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由 江陽沽酒客 發表于 旅遊2022-01-10
簡介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有時事情再不聊,就會忘了——題記江陽沽酒客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在古符陽今合江的神臂城焦灘村,出生了一個男孩,姓先名汪,這個人在唐朝給合江爭了一口氣,順便讓瀘州也覺得臉上有光,還是在歸老之時,又在

琨怎麼讀音

本文特別鳴謝傅琨女士辛苦拍攝,該鎮呈現出她本有的氣質。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有時事情再不聊,就會忘了——題記江陽沽酒客

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在古符陽今合江的神臂城焦灘村,出生了一個男孩,姓先名汪,這個人在唐朝給合江爭了一口氣,順便讓瀘州也覺得臉上有光,還是在歸老之時,又在合江一個無名之地的小市集,終於發展成為一個鎮,並且至今還依舊存在,這個地方就叫先市。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瀘州自己和所管轄的地方,用人名來命名的街道,巷口很多,但是場鎮不多,即便有,也很少有先市那麼深厚的歷史和人文底蘊。瀘州合江的先市與自貢的仙市嚐嚐會被混淆。顯然有一定,自貢的仙市更有名氣一些,因為自貢這座小鎮有著一個舉足輕重的特殊身份:西南井鹽水運古道的第一碼頭,於是仙市古鎮獨特的“鹽運文化”由此形成。直到今日,我們依舊可以在這裡追尋鹽道古蹟,品嚐地道的鹽幫菜,體驗這裡川南風情十足的生活調調。悠哉的時光,彷彿步入神仙的地界兒……

但是其實老一輩的瀘州或者合江人不會混淆,習慣叫那邊仙灘。只是先和仙讀音一樣,外地朋友就不好分辨了。何況瀘州合江的先市一直沒有怎麼系統化的去把它經營成旅遊小鎮,自然熟悉的不多。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但是先市的醬油又很有趣,用瀘州話來說就是“日怪”,跟老窖一樣,不曉得瀘州的多,但是瀘州老窖曉得,即便他可能沒喝過,先市也是如此,第一個被人想到的是他的醬油,但是我們更習慣叫豆油。這幾年豆油都喝外地的了,主要是廣式醬油為主,所以大家喊著喊著,就覺得說豆油很土了,殊不知瀘州合江的豆油,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樣。沒有老生抽的說法,就是一個詞語“日曬夜露”,時間來沉澱。

正宗的先市豆油,需要四五年時間才能收穫第一批,完全不新增任何工業元素,這樣的豆油從營養和價值當然沒得說,但是經濟市場的需求,和人們的消費習慣和認知上就困難了,而且產量有限,雖然赤水河,上游給了釀酒的,下游給了出油的,但是它不可能覆蓋更多的地方,特別是要堅持那種傳統。

不過有一家堅持的,倒是活得很自在,一年就那麼個量,也不會為了多賺錢,去摻假或者用工業化標準去做。大概是一種知足吧。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但是先市幹嘛只能豆油呢?這個地方真正首先應該記住的不是先汪嗎?而就跟瀘州一樣,當地人知道先汪的人並不多,去年和今年我都去過先市採風,但是問起先汪和先汪墓,還是有許多人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也沒有他應該多重視,不過還好,當地政府對這一塊還不算鬆懈,不管是豆油還是它們的民俗文化,還是比較負責。這就是地方小的好處。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假如沒有先汪,先市不會叫先市,甚至這個地方也不會存在。文章第一段我就說過先汪不僅僅給合江爭了氣,還是讓瀘州也有光,因為他是唐德宗貞元年間“神童科”及第,是瀘州有據可考的科舉中試第一人。二十一歲賜進士,授合江縣令。據《合江縣志》記載“讀書巖”是他少年時讀書的地方。因唐代瀘州考中進士的不多,先汪便是這其中之一。再加上七歲就已經神童聞名,當然覺得非常厲害。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但是更厲害的還在後面,我們曾經讀過“傷仲永”,就是說神童一般都是過早開發,長大了反而沒有什麼作為,有的甚至命不長,如甘羅、曹衝、周瑜等等。但是先汪打破了這個怪圈,不僅僅少年得志,還一路亨通,告老還鄉後,還給當地做了很多貢獻,並且在合江一處小集市終老,而又讓自己後代發展成為鄉鎮。還活了九十多歲,這個人簡直可以說是十全老人了。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不知道是先市吸引了先汪,還是先汪成就了先市,總之這座因人而得名的千年古鎮,一直保留到如今,既沒有過度繁榮,也不見任何衰退,一切都是那麼剛剛好的樣子,讓人非常享受。在這樣一個不安於現狀的年代,還有一處你可以來去自由,又怡然自得的地方,真是不可多得。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先汪選擇先市終老,逝後便埋葬於此,其子孫按古俗結廬守墓3年。在守墓過程中前來守墓的先氏族人增多,逐漸形成集市,百姓敬他為官清廉,勤政於民,以地祭“先汪”縣令,於是就有了這“先市”之名。但是在先汪之前筆者手頭資料有限,不見名錄,不過作為古場,足以證明這裡之前也絕不是人跡罕至。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先市古鎮南面的河流,即聞名中外的赤水河。貴州素不產鹽,食鹽“仰給於蜀”。赤水河自古為川鹽入黔的重要鹽道,四川富順等地的食鹽經瀘州順長江運達合江城後,主要由赤水河運往黔北地區。清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將赤水河水運鹽道確定為仁岸。仁岸鹽道起於四川合江城,止於貴州仁懷鎮。先時古鎮是赤水河鹽運古道的重要碼頭和驛站。

先市碼頭是赤水河鹽運古道的重要碼頭。舊時,食鹽分計鹽與邊鹽。運銷產鹽本省的稱計鹽,運銷產鹽本省以外的稱邊鹽。先市既是赤水河鹽運古道的碼頭和驛站,也是合江西部計鹽的中轉站。赤水河鹽道的鹽商和船戶、縴夫,要在先市打尖(中途吃飯)和歇宿,合江西部的新殿、堯壩、識字、人和、二里、石佛等地的計鹽,要在先市起運。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先市碼頭是古鹽運碼頭,曾經也是軍事碼頭。清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至八月,太平軍翼王石達開部由江津轉戰合江時,曾在先市古鎮三渡赤水河與清軍和地方團練作戰。

先市古鎮有上下兩道街柵。街柵的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防禦功能,防禦外來賊匪襲擾;二是稅卡功能,徵收運銷計鹽鹽商的羨餘銀(附加稅)、截角銀等。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先市古鎮西側的佛攏橋。因橫跨佛攏溪而得名。這座橋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9年),由知縣王有榕率秀才匡佔侯等募建。橋長66米、寬7。1米,高13米,橋分5孔,孔徑10米。建橋石條用糯米粥拌石灰粘接。為全縣最高、最長的石拱橋,也是川南黔北歷史悠久至今仍作省際公路橋運營的唯一古橋。另外前面說到先市的“先”汪墓是瀘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當然還有更多的我並沒有把它說到,說盡和說透是寫文章的大忌,沒有餘味就是失敗,但是有些時候,你留下的餘味,未必他人感興趣。如同這座古鎮一樣,它或許也在經歷著千年的博弈,不管快與慢,歲月匆匆,該留下的會留下來,該帶走的你我留不住,我們不過是一個過客,但是有幸停留的地方,都是一種緣分。

瀘州一處散發豆香的古鎮,卻因人而得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