚未領悟。風水我的確不懂,但我明白環境對人確有影響,山川形勝之地,風雨調和之鄉,潛移默化,必定要出非凡的人與事。

還說張嶽崧。

就我的認知,他稱得上中國古代傳統文人的典範。詩書繼世,耕讀傳家,把兒子也培養成了進士。他本人不僅文名甚巨,還多才多藝,不是那種只會寫文章的書呆子。故居中複製了一些他的書畫作品,儘管做工比較糙,放大後因畫素不濟有些迷糊,依然不掩書品與畫質的一流。尤其幾幅複製的手札,於二王浸淫頗深,兼有米南宮的飄逸與董其昌的清靈,頗見性情。清人編的《國朝畫徵略》,就將他列為廣東四大書法家之一。侷限到海南,又有“海南四絕”之說,張嶽崧與丘浚、海瑞、王桐鄉分列“四絕”中的“書絕”、“著絕”、“忠絕”、“詩絕”。

海南日記|徐則臣:張嶽崧為官做人求學皆能成榜樣

圖為張嶽崧書法作品(記者 王康景 攝)

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名利賓士不丟人,丟人的是最後成了一個腐敗分子,忘了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初心。張嶽崧一生仕宦輾轉,做過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同考官、四川鄉試正考官、陝甘學政、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講、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湖北布政使、護理湖北巡撫等職,官職二品大員。這麼高級別的官員,別說主動貪,就是一不小心被動地貪一丟丟,那也是個天文數字。但張嶽崧“居官勤慎廉明,悉心職事”,兩袖清風不算,但凡天災人禍,還從自己的俸祿裡拿出錢來賑濟災民。

我相信他心裡有一個自己的標準,為官的和做人的。別人怎麼幹管不了,自己的標準得守住。古代文人的理想都挺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施展不了抱負,還可以回來做個乾淨認真的讀書人。但理想都很豐滿,現實往往骨感,“達”時尚能挺住,一旦“窮”了,扛不住的居多。1818年,張嶽崧任文穎館纂修時,因編纂《明鑑》按語不和朝廷意旨,被革職南歸廣州,又回到了年輕時求學的越秀書院,做主講做得心平氣和。也挺好,廟堂上得也下得,書房出得也入得,這讓我想起謫居儋州的蘇東坡。

故居圍牆邊,左右分立碑刻,上鐫張嶽崧撰寫的《家訓》。凡十訓,每訓對應一大問題,包括:官箴、民則、勸孝、勸慈、勸友、勸恭、夫道、婦職、擇交、集益。如標題所示,訓誡簡潔堅決,深入淺出,每一條既是對後世的要求,也是張嶽崧本人做官、為人、處世的經驗與心得。官箴一訓上來就說:“讀聖賢書,任國家事,一命亦堪濟物,大官豈以庇身?”他對子孫的期待,亦完全是宦海生涯的自況,也就是說,他怎麼要求後人,就怎麼要求自己。

據說張嶽崧為官,有三件事最為人稱道。一是任湖北治水,即任湖北布政使期間抗洪賑災,深受百姓擁戴。二是編纂道光《瓊州府志》,共45卷77萬字,有史以來至道光二十年(1840)古代海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人物、風俗等各個領域都被網羅入志,張嶽崧“採訪必確,抉擇必精,刪其叢雜舛謬,閱歲而成書”。第三個就是協助林則徐禁菸。當時朝廷對待禁菸問題分“嚴禁”和“弛禁”兩派,張嶽崧堅決站在“嚴禁派”一邊,年近70還奔走於海南各縣,督查收繳鴉片,以致積勞成疾。“嚴禁”在當時是很要冒一些風險的,但張嶽崧不懼,也正踐行了他的“官箴”之訓:任國家事,但能濟物,不求庇身。

再仔細的參觀都是走馬觀花,既看進眼裡又能走入心中的,更是九牛一毛。如果把人比作書本,那張嶽崧肯定是部大書,我也就現場匆匆翻了幾頁,必定不得要領。但就憑這顧此失彼、斷章取義的領悟,我差不多也能想象出一個心儀的古代文人形象:有才華、能持守;出得去世界,回得了故鄉;要風骨有風骨,要情懷有情懷;必要處可殺伐決斷,關鍵時又能望峰息心。好。

PS一下:意外發現,張嶽崧跟運河竟然也有關聯。1833年,他升任大理寺少卿,農曆五月,經運河北上赴任,寫下《運河北行記》一卷。

下午去海口。

本文來源:南海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