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同樣是明朝皇帝,為什麼別人死後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卻未葬入?

由 路之意 發表于 旅遊2021-08-06
簡介九月初六,郕王在於謙等人擁戴之下,去掉監國稱號正式登皇帝位,遙稱英宗為太上皇,改次年為景泰元年(1450),這就是明朝的景泰皇帝

為何不發掘景泰陵

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到明思宗朱由檢吊死煤山,共有十四個明朝皇帝,但坐落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前的明代皇陵,卻只有13個皇帝的陵墓,故稱為十三陵。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呢?這是因為,有位皇帝死後未葬此處,而僅以親王之禮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腳下,他就是明景泰皇帝朱祁鈺。同樣是明朝皇帝,為什麼別人死後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卻未葬入呢?說來話長,這必須從明朝正統年間發生的“土木之變”和景泰年間發生的“南宮復辭”說起。

同樣是明朝皇帝,為什麼別人死後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卻未葬入?

“土木之變”

明正統初年,原活動在河套地區的蒙古瓦剌部又逐漸強大起來,其首領也先自稱大師淮王,野心勃勃,除了不斷推行擴張政策,還夢想重新恢復元朝統治,從而加緊對明朝遼東和西北地區的侵擾,給明朝造成了嚴重威脅。時為明英宗朱祁鎮在位,英宗昏庸無能,只知寵信宦官王振。但這個王振面對瓦剌日益嚴重的威脅亳無良策,只知向瓦剌討好。結果邊患未除,反而助長了瓦剌的囂張氣焰。

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貢使兩千人來京,一反過去規定的50人,還謊稱三千人,企圖敲索更多的財物,欺負明朝軟弱。王振不滿瓦剌的欺騙行為,叫司禮監官員詳查貢使人數,如實給賞,並削減了貢使所帶馬匹的價錢。

同樣是明朝皇帝,為什麼別人死後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卻未葬入?

這樣一來,瓦剌首領也先於當年七月一舉進犯明朝,親率兵馬攻打雁北重鎮大同。王振鼓動明英宗“御駕親征”,想僥倖獲勝而冒取邊功,對王振言計從的明英宗不顧兵部尚書鄺野、兵部侍郎于謙等人的諍言相諫,還下令說再諫者以動搖軍心論處斬首示眾,率領五萬大軍,向大同進發。王振以為只要明朝大軍一到,就會把也先嚇跑,沒料到在八月初一的首次接火中,明軍先頭部就被打敗。這時王振才覺大事不好,急忙下令班師回朝,到十三日才退至懷來的土木堡。

十四日,也先率軍圍住了土木堡這個地窄山高又缺水的小地方,十五日瓦剌軍大舉衝殺。明軍潰不成軍,損兵折將,而且連英宗也成了也先的俘虜。宦官王振早已為明之官兵恨之入骨,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死在亂軍之中。這就是明代中葉發生的“土木之變”。

同樣是明朝皇帝,為什麼別人死後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卻未葬入?

“南宮復辭”

親征敗北,英宗被俘,“國中無主”,皇太后先立英宗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後命英宗之弟郕王監國總理政。九月初六,郕王在於謙等人擁戴之下,去掉監國稱號正式登皇帝位,遙稱英宗為太上皇,改次年為景泰元年(1450),這就是明朝的景泰皇帝。景泰皇帝登基以後,聽從於謙建議,調集各地兵馬,做了充分的應敵準備。

果然瓦剌也先挾持英宗攻破紫荊關,直奔京師。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十三日,瓦剌軍與明軍在北京城下短兵相接。經過五天激戰,瓦剌大敗,匆忙西撤,京城保衛戰取得輝煌勝利。

同樣是明朝皇帝,為什麼別人死後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卻未葬入?

也先挾帶英宗前來攻打北京,本想利用英宗這個“寶貝”威脅明朝與他城下議和,使明朝進一步屈服,敲詐索取更多的銀財寶。而今,明朝立了新的皇帝,自己又吃了敗仗,被迫提出議和。于謙不為所動。也先無計可施,只好在景泰元八月,將英宗送回北京,以求與明朝恢復通貢和互市。英宗回到北京,幽居南宮,雖名為太上皇,但既無自由也失去往日的威風,因而仍然時刻窺視著皇帝寶座。同時,因皇帝上臺而失勢的英宗舊臣也心懷不滿,伺機發動宮變,但因景泰皇帝監視嚴密,這些人一時無機可乘。不料到了景泰八年(1457),景泰皇帝突然病倒,不能上朝理政,英宗舊臣石享等人覺得時機已到,經過一番緊急謀劃,將英宗接出“南宮”,奪取宮門,使其在奉天殿重登皇帝寶座,這就是“奪門之變”,也稱“南宮復辟”。

同樣是明朝皇帝,為什麼別人死後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卻未葬入?

為什麼景泰皇帝卻未葬入明代皇陵呢?

明英宗重登皇位以後,命郕王仍回西宮去做郕王。幾天,郕王就在深宮裡死去。有人說其是病死,也有人被害而死,至今還是個謎。景泰皇帝生前,雖然也像其他樣皇帝,在昌平天春山前的西峰下,選好了自己的陵址,開始了陵墓的修建工程,但因被趕下了皇帝寶座,陵墓也被停工,不準使用,只以親王之禮埋葬在遠離皇陵的北京西金山腳下。直到明憲宗朱見深即位,才恢復景泰帝號,將之墓擴建為皇陵。

同樣是明朝皇帝,為什麼別人死後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卻未葬入?

清嘉慶年間,改建陵碑,換綠瓦為黃瓦,使之符合帝陵規格。這就是明十三陵沒有景泰皇帝陵墓真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