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孩子最想逃離父母的原因,它排第一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旅遊2022-12-30
簡介作者:天雅、責編:陳沉沉、來源:武志紅(ID:wzhxlx)很多媽媽常遇到這種情況:為養育孩子殫精竭慮,做牛做馬,盡最大努力去愛孩子——帶Ta一起玩,給Ta做好吃的,輔導Ta學習,帶領Ta走向成長

孩子為什麼躲避父母

以下文章來源於武志紅 ,作者武志紅主創團

孩子最想逃離父母的原因,它排第一

武志紅。

資深心理諮詢師,看見心理創始人,得到熱門專欄作者,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武漢等11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孩子最想逃離父母的原因,它排第一

作者:天雅、責編:陳沉沉、來源:武志紅(ID:wzhxlx)

很多媽媽常遇到這種情況:為養育孩子殫精竭慮,做牛做馬,盡最大努力去愛孩子——帶Ta一起玩,給Ta做好吃的,輔導Ta學習,帶領Ta走向成長。

一開始,一切都很和諧、很美好。可到了某一天,不知怎的,這份和諧突然就被打破了——孩子開始忤逆抗拒,各種不配合,與你越來越疏遠。更有甚者,Ta寧願跟甩手掌櫃(爸爸)去親近,也不願意再跟你親近。

你說氣人不氣人!

孩子是不知道你愛Ta,為Ta付出了很多嗎?不是,而是不願意接受。

為什麼你愛孩子,孩子卻遠離你呢?

01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想一想:這份愛,展現的是誰的意志?

比如,孩子正在苦思冥想一道數學題,進度緩慢。體諒到孩子的辛苦,父母走過去好心提醒,應該如何理解題目、如何解答。結果孩子一點也不想聽,還嫌你煩:“我知道,我知道,我自己知道怎麼做。”

大人往往不理解,反而責備:“你如果真知道,還會在那裡糾結半天嗎?我這麼努力幫助你,你怎麼就不聽呢?”結果孩子更不樂意了,扭過頭去不再理睬你。

仔細分辨,就會發現:Ta不僅抗拒你的幫忙,同時還產生了憤怒。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如果,題目是靠自己解出來的,發展的是自己的意志,Ta會獲得一種“力量感”:“我有智慧,只要我付諸努力,我就一定能做到。”但如果,題目靠父母指導來解答,發展的是父母的意志,Ta就會感到一種“無力感”:“我真失敗,沒有父母的幫助,我什麼也做不成。”

其實,每一個孩子內在都有一股生命力——渴望在生活各個領域,不斷生長、延伸自己的意志,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孩子在苦思冥想一道數學題,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解答。這時父母主動提醒,對孩子而言,不是幫助,而是阻礙:“你專門跑過來指導我,就好像是認定我做不好,不相信我的能力。”而Ta之所以嫌你煩,是因為Ta的潛意識覺得,如果接受了你的好,就等於承認自己不好。

“個人意志”這個細節 ,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注意到:在面對孩子時,我們是把Ta當作主角,還是把Ta當作配角?

02

什麼叫主角、配角?

舉個例子。一位新手媽媽,為了更好地養育孩子,很用心地學習各種育兒課程。從中她知曉了母親功能的重要性:

要及時哺乳,

要及時迴應,

要不離不棄陪在孩子身邊……

在執行時,她努力以一個 “好媽媽” 的身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母愛,建立聯結。

具體如何做呢?她有 2 種做法:一種是根據她學習到的 “完美標準” ,不斷運用在孩子身上。

餓了,給Ta準備超高價值的營養套餐;

哭了,給Ta標準式的一親二抱三安慰;

學習卡殼了,給Ta傳授最佳解題思路……

另一種是根據孩子的具體需求、反應,調整她的迴應方式。

餓了,先問Ta想吃什麼,再給Ta準備;

哭了,先看Ta是為何而哭,再靈活迴應;

學習卡殼了,先問Ta要不要幫忙,再決定幫不幫……

這兩種做法,目的都是為了向孩子傳遞愛,幫助Ta更好地成長。

但不一樣是:前者突顯的是媽媽的意志,孩子成了“配角”:配合她演繹一個“好媽媽”;後者突顯的是孩子的意志,孩子成為“主角”:演繹Ta自己的 “成長劇本”。

讓孩子成為“配角”,本質上是在壓縮孩子的意志,限制Ta的成長。但沒有孩子希望自己是配角,一旦意識到自己被限制、被控制,就會下意識反抗:要麼是直接把你推開,要麼採取被動攻擊,故意犯錯、搞砸,不配合。

而讓孩子成為 “主角”,則可以讓孩子的意志得到伸展,自主成長 。當Ta正在做一件事,如果能憑藉自己的努力達成,Ta會從中獲得一種“我很棒”的感覺,形成自我效能感。即便Ta暫時無法靠自己達成,Ta多半也會透過學習去提升能力,或向外界尋求求助。

從中Ta會體驗到:Ta在演繹Ta自己的“成長劇本”,父母只是配合、輔助Ta去發光發亮,從而獲得一種「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感覺。

孩子最想逃離父母的原因,它排第一

03

來到這裡,有的父母或許會擔憂:任由孩子當“主角”,萬一走偏了,比如挑食、成績落後等,怎麼辦?

現實卻剛好相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主角”,Ta才能更有動力去成長。挑食、學習落後通常是暫時的;外界刺激,會讓孩子產生主動變好的願望。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當孩子展現出想要變好的決心時,再以一個“配角”的姿態,輔助Ta成長。

比如,當孩子從電視上看到奧運健兒的精彩時刻,興奮地喊著“我也要成為世界冠軍”時,父母就可以配合著孩子的意志,輔助Ta搭配營養飲食,增強體質,去實現他的願望。而不需要在孩子的意志沒有萌生之前,以挑食不好為由,硬生生地逼著他吃蔬菜。

這說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卻是相當難的。主要原因有2點。

其一,我們害怕失控。

父母用自己意志去愛孩子,可以獲得一種“掌控”——以達到一種結果為目的,採取相應做法,控制孩子成長的步調。

而遵循著孩子的意志去表達愛,則往往伴隨著“失控”——你永遠不知道孩子下一秒會提出什麼要求,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要做出怎樣的迴應。

也由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意志壓迫孩子的意志。表面上看,這種方法確實很高效;但從長遠來看,它卻很容易讓孩子走向2個極端:

要不徹底順從,事事依賴父母,沒有自主性;

要不徹底反抗,事事忤逆父母,充滿攻擊性。

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會最終限制孩子的成長。

其二,我們自己的意志不曾被舒展過。

很多父母,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自主權的環境裡,意志從來不曾獲得舒展。也因此,他們自己也不懂得如何舒展孩子的意志。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覺知與成長。

就拿孩子學習這件事來說。我們首先要學會區分:誰在學習?

當然是孩子在學習。正常情形應該是:孩子產生與學習有關的願望,父母配合Ta實現願望。但在很多家庭中,學習卻變成了父母的事情,孩子被“排擠”在學習之外:

孩子做錯題,父母比Ta還挫敗;

孩子作業沒完成,父母比Ta還焦慮;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父母比Ta還痛苦……

換而言之,父母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在孩子的學習上,孩子必須放棄自己的意志,來承接父母的意志,從而導致: 孩子在學習上變得越來越被動,父母越來越不耐煩,親子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大,關係越來越疏離。

那麼,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是將學習的責任歸還給孩子。當他學累了,走過去拍拍Ta的肩膀,擁抱一下,予以鼓勵;而當孩子實在解決不了,向你尋求幫助,再以建設性的口吻給他一些建議“你可以試試……”,絕口不提“你應該……”。

老子講 “大音希聲,大道無形” ,指的就是:不彰顯自己,才能很多時候化育萬物。

寫在最後

父母之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有時候,它是一種主動的分離,象徵“祝福”。就像一隻破殼而出的雛鳥,逐漸成長為強壯有力的雄鷹,張開翅膀衝向雲端,飛向更廣闊的天地。從中,孩子會獲得一種“成長的喜悅”,父母也會獲得一種“見證孩子成長的喜悅”。

有時候,它是一種被動的分離,象徵“詛咒”。就像文章開頭所講的情形,父母竭盡全力去“愛”孩子,但孩子卻倍感壓抑,最終選擇逃離父母。從中,孩子會深陷一種“背叛父母的痛苦”,父母也會深陷一種“付出不被認可的痛苦”。

身為父母,我們真正需要做是,不是阻止分離,而是: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成為自己生命的主角,從而讓分離從“詛咒”變成“祝福”,從痛苦走向喜悅。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綿羊傾訴APP傾訴師;責編:陳沉沉。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孩子最想逃離父母的原因,它排第一

原標題:《孩子最想逃離父母的原因,它排第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