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遊記:海岸牌坊之旅

由 冉冉推書 發表于 旅遊2022-02-19
簡介原供玉佛系緬甸請得,之後曾被毀,現供,系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第三重大圓通殿(即九龍殿),為本寺主殿,共7間,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建,高22米,面闊,進深,建築面積

大乘禪院怎麼讀

海岸牌坊位於短姑聖蹟上方,建於1919年。

四柱三門,翠瓦飛簷,氣勢雄偉。

刻有“南海聖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五重匾額

環龍橋又稱大觀橋,在南天門,連線南山與普陀山。

初建於宋,稱“藍橋”,後毀。

民國7年(1918)上海信女薛孫氏捐建,1984年重修,為單孔石拱橋。

橋長4米,寬2米。

南天門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與短姑道頭平列。

南天門孤懸入海,與本島一水相隔,架有石橋,橋身似龍,名環龍橋。

此地巨石森立,危巖高聳,中有兩石如門,故名。

闕門飛簷起角,中間書有“南天門”三字,旁有龍眼井,崖上有石鼓,闕左上方有獅子石。

遊記:海岸牌坊之旅

南天門內群巖聳秀,門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眾多,門側有清康熙年間武將藍理所題“山海大觀”四字,蒼勁有力,引人注目;門裡有梵宇琳宮,宇旁有一巨巖,可緣石級而登臨巖頂,巖頂平坦,有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淳發光,俗稱獅子眼,岩石上鍥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紫竹林,紫竹林是觀音修道的地方,裡面有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不肯去觀音院。

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黃色矮牆圍著三間質樸的佛堂,佛堂中終年香菸繚繞,不肯去觀音院於1980年得以重建。

普陀山東南約5公里處一個小島,有“海上臥佛”之稱,全島面積,最高點海拔97米,為普陀山之姊妹島

百步沙南北長600多米,東西寬200餘米。

與朝陽洞北的千步沙相對應,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

百步沙沙質純淨、灘形優美。

仙人井在幾寶嶺下。

井在洞中,深3米餘,口徑約80釐米。

遊記:海岸牌坊之旅

外砌墨簷黃牆,上遮虯枝老樹。

夏日寒氣襲人,冬天溫暖如春。

井水清涼淡醇,久旱不涸,常年無增減。

井壁有龕,供觀音菩薩,左奉龍王爺,右供安仙人(安期生)。

大乘禪院位於玉堂街中段象王峰下,紺樓黃牆,分外醒目。

原為茅篷,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慧濟寺僧慶祥聯絡海外僑胞集資,改庵為慧濟寺分支。

大乘禪院前後兩重,建築面積

雙泉禪院,明萬曆年間僧真靜建造。

清康熙間十四世孫廣信重修。

光緒年間僧願宗復修。

民國12年(1923)僧廣印擴建。

遊記:海岸牌坊之旅

據傳,此庵建成開光不久,即開《華嚴經》期間,八方信士前來朝聖,因人多而乏水,眾僧精進祈福,未久即於殿側岩石下有雙泉湧出,泉水上乘,清冽甘甜,眾皆稱奇,感嘆觀音菩薩靈異,所以,稱此庵為“雙泉庵”。

全國解放後,雙泉庵由部隊居住,房屋保護完好。

1979年起轉為普陀山旅遊開發公司的招待所。

2003年劃歸普陀山佛教協會管理,2004年起,雙泉庵開始重新修建。

法雨寺又名後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

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修大殿,並賜“天花法雨”匾額,故得今名。

中軸線上前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

後依次為觀音殿、玉牌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

法雨寺曾多次發生過火災和海寇,造成無可估計的損失。

後經幾代主持的努力,進行不斷修復、修繕工作。

遊記:海岸牌坊之旅

之後曾全部佛像被毀。

1983年始又大規模修復破壞之建築

天佛國牌坊在最外層,原坊牌建於清雍正九年,之後被毀。

1995年重建

紅色兩層的聽樓,名天后閣。

又叫天妃宮,就是東海沿海一帶所說的媽祖廟

天王殿5間,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建。

寬,深,建築面積,與殿平行為東西山門各3間,

玉佛殿5間,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寬14米,深,建築面積。

原供玉佛系緬甸請得,之後曾被毀,現供,系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

第三重大圓通殿(即九龍殿),為本寺主殿,共7間,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建,高22米,面闊,進深,建築面積。

用柱48根,全採用包鑲工藝,重簷黃瓦,宏偉深廣。

遊記:海岸牌坊之旅

殿頂內槽九龍藻井,穹窿成拱形,一龍盤頂,八龍環繞八根垂柱昂首舞爪。

殿內供,後壁為大型海島觀音及善財五十三參群像,兩旁列十八羅漢。

殿前24塊青石圍欄板,浮雕二十四孝圖,為明代石刻精品。

御碑殿3間,建築面積。

立康熙御書米芾詩帖碑和蠲免錢糧碑,之後曾均毀,現殿內供新塑千手觀音像。

殿西側有門通香雲路。

大雄寶殿5間,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建。

殿寬,深,建築面積,殿內主供“三世佛”,左右供普賢、文殊。

殿東側三聖殿,供西方三聖;西側關帝殿,供關公像

遊記:海岸牌坊之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