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讓黑土地產更多糧食,中科院有“黑科技”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旅遊2022-10-09
簡介黑土地退化“變薄、變瘦、變硬”,中科院啟動科技會戰據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介紹,黑土地是地球珍貴的土壤資源,是指擁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質表層的土壤,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農耕的優質土地

最近兩年適合買房嗎

9月29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釋出會,釋出“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階段性成果和《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1年)》。新京報記者獲悉,科技會戰鞏固和強化了我國在國際黑土研究上的領先地位,中科院黑土退化阻控的理論研究已躋身國際第一方陣。

黑土地退化“變薄、變瘦、變硬”,中科院啟動科技會戰

據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介紹,黑土地是地球珍貴的土壤資源,是指擁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質表層的土壤,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農耕的優質土地。“全球有四大片黑土地,包括北美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烏克蘭-俄羅斯平原、中國東北和南美潘帕斯草原。”

讓黑土地產更多糧食,中科院有“黑科技”

9月18日,遼寧康平,黑土地上即將收穫的玉米與蔬菜,呈現出一幅鄉村豐收美景圖。圖/IC photo

黑土地是我國“耕地中的大熊貓”。東北黑土地區域面積達109萬平方公里,包括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全部、遼寧省北部和內蒙古東部。黑土地區域總面積位列全球第三位。黑土地也是我國糧食安全“壓艙石”,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1/4,商品量佔全國的1/4,糧食調出量佔全國的1/3。2021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合計增產達188億斤,對全國糧食增產貢獻率達70。3%。

然而,黑土地面臨退化問題,主要表現為“變薄、變瘦、變硬”。

姜明說,黑土有機質衰減“變瘦”。東北黑土地土壤有機質降幅高達21%。中科院海倫農業生態試驗站監測表明,在長期施用化肥條件下,土壤有機質顯著下降。土壤侵蝕導致黑土層“變薄”。在水蝕、風蝕和凍融侵蝕作用下,黑土可由初墾時的70釐米降至40釐米以下;60%以上的旱田發生水土流失。機械化作業導致土壤壓實變硬,作物難以破土出苗,導致農業減產。

“把黑土地用好養好”是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2021年3月,中國科學院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科技會戰針對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需要破解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示範,致力於設計出用好養好黑土地的系統解決方案。

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監測與感知系統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針對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問題,解析了黑土區主要侵蝕過程的臨界地貌特徵,闡明瞭黑土有機質演變特徵及積累機制。研究透過實測和高解析度遙感調查,首次得出黑土區侵蝕溝有49。6萬條的資料,高於普通遙感監測資料的1倍以上,摸清了黑土侵蝕溝的空間分佈,被水利部採納。

讓黑土地產更多糧食,中科院有“黑科技”

2019年4月15日,內蒙古興安盟,春天來了,東北地區開始翻地,遍地都是肥沃的黑土地。圖/IC photo

姜明說,2021年至今,針對黑土變瘦、變薄、變硬等退化的主題檢索表明,中國研究處於領先地位,佔全球所有論文的52%。“機構發文量顯示,中科院排名第一,佔全球30%,在變薄、變瘦和變硬研究領域遙遙領先於其它研究機構。”

針對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稟賦與氣候特徵,科技會戰構建了“梨樹模式2。0”“龍江模式”“大安模式”和“大河灣模式”等具備區域適宜性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模式。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建立了空天地一體化監測與感知系統,建立了“地理學+大資料+現代農業”的“黑土糧倉”全域定製模式。

據姜明介紹,未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將圍繞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層構建開展科技攻關,發展土壤健康與產能協同提升理論,強化生物、資訊、空天遙感等多學科技術與農業的有機融合。

案例1:

脂肪含量高、早熟、抗鹽鹼,東北地理所培育“東生”大豆新品種

大豆是最重要的糧油飼料作物,提供了我國約1/3的脂肪、3/5的植物蛋白。然而,我國大豆進口量超過總需求量的85%,大豆的穩定供應面臨嚴峻考驗。2021年,我國大豆種植產量1640萬噸,同比減少320萬噸,下降16。4%;進口量為9652萬噸,進口額同比增長35。4%。

“大豆具有根瘤固氮、培肥地力的作用,而東北黑土地是國家大豆主產區。因此,擴種大豆、開發和應用優質大豆種質資源不僅對推動我國大豆振興、提升種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於黑土地退化阻控和健康保育也具有重要作用。”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簡稱“東北地理所”)正高階工程師李豔華說。

讓黑土地產更多糧食,中科院有“黑科技”

2019年10月13日,黑龍江廣袤的黑土地上,大豆即將成熟。圖/IC photo

東北地理所透過長期研究,先後培育“東生”系列大豆新品種31個。她舉例說,“東生79”脂肪含量達24。16%,創黑龍江省近50年來高脂品種脂肪含量新高,同時兼具有早熟、高產、多抗的特點。極早熟新品種“東生202”解決了高緯度地區極早熟品種匱乏的問題,滿足了進一步擴大大豆種植區域的需求。

在常規育種基礎上,東北地理所還在國內率先創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體系,實現了大豆品種“定製化”生產。2018年,東北地理所在吉林西部建立耐鹽鹼大豆篩選和示範基地,成功選育抗鹽鹼大豆新品種“東生118”。2021年,“東生118”實現了600畝中重度蘇打鹽鹼地示範田畝產149公斤的突破,被列為“國家大豆科技自強行動”吉林省主推耐鹽鹼品種。目前,“東生118”已推廣種植5萬畝。

據不完全統計,“東生”系列大豆品種目前的種植面積約為1400萬畝/年,累計推廣5000萬畝,增產20億斤,增加效益40億元。

案例2:

智慧農機實現全程無人化“耕種管收”作業

在科技的加持下,農機也越來越智慧化。

“目前東北地區小馬力的農機作業幅寬窄、土壤反覆被碾壓,導致黑土地變硬。”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正高階工程師張玉成說,該所研製的“鴻鵠”T300智慧農機是面向黑土地定製開發的大馬力電動智慧農機。其突破大馬力電驅技術,主驅電機功率達到300千瓦(407。88馬力),透過大馬力帶動更寬幅機具,減少對土壤的壓實作用。

讓黑土地產更多糧食,中科院有“黑科技”

黑龍江黑河,農機正在黑土地上開展耕地作業。圖/IC photo

同時,它採用智慧技術,能夠在耕作過程中完成土壤、作物、農藝的資料採集,從而讓人更瞭解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情況。“它集成了50餘種感測資訊,能夠針對黑土地開展土壤、作物等作業環境和本體狀態的資料採集,使之成為黑土地上的資料‘爬蟲’,為黑土地保護提供準確的資料。”東北地區無霜期短、作業時間緊,透過智慧化提升,減少或替代人力進行無人作業,可以延長作業時長、提高日作業效率。

“保護黑土地的同時也要保護生態環境。”他說,“鴻鵠”T300突破清潔能源管理技術,開發了滿足農機作業環境要求的“模組化”電池組,使電池組可在不同馬力段農機之間互換共享,提高開發效率,並透過電源管理系統的演算法最佳化,精準排程能源分配策略。

張玉成說,中國科學院2021年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以來,中科院計算所牽頭組織10餘家科研單位組建青年突擊隊伍,探索構建智慧化黑土地保護“大河灣模式”。“用好養好黑土地”的核心是“產量不減少,土地多休息”,“大河灣模式”在農業智慧技術的助力下,透過提高畝均單產實現總產量不減少,增加“休養生息”的土地數量。

“保護耕地本質上是保護產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張佳寶說,中國人口眾多,可種植的耕地資源相對匱乏。“由於人均耕地數量少,所以利用強度高,導致耕地質量在退化。”

他說,東北黑土地每年只生產一季糧食,一季產量就達到了全國糧食年產量的1/4。如今,由於氣候原因導致其生產率較低,所以一定要把土壤的質量提升上來,以提高產量。中科院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主要著力解決關鍵核心問題,進行前瞻性佈局。對於黑土地“變瘦、變薄、變硬”的問題,需要從機理上揭示規律。

張佳寶表示,未來透過智慧化技術和智慧裝備的應用,東北地區種地的人將越來越少,實現“在家裡種地”“農機沒有駕駛室”。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

推薦文章

  • 給NAS周全保護,2分鐘更換電池,讓APC BX650 UPS滿血復活

    (此處並不是推薦該品牌,拆解後發現BX650原裝為廣隆蓄電池,大家可以照著買)樓主一開始沒仔細看別人的拆機介紹,直接把後面四顆螺絲拆掉,結果一開啟完全沒看不到電池在哪...

  • 查出問題豈能“一笑了之”

    筆者發現,在一些單位機關檢查基層工作過程中,一旦被查出問題,有的基層主官忙不迭地“陪笑臉”“說好話”,希望不被通報批評試圖搞“下不為例”...

  • 武夷山風光無限好!這家別墅酒店最適合度假,2019避暑必看

    張藝謀導演的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在三彎九曲的九曲溪上竹筏漂流、彷彿蓬萊仙境的天遊峰、玉女峰與大王峰的隔嶂相思、千年道觀武夷宮、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線天、彈奏《將軍令》的青龍大瀑布、觀雲海日出的最佳之地白雲寺、令武夷山名聲大噪的朱子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