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紅樓百問》之十四

由 王家惠說紅樓 發表于 旅遊2021-12-29
簡介在清代,專門的鹽商花錢買引,取得一定地區的專賣權,然後向政府交稅,謂之“鹽課”,國家在長蘆(天津沿海,包括我們唐山一帶)、兩淮(江蘇蘇北沿海產鹽區)等地方派駐官員管理監察鹽務,稱為“鹽政”,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就是以御史的身份來到揚州主持鹽政

何園主人去上海後賣給了誰

林黛玉家比賈家窮?

一般讀者印象中,林黛玉到了賈家,就是寄人籬下,孤苦伶仃,一切仰仗人家的供給,因為林家窮而賈家富。這一半對一半不對,林黛玉在賈家孤獨,這是真的,可是她並不窮,甚至她家比賈家還富。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可以從她父親擔任的職務來看一看。在《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這樣介紹林黛玉的父親:“這林如海姓林名海,字表如海,乃是前科探花,今已升至蘭臺寺大人,本貫姑蘇人氏,今欽點出為巡鹽御史”。別的先且不說,單這一個巡鹽御史就不可小看。

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它又不像五穀那樣人人皆可種植,必須去買,因此在農耕社會必須進入市場交換的商品中,鹽是佔第一位的東西,因之它的利潤就很驚人。在我國曆朝歷代,鹽的稅收往往佔到全國總稅收的一半以上,是國家財政的最重要來源。正因為鹽在民生和國計中的位置這樣重要,所以自秦漢以來,鹽一直由國家專賣,一般的人不得插足。兩漢時期是徹底的國家專賣,國家由鹽戶那裡收了鹽,加了價,再賣給人們。到了唐中葉實行部分的專賣制,即是國家由鹽場買了鹽,加價賣給商人,再由商人賣給消費者。稍後又有了專商引岸制,即是由專門指定的商人花錢向政府買“引”,就是販鹽的執照,取得這個“引”之後,到鹽場收鹽,然後在政府指定的區域出售,越出了指定區域,就是犯法,和賣私鹽同樣處理。這個制度出現以後就相對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甚至民國初年。在清代,專門的鹽商花錢買引,取得一定地區的專賣權,然後向政府交稅,謂之“鹽課”,國家在長蘆(天津沿海,包括我們唐山一帶)、兩淮(江蘇蘇北沿海產鹽區)等地方派駐官員管理監察鹽務,稱為“鹽政”,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就是以御史的身份來到揚州主持鹽政的。御史是國家最高監察機構“都察院”的官員,專管一省或數省的監察事務,權力很大,這個鹽政卻是臨時性的差委,因此不叫“授”而叫“點”。兩淮鹽政衙門設在揚州,是全國鹽政衙門中最大的,這裡可說就是林黛玉的故居了,可惜毀於太平天國時期,如今是一所中學。這個兩淮鹽政專管監督鹽的生產和銷售,向鹽商們收稅,還要緝拿販私鹽的不法之徒。在清康熙時期,全國的財政收入每年也就是二、三千兩白銀,兩淮鹽政衙門每年的收入就達三百萬兩,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清朝,鹽商始終是中國最富裕的人群,是“大款”中的極品,關於他們的生活豪奢情況,清人有不少記載,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他們宴會時喝一碗普通的“酸辣魚血醒酒湯”,就是用上好鮮活運河大鯉魚,吊在鍋的上方,用鐵勺敲破魚唇,滴出血來,只取其頭三滴血,魚便棄置不要,一小碗湯便要幾十條大鯉魚。在揚州,目前所存最大的園林何園,就是鹽商的園子。林如海這個鹽政每日就是和這些鹽商打交道,他得的銀子簡直難以計算,據清代有人估計,一個鹽政做下一年,弄幾十萬兩白銀不在話下。那個時候物價很賤,這幾十萬兩銀子是一筆極可觀的大錢。因此我們說,林黛玉不但不窮,反而比書中的賈家更闊。我們看第七十二回,賈璉因為小太監來借銀子,嘆道“這會子再發個三、五萬的財就好了。”開口只是三、五萬,比起鹽政一年幾十萬兩銀子,簡直小巫見大巫,提不起來。

曹雪芹家是和鹽政有很大關聯,雪芹的祖父曹寅任江寧織造,這是一個駐在江寧(今南京)專門為皇室織造綢緞的官員,是內務府人家的專差,也是一個可以大筆撈錢的特肥之缺。可是這個職位要為皇上撈錢,還要盡心盡意地打點皇上,因此也總是入不敷出。康熙皇帝特意命他和蘇州織造李煦輪年兼任兩淮鹽政,讓他們在鹽政任上弄些錢,彌補織造任上的虧空。這個李煦的妹妹是曹寅的妻子,他是曹寅的舅爺,而他可能和林黛玉有某些關聯,這個我們下回再說。

作者簡介

王家惠,河北唐山人,一九五六年生人,著名作家、劇作家、紅學家,現任唐山市作家協會主席。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唐山絕戀》、《唐山大地震》,中央電視臺拍攝三十集電視連續劇《曹雪芹》、陝西新世紀影視公司拍攝三十集電視劇《唐山大地震》、舞臺劇《孔子突圍》、《大唐曹妃》、紅學專著《紅樓五百問》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