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官員連連上奏請示太子胤礽出閣,為何康熙皇帝不想讓太子出閣?

由 搞史人 發表于 旅遊2022-12-29
簡介有朝廷大臣的直言,可以說太子出閣是勢在必發,但是在康熙皇帝玄燁看來,直至康熙二十年,政體依然不合舊典,國是仍舊懸而未決,則直謂清廷基本體制及大政方針

康熙皇帝最後立誰為太子

歷史背景:

康熙廢黜太子胤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皇帝玄燁在熱河行官突然宣佈廢黜皇太子胤礽,暴露其種種過惡,信誓旦旦:“太祖、太宗、世祖締造勤勞,與聯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自十四年胤礽立為太子,至此已三十五年。此次廢黜太子,是玄燁隱忍“包容二十年”之後的爆發。玄燁非常憤怒,接連六天都沒有安寢,以至大病。這對玄燁無疑是一次極為沉重的打擊。他在悲痛之餘,於告天祭文中不禁哀嘆:不知臣有何辜,生子如胤礽!

官員連連上奏請示太子胤礽出閣,為何康熙皇帝不想讓太子出閣?

康熙皇帝

這不僅是玄燁最真實的感情流露,更重要的是,它暴露出玄燁內心深處,太子的立廢與大清歷數的延綿與否緊密相連。也許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玄燁洩露出他對清朝國祚的擔憂。不難想見,廢黜太子在玄燁思想上引起何等驚恐。在玄燁克服了這最初的感情恐慌之後,我們再也不易接觸到這類真實情感,而所見的大多是矯揉掩飾的文字。

顯然,對玄燁而言,廢黜皇太子絕不僅僅是確定儲位人選上的失敗。他子嗣眾多,然皆不如己。不論後來實際如何,但當時玄燁所見如此。更使他難堪的是,這些子嗣都是嚴格按照他的要求培養起來的,絕對秉承滿洲家法,騎射精益,又兼通漢人儒學辭章。

胤礽立為皇太子在康熙十四年,當時才兩歲。前年吳三桂起兵反清,同時以復明號召天下。清廷聽從漢人王熙建議,處死平西王世子吳應熊。僅僅用了一年,即打破滿洲傳統,宣佈立胤礽為皇太子。玄燁立太子之事被三藩之亂耽誤了八年,戰事未平,太子出閣一事便提到議事日程。

官員連連上奏請示太子胤礽出閣,為何康熙皇帝不想讓太子出閣?

康熙帝平定三藩

康熙十七年五月胤礽將滿四歲,虛齡則五歲。沈荃既引明代故事,則疏諫太子出閣當在其甫任詹事之際。這是我們現在所見最早向玄燁建議太子出閣的史料。

沈荃連疏以上,急切之情可以想見。然而玄燁卻全不理會,只回應說“知道了”。當時三藩之亂已近五年,清廷雖度過了最初的危機,但在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死之前,中原戰局仍勝負未卜。玄燁外示優遊,實則心焦如焚。

據《起居注》記載,十七年全年玄燁日講僅四十七次,較上年的八十三次大為減少。軍務急迫雖是事實,卻非玄燁拒絕太子出閣的真實理由。正是在三藩之亂期間,清廷標榜漢化、滿漢一家的文飾似乎才進入高潮。康熙十六年專設南書房,命文臣“常侍左右,講究文義”,以附會玄燁“勤學書寫”之“盛事”。

官員連連上奏請示太子胤礽出閣,為何康熙皇帝不想讓太子出閣?

清朝唯一的太子:胤礽

康熙十七年初,更向全國徵召博學鴻儒。凡此所展示的全然是一番崇儒重道、欣染華風的氣象。一旦太子出閣,對朝野漢族士夫必是一大鼓舞,也有利於增強他們對清廷的向心力;對於正在苦撐難局的清廷而言,同樣是爭取人心的一著好棋。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況且,按中原王朝的傳統,太子出閣即意味託付於朝延大臣,無須玄燁分心旁騖。且輔導太子“日聞正言,見正事”的漢族士夫也不乏其人。然玄燁卻計不出此,其理由就絕非軍情。

官員連連上奏請示太子胤礽出閣,為何康熙皇帝不想讓太子出閣?

康熙帝遺照

康熙十八年,皇太子的宮殿寶座等物都已經打造好了,但是太子出閣一事毫無動靜,康熙皇帝玄燁究竟在考慮什麼?康熙皇帝為何遲遲不讓太子胤礽出閣?

但玄燁卻茫然未知如何措置,除宴飲漢官、詩歌唱康之類的表面文章外,清廷在漢化改制方面並無多少實質性變化。其時太子已過八歲,玄燁親自在宮中施教也約有四年。陳廷敬藉機進言,建議早諭教太子,顯然對玄燁的做法不加贊同。他以為確保清廷萬年的至計,唯在太子出閣。

官員連連上奏請示太子胤礽出閣,為何康熙皇帝不想讓太子出閣?

陳廷敬

更有甚者,他特陳《治安策》“可通於後世,不止切於一時”;並希望玄燁不要像漢文帝那樣坐失時機,而立即講求“改正朔,易服色、制度”,這才是當務之急。

太子出閣雖重要,但不是問題的全部。清廷只有趁平定三藩之後,迅速建立中原正朔,繼承歷朝傳統制度,才能最終贏得人心,長治久安。這些意思都是顯而易見的。陳廷敬當時皆以正色敢言稱。

有朝廷大臣的直言,可以說太子出閣是勢在必發,但是在康熙皇帝玄燁看來,直至康熙二十年,政體依然不合舊典,國是仍舊懸而未決,則直謂清廷基本體制及大政方針;至於各項具體政策措施,多因平叛需要,乃苟且目前。玄燁果欲“與民更始”,“以昭維新”,非趁此良機,徹底改作不可。而“崇清議以定國是”,則直承明末士大夫與國君共天下之餘緒,在當時可謂駭人聽聞。故元文後來的命運即可想知。

官員連連上奏請示太子胤礽出閣,為何康熙皇帝不想讓太子出閣?

太子胤礽住所“毓慶宮”的位置圖

《含經堂集》中沒有專就太子出閣的奏疏,並不能說他未注意這一問題。只能說太子出閣是政體、國是中的應有之義,故未特別拈出。陳廷敬就《治安策》引出太子出閣,再擴充至“所當講求”的大綱目,二者前後相應。

總結:據此,我們有理由進一步推斷,在平藩戰爭結束一年多來,玄燁在基本體制及政治取向上未有進行根本性改作的跡象。玄燁的冷漠,不能不給漢官心理上投下一層陰影。事實上,玄燁在三藩之亂期間所高唱的崇儒重道、滿漢體,並沒有在戰後付諸實踐。三藩之亂的八年戰爭給他造成的民族歧見與對漢人的猜忌心理,一時還無法被理性所克服應該指出,玄燁在緣飾漢化、倡導儒學的同時,一刻也不曾遺忘祖宗傳統。只有意識到在與異質文明衝突和交融時,一個民族的基本信仰才會異常凸顯出來,也只有它才能使這個民族獲得自信和認同。這才是康熙皇帝為何遲遲不讓太子胤礽出閣的真實原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