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長春這樣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由 中國日報網 發表于 旅遊2022-03-18
簡介為了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我市將資金、政策、人才向黑土地聚集,實施黑土地保護試點、秸稈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土地輪作等專案“藏糧於技”

長春大熊貓在哪裡

初秋時節,沃野千里的長春大地。在九臺區高標準農田沐石河街道專案區內,大型機械在農田裡穿梭作業,經過一個夏天的緊張施工,昔日不規則的“燒餅田”變成配套完善的沃土良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一塊塊精心打造的高標準農田,打響黑土地“保衛戰”。

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我市擁有黑土地耕地面積2533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95。87%,糧食單產、總產和調出量一直位於全國大中城市前列,糧食產量達到240億斤階段水平。為了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我市將資金、政策、人才向黑土地聚集,實施黑土地保護試點、秸稈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土地輪作等專案“藏糧於技”。目前,全市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6。6g/kg,在全省範圍內處於較高水平。

實施保護性耕作1057萬畝,建設119。1萬畝高標準農田,完成616萬畝取土測土配方施肥……掀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黑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綠色發展新篇章,2021年我市研製新機具、推出新技術、探索新模式,穩定和提升黑土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1057萬畝大田“蓋棉被”

“保衛戰”註定也是一場“持久戰”。走進農安縣開安鎮的莊稼地,鐵有農機合作社的6000多畝玉米挺直了“腰桿”。更讓合作社負責人倪勇引以為豪的,就是腳下肥沃的黑土。秸稈變廢為寶,給土壤做“被子”,讓合作社的土地更有勁,倪勇說:“這項技術蓄水保墒效果明顯,平均增產5%以上。”

保護性耕作是保護黑土地的重要措施之一。2011年,我市將其列入全市首選和主推的農業生產重大新技術,從最初的30萬畝,到今年實施的1057萬畝,快速增長的背後得益於我市10餘年來的強力推進。

以保護性耕作為依託,持續提升耕地質量。今年,我市結合實際,明確耕作地塊、補貼標準、驗收流程,深入探索適合不同區域、土壤條件、機械水平和氣候特點的秸稈還田技術模式,形成了強有力的帶動效應。春耕期間,全市4489個作業服務組織參與推廣,出動免耕播種機械9100臺。

15400份土樣看方“減肥”

治理水土流失,強化汙染阻控。我市推廣小流域治理、測土配方施肥、應用化肥與有機肥配施模式,提升黑土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按照《長春市2021年化肥減量增效實施方案》,各縣(市)區承擔測土配方施肥專案,全年計劃完成15400個土樣的採集、化驗、分析、配方制定、施肥卡發放和入戶指導,為農戶提供肥料施用的最佳比例和用量資料。

打贏黑土地“保衛戰”,既需耕作方式的改進,更要科技力量的支撐。我市將在各縣(市)區建立起35個百畝以上化肥減量連片示範區,加強了綠色防控推廣,積極開展玉米螟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綠色防控、水稻稻瘟病飛防作業。採取以舊換新等多種方式,引導農戶撿拾廢舊地膜,並依託廢舊物資收購站,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確保全市化肥利用率穩定在40%以上,化肥減量技術覆蓋率達到95%以上。黑土地形成要日積月累,黑土地保護非朝夕之功。一項項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的有效實踐正在黑土地上生根發芽,長春底氣十足立下端穩中國飯碗的“軍令狀”。

41萬畝列入東北黑土地保護專案

探索保護模式,推進試點先行。今年,我市6個縣(市)被納入《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實施範圍,實施專案任務41萬畝。透過抓典型、樹標杆、重示範,以點帶面紮實推進黑土地保護。

任何一項重大農業新技術的推廣,都需要農民有一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2015年~2017年,榆樹、農安、公主嶺實施第一批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各地每年實施面積10萬畝,並利用試點召集當地農民推廣學習。為黑土地搭配“營養餐”,給黑土地“加油”,讓黑土地“歇口氣”……按照同一地塊連續實施3年的原則,黑土地保護成效顯著提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