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一心想學漢武帝的宋太宗,卻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

由 終南讀史 發表于 旅遊2021-12-23
簡介一些細節上漢武帝也做得非常好,比如為了給將士們提供優良馬匹,派人多次去西域換取優良馬種,還引進並大量種植苜蓿等優良牧草,在最有一次與匈奴決戰時,漢朝一次性出動十萬大軍,僅僅運送給戰馬吃的粟米,就又動用了十四萬匹馱馬

高粱河在什麼地方

宋太宗趙光義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且不說燭光斧影等等各種爭議性話題,僅僅從他北伐抗遼,就給人留下了無數話題。今天我們來看看漢武帝為何能打敗匈奴,趙光義卻不行。

一心想學漢武帝的宋太宗,卻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

想學朕的多了,你還差點

不教而使民戰,是為棄之。漢武帝討伐匈奴,做了充足準備。在後勤上,那些積蓄國力的常識性話咱就不說了。一些細節上漢武帝也做得非常好,比如為了給將士們提供優良馬匹,派人多次去西域換取優良馬種,還引進並大量種植苜蓿等優良牧草,在最有一次與匈奴決戰時,漢朝一次性出動十萬大軍,僅僅運送給戰馬吃的粟米,就又動用了十四萬匹馱馬。

漢武帝本人知兵勤政。有感於邊境侵擾頻繁,文帝、景帝時期,皇帝騎射馳騁於上林苑,就是漢朝的保留節目。漢武帝更是積極突出,他先後組建了期門、羽林衛二軍,經常演練騎兵對決廝殺。尤其是羽林衛,早期全部是從隴西選取的善騎射的良家子。這些日常的騎射聯絡,也許並不會讓漢武帝本人成為優秀的騎將,但卻可以增強他對戰爭本身的理解。後來的很多名將都出身於這兩支軍隊。

一心想學漢武帝的宋太宗,卻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

以李陵為例,他只是區區一校尉而已,大漢朝有多少校尉?《史記》裡多次提到漢武帝對李陵奏書也親自批示,這說明漢武帝對軍國大事幾乎做到了事必躬親。從士兵的武器到日常訓練,從馬匹糧草到整個後勤補給,漢武帝可以說是把能下的功夫都下了。

我們再看看漢朝對匈奴出戰有著怎樣的全盤計劃。首先在出戰時期選擇上,基本上選的都是春末至秋天來臨之前。為什麼呢?這段時期正是草原牲口長膘、牛羊懷孕的時間,只要漢軍不停騷擾進攻,放牧期的匈奴人就只能不斷轉場,而頻繁轉場會導致牲口掉膘、流產,這樣即便暫時取得的成果有限,到了大雪漫天的冬天,餓都能餓死一批匈奴人。

一心想學漢武帝的宋太宗,卻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

其次,衛青等人有著清晰的戰略規劃。霍去病等人多次深入敵後騷擾,最大程度擴大戰果,讓匈奴人疲於奔命。而衛青在陝北無定河畔建立朔方城。不要小看這一個普通的城池,它不僅是漢軍進攻的橋頭堡,更過這座城池牢牢控制了無定河這條最好的水源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不斷的進攻加凸前基地加合適的作戰時機,這只是控制匈奴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漢軍找到了剋制匈奴的戰術秘訣。

那時尚沒有高橋馬鞍和金屬雙馬蹬,騎兵作戰受到很大限制。而匈奴人的騎兵矯捷如鷹,來去如飛,騎射本領高強。漢軍無論如何訓練,都不太可能達到這個水平。

一心想學漢武帝的宋太宗,卻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

李廣為什麼在討伐匈奴時總打敗仗?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戰術落後了。李廣本人騎射水平超一流,依仗這這超強的騎射本領,李廣但凡遇見匈奴,總是硬剛。但是他忘了部下遠遠達不到自己的水平,你給他一萬騎兵,他能帶出一萬個李廣嗎?和匈奴人拼騎射,這不是拿漢軍的短處,去硬剛匈奴人的長處麼?這樣如何能勝?所以李廣常常打敗仗,甚至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活捉過。

衛青霍去病的戰術特點也是硬剛,卻不是拼騎射,而是近身搏殺,以命換命。在山東孫家溝出土的漢代壁畫裡,就有漢軍持長戟從後面捅殺匈奴人的情景。這樣打有很大不足,就是即便殺掉匈奴人,也可能受到衝擊力的反彈而落馬,這在戰場上是非常危險甚至致命的。衛青霍去病就是以這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不要命打法一次次擊敗了匈奴。所以衛青霍去病儘管幾次出征損失都很大,但他們給匈奴造成了更大的損失。而漢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個損失漢朝承受得起,匈奴卻承受不起。

所以最終的結局是漢朝勝,匈奴死。

一心想學漢武帝的宋太宗,卻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

我們再來看看宋太宗趙光義,與漢武帝對比起來,他遜色的太多了。他是以權謀成為天子,卻總想有著漢武帝、唐太宗那樣的豐功偉績。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首先其本人並非深知兵法的帝王,還緊緊握著兵權不放,不願意給屬下臨機作戰權,以陣圖把宋軍死死束縛在戰場上,猶如被動挨打的活靶子。

其次,放棄自己擅長的城池防禦戰,取進攻機動性很強的遼軍,起碼得找到一點剋制辦法再去吧?然而宋軍並沒有像漢軍剋制匈奴一樣找到剋制遼軍作戰特點的方法,以為兵多將廣就可以一窩蜂的擁上去群毆而勝之,這豈不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這樣打死仗,焉能不敗?

一心想學漢武帝的宋太宗,卻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

子晟覺得趙光義學不了漢武帝,學學秦始皇也行啊。秦國打匈奴沒有什麼秘訣,首先修建長城將匈奴人的進攻點遏制在有限幾個地方,然後修建堡寨層層推進,這方法沒什麼巧勁,卻兩年北劫匈奴七百里,將匈奴徹底驅逐出了河套地區。

而趙廣義在一次次失敗後,沒有吸取任何教訓,卻一心想做秦皇漢武那樣的雄主,一根筋似的一次次盲目進攻,不禁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也最終把宋初的精兵強將大都葬送了。在屢戰屢敗之後,更是想出了大量種柳樹抵擋契丹人騎兵的奇葩決策。所以啊,有雄心壯志真不一定能成功,還得有全盤的計劃,充足的準備,科學的決策,過人的軍事指揮能力,這些缺一不可。

一心想學漢武帝的宋太宗,卻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