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由 路咖汽車 發表于 旅遊2023-01-26
簡介而除了漲價的車企之外,更多車企採取的是用“保價政策,榨乾最後的銷量可能性”,如下:阿維塔、長安深藍、AITO問界、小鵬、吉利、特斯拉、嵐圖、尤拉等新能源汽車主流品牌,都推出了保價政策,內容大體上是,只要在2022年年內完成下單,即便是202

威海最近有車展嗎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最近確實有買車高峰,但跟前幾年不一樣,今年的高峰是被逼出來的,買電動車的怕明年再漲價,買燃油車的是怕購置稅補貼沒了,現在買個汽車是真不容易,完全就是被牽著鼻子走。”汽貿園裡,有一個集團的5個品牌4S店,負責人和我早年間有過不少交集,而他的這段話,正是2022年12月買車的真實寫照。

貫穿整個2022年的中國汽車圈,有“漲價”“購置稅”這2個關鍵詞。購置稅的話題還好,是為了刺激汽車銷量大盤的基操,但漲價這件事,則是沒有規律、且從2022年年初到年末一直都在發生的不規律事件。

面對漲價,普通人能知道的是,2023年起持續了14年的新能源汽車購置稅補貼將取消,市場要進入真正刺刀見紅PK的時候,所以那些新能源汽車拿不到相關補貼,就要漲價了。漲就漲吧,別太多就好。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但普通人不知道的是,全國的4S店基本上都被車企瘋狂壓庫,庫房裡停著N多待出售變現的車輛,但今年的經濟環境一般,哪兒有那麼多人買車。於是,在車企漲價、購置稅減半可能取消的心理暗示之下,消費者不得不再被宰一刀。

本來在11月還能優惠5000元的車,在2023年1月就要漲價幾千元,那12月想買車的話,價格的主導權完全就在4S店手中。賠錢賠了3年的4S店,如今看到幾千塊錢的差價,眼睛完全就是綠色的。

比亞迪漲價,新一輪漲價的風向標

和2021年年末的節奏一樣,今年的新能源汽車漲價潮十分好預見,同時夾雜著兩大原因,一個是補貼方面的減少,另一個是動力電池相關原材料的大幅漲價。而2022年眼前車企面臨的局面,要比2021年同期更嚴重。既然2021年年末-2022年年初,車企們都沒能抗住連續的幾輪成本上漲,最後售價上漲。

那眼前的2022年年末,甚至2023年年初,這種局面大機率會重新出現。

2021年年末,汽車行業面臨的局面是,進入2022年國補退坡,補貼金額最高5400元,而同時電池原料中的重要材料-工業級碳酸鋰價格飛漲,從年初的10萬元左右/噸,直接翻了5倍,至50萬元左右/噸。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而2022年當下面臨的局面是,進入2023年國補取消,那金額數字就直奔1。26萬元,而工業級碳酸鋰價格,進入2022年之後並沒有跌下來,雖然經過了多部門、工信部的兩次發展指導溝通會議,但目前其價格仍然一路飛漲,比2022年年初,又漲了10萬元/噸左右。而據2022高工鋰電年會上的相關訊息與預測,碳酸鋰的價格會有所下降,正在努力推動向20萬元/噸左右發展,但向下的轉折點預計最早會在2023年後半年開始出現。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綜合算一筆賬就是,眼前的2022年,車企因政策/原材料方面承擔的成本上升,至少在1。4萬元/車左右,而2021年同期,這個數字約為8000-9000元/車左右。而且,隨著比亞迪這個自己有礦、自產自研自造的巨頭,在中國市場第一個宣佈將要對王朝/海洋網車型上調售價2000-6000元時,這也就意味著,對於想要在2023年購買新能源車的人來說,新能源車漲價這事兒幾乎不可能有轉機。

而這,對於所有車企來說,也直接帶來了下一個新話題。自己也要調價,但調多少比較合適,如果漲幅高於比亞迪,會不會讓消費者覺得不太值,而同時漲幅不高於比亞迪也是對其他車企內部的一個嚴峻挑戰,畢竟有三電全產業鏈的車企幾乎沒有。那麼,漲價高於比亞迪的車企,也還是要考慮,究竟如何調整價格才能保持自己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變。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目前,跟進比亞迪上調價格的車企不多,更多的車企都在推出保價計劃,以謀求進一步擴大自己在2022年的銷量數字,具體如下:

天際汽車,對天際ME5、天際ME7的指導價上調5000-8000元;

東風EV新能源,預計上調幅度在7000-9000元;

廣汽埃安,對旗下車型將進行3000-8000元的售價上調;

那麼從上述車企的表現來看,上調幅度都略高於比亞迪,基本上可以預測,後續的車企漲價也大體是這個路子,如2021年年末-2022年年初那樣。如果出現調價幅度低於比亞迪的情況,那要麼就是車企會根據自身發力情況,選擇自己多對消費者補貼一些,透過放棄利潤或者其他手段,來保證銷量份額。要麼就是有其他方面的思考,比如用燃油車的利潤來補貼電動車,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而除了漲價的車企之外,更多車企採取的是用“保價政策,榨乾最後的銷量可能性”,如下:

阿維塔、長安深藍、AITO問界、小鵬、吉利、特斯拉、嵐圖、尤拉等新能源汽車主流品牌,都推出了保價政策,內容大體上是,只要在2022年年內完成下單,即便是2023年才進行上牌,也同樣按照2022年帶有補貼的車價來成交。當然了,具體執行過程中可能會走樣,因為2021年年末時所謂的很多保價,最後變成了扯皮。

而我們,還要做好另一個準備,即這種漲價可能會像2022年上半年那樣,不止一次,甚至是第二次漲價潮、第三次漲價潮,因為碳酸鋰的價格,不僅車企不可控,造電池的寧德時代們也不可控。

一輪輪的漲價潮裡,老百姓被牽著鼻子走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原材料上漲了,車企漲價不是應該的嗎?淺層看上去,邏輯好像成立,但深層來看,汽車130餘年的歷史裡,連續幾年消費者被車企牽著鼻子走,並不正常。尤其是,中國汽車市場足夠的大,產業鏈足夠成熟,同時也有少部分頭部企業在之中執行了反差性的動作,能讓人頓悟出新的結論。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傳統汽車時代裡,已經經歷過多次的政策調整、資本預期調整、成本忽然上漲,甚至是晶片荒,但實際上都得到了比較快速的解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石油危機,日本品牌藉此快速成為美國市場的主流,擠掉了本土美國品牌的位置。這之中,既包括對於排放的政策限制調整,也包括石油危機引發的使用成本快速上升,但憑藉著環保、小排量、節油等特徵,市場激盪的時間很短。即便是今年眼前的案例,全球使用成本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直接飆升,也導致了全球通貨膨脹開始,不過仔細來看,目前美國的石油、車價等等都實現了比較大規模的下探,很快得到了控制。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而少部分車企,在今年在市場裡做出了反差,則關於特斯拉。車企大量調整新能源價格,從2021年年末開始了第一波,在2022年春節後迎來第二波,直至3-4月還有了第三波。全年過程中,幾乎所有車企都做了一個動作,漲價並維持高價,但特斯拉卻玩了一手“先漲後降”。

3月,Model 3/Y的高配四驅版本,均漲價1萬元,之後普通版車型漲價1。4248-2萬元;

6月,Model Y的高配長續航全輪驅動版漲價1。9萬,價格直奔40萬元的門檻;

10月,Model 3調整價格,下降1。4-1。8萬元,Model Y下降2-3。7萬元;

11月,特斯拉限時8000元補貼再次上線,並延續至2022年年底;

12月,其又進一步推出6000元補貼。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那麼,從這個軌跡來看就能看出來,特斯拉在智慧電動車領域能快速崛起,不無道理。它有著價格上的主導權,除它之外大家都在漲價,且漲價之後也並沒有降下來,但特斯拉卻能在行業造車成本大幅度提升時,最後把指導價先漲上去,再降下來。

而且,從財報來看,它的毛利率接近30%,是豐田1200美元/車的近8倍,一輛車能賺接近7萬元人民幣。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那麼,之中的反差和關鍵問題就是,中國車企何時能具有“漲上去,還能降下來”的本事,何時特斯拉就會失去對市場的支配權,消費者買車也就不會那麼嚴重的“被牽著鼻子走”。

目前的局面是,儘管新能源汽車市場很熱鬧,滲透率在不斷衝高,越來越多的人受影響不再選擇燃油車而是專注於新能源車的購買。但,在從燃油車轉型新能源的過程裡,多數車企當下還需要時間去具備對成本的控制能力。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好訊息是,越來越多的車企已經開始跟上特斯拉的腳步迭代製造工藝,去謀求成本下探了。比如一體式壓鑄,蔚來、小鵬、極氪等等都在涉獵,再比如能大幅度降低成本的CTC/CTP等,也預計會在2023年成為各家新車的主要配備和賣點。

新能源補貼取消,車企漲價,你我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但壞訊息是,即便有了這些新技術,目前對於消費者的局面依然差不多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一輛車輕輕撞了一下,卻要10-20萬元的維修費,一輛車的底盤和地面上的凸起發生磕碰,那可能需要整體更換,最後是保險公司買單,還是車企來買單,這也會是個可預見的扯皮過程。

寫在最後:

這幾年流傳著一個觀點,中國乃至全球的汽車,在進入智慧化之後,已經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那如今看來,還暫且不夠充分。較真的說,當前的市場局面之下,消費者買的車,更多是折衷之選,而不是全方位順利且內心舒適的。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能不斷降價的特斯拉是一款人人都適合購買的好車,它身上的問題,懂的都懂,但營造出來的市場局面就是,一個更便宜的國家大品牌擺在眼前,很難讓涉世不深的年輕人,或者對汽車瞭解不多的普通人,不動心。

所以,看慣了各大車企在新能源方面的營銷動作,其實你我就應該發現,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還遠不夠成熟,很多驚人的訂單量、驚人的車企相關政策,都要冷靜看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