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杭州全市婚姻登記通辦首日,來自河南的他和她如願以償!七夕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由 浙江線上 發表于 旅遊2022-10-14
簡介”△南宋時興盛杭城的磨喝樂泥娃娃(資料圖)清波街道 供圖古代杭州人七夕也愛買買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南宋,杭州的七夕節也是購物狂歡節

杭州紹興路還有雞嗎

杭州全市婚姻登記通辦首日,來自河南的他和她如願以償!七夕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南宋皇城小鎮”客廳裡展示的南宋皇城模型,展現了節慶時杭州的熱鬧。記者 吳佳蔚 攝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佳節

。從宣佈七夕當天開通諧音“一生一世”的1314路公交車,到試執行婚姻登記全市通辦,“愛情之都”杭州,從不錯過任何一種愛的浪漫。

一大早,杭州各大婚姻登記處門口,新人們排起了長隊。

今天是杭州率先在全省實行全市婚姻登記通辦的第一天,

來自河南的新人小高和小梁,戶籍落在西湖區,6時半就從家裡開車出發來到位於紹興路的下城區婚姻登記處。

01:41

“住的地方離下城區婚姻登記處更近,西湖區遠了些。我們沒有提前預約,也不知道全市可以通辦,只是來碰碰運氣,這裡辦不了再轉戰西湖區。”今年26歲的小高欣喜地說,

沒想到自己成了杭州下城區跨區域結婚登記的第一人

杭州全市婚姻登記通辦首日,來自河南的他和她如願以償!七夕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杭州全市婚姻登記通辦首日,來自河南的他和她如願以償!七夕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現代人熱衷表達愛意,“古代”人怎麼樣?他們是如何度過這個中國情人節的?民俗專家來為你一一揭曉。

杭州全市婚姻登記通辦首日,來自河南的他和她如願以償!七夕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北宋湖州畫家燕文貴所作《七夕夜市圖》(資料圖)清波街道 供圖

杭州“南宋版”七夕是怎麼來的?

提及七夕與杭州的淵源,杭州民俗專家丁雲川滔滔不絕。據他考證,《夢梁錄》所記載,南宋自開封遷都杭州,將當地的七夕佳節傳統也帶到了杭城。“民間相傳,每到七夕當天黃昏,天上織女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穿新衣。一些富貴人家更是在自己的庭院內以竹木和五色彩布搭起華麗侈靡的乞巧樓,刻牛女像及仙從等。再在香案上鋪陳磨喝樂、米酒、鮮果、筆硯、針線,令女郎呈巧、焚香,望月瞻鬥列拜,乞巧於織女、牛郎,這種儀式就叫‘乞巧’。因此,七夕節也叫乞巧節。”

丁雲川說,乞巧的過程也頗為講究。古時女子們多掌握織布裁衣的技術,七夕節也被她們視作向織女“討教”的契機,以求自己變得心靈手巧。在南宋,最興盛的乞巧習俗便是望月穿針,或將小蜘蛛關放在一隻金銀小盒裡,次早以蜘蛛網疏密來衡量得巧之多少,名曰“得巧”。“這種習俗甚至一路從民間傳至當時的宮廷內。”

杭州全市婚姻登記通辦首日,來自河南的他和她如願以償!七夕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南宋時興盛杭城的磨喝樂泥娃娃(資料圖)清波街道 供圖

古代杭州人七夕也愛買買買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南宋,杭州的七夕節也是購物狂歡節。

據《西湖老人繁勝錄》所載:“御街撲賣摩睺羅,多著乾紅背心,系青紗裙兒;亦有著背兒、戴帽兒者。牛郎織女,撲賣盈市。”丁雲川說,這其中賣得最火的就是磨喝樂。

磨喝樂又稱摩睺羅,是宋代最流行的一種泥娃娃。在佛經中,磨喝樂本為天龍八部神之一。據說當年曾為一國國王,後因罪墜入地獄,經過六萬年的修煉才得以脫身成胎,再經過六萬年方出世成人,六年出家成佛,名磨喝樂。

“人們喜愛這個人物,希望也能生一個這樣的孩子,於是便用泥捏成神似磨喝樂的兒童玩具,圖個吉利。”丁雲川說。

南宋的磨喝樂究竟有多紅?丁雲川笑稱,在玩具界,它的地位堪比現在的“芭比娃娃”,在宮廷民間都極受歡迎,甚至在把玩方式上,也是如出一轍,“女孩們可以自己做小衣服、小飾品,給磨喝樂換造型。”

早早發現商機的南宋杭商們便在七夕來臨前,大量生產磨喝樂,還推出牛郎織女等“節日限定款”。

丁雲川稱,南宋的磨喝樂有用料講究、製作精巧的,深受宮中與達官貴人家喜愛。

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三《乞巧》所載:七夕前,修內司按慣例要向宮中提供十桌摩睺羅,每桌三十枚,大的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佛手香製造,悉用鏤金珠翠。衣帽、金錢、釵鐲、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執戲具,皆用七寶為之,各護以五色鏤金紗廚。統兵在外的將領、貴臣及京府首長等,至有黃金製成的,並上貢給宮中。宮姬市娃,冠花衣領皆以乞巧時物為飾。

吳自牧《夢粱錄》卷四《七夕》也載有“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襴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其中飾以金珠的泥孩兒,價值不菲”等場景描述。

杭州全市婚姻登記通辦首日,來自河南的他和她如願以償!七夕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至今還在杭州臨安地區流傳的巧果(資料圖) 清波街道 供圖

每逢七夕古人也得胖三斤

除了買買買,七夕節怎麼能少了美食的加持?與中國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七夕的飲食也有自己的特色。《武林舊事》記載:“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七夕節物,多尚果食、茜雞。”在南宋,達官顯貴們會在節前數日,以紅焜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

“吃巧”必然少不了巧果。而因“巧”和“橋”諧音,古人認為在七夕這天吃巧果,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透過“巧”(橋)來實現。

巧果是什麼做的呢?丁雲川介紹說,這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而製作巧果,就是將發麵團放入具有剪刀、梨、瓜、石榴、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中,再把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這種節慶飲食方式,其實跟現在西方情人節流行吃巧克力很相似。”

莊綽《雞肋編》捲上說:“ 浙人七夕,雖小家亦市鵝鴨食物,聚飲門首,謂之吃巧。”丁雲川指出,如今,杭州臨安地區還傳承著“吃巧”的習俗。

不僅如此,精於美食的杭州古人還會把巧果點染為七色,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即可做裝飾,也可為零食,這在《東京夢華錄》中被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有的父母還串成一環,掛在小朋友的項間,逗他們玩。”

(記者 吳佳蔚 黃珍珍 馬賽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