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筍溪黃氏先世源流考

由 紫雲衍派晉水傳芳 發表于 旅遊2022-09-17
簡介關於六郎公六郎公復歸蘆溪事,現在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當屬元大德六年(1302)呂洋黃應午所撰《肇基呂洋世紀》,光緒三十年埔頭族譜亦收有此文

晉水傳芳是什麼意思

筍溪黃氏為紫雲黃氏南安房之一支,元至正間勝公之子晉卿公遷居泉州郡城之筍江裡為肇基之始,故以勝公為一世,晉卿為二世。勝公而下世次,具載於溪黃各支家譜。勝公而上,則因時在唐宋,譜牒無存,具體世次已不可考,僅知大致源流、關鍵節點。《溪黃家譜》中黃煥彰撰《肇基黃山呂洋合記》、塔兜族譜中黃垂勳撰《南房列祖世紀》,記敘筍溪黃氏先世源流頗為詳明。兩篇文章不長,茲照錄於下。

肇基黃山呂洋合紀

世祖經公,字角才,長者公宗子也。自紫雲分居南安縣北四十里蘆溪,名其地曰黃山,仍以長者著聲。配曾氏,同塟本都後山許埯中崙,穴負幹拱巽兼亥巳,偈號“也字形”。五代時,春郎公以長子之裔,避亂遷居詩邨之呂洋,室傢俱備,遂建大宗,奉經公為南房始祖,崇祀中堂。配邱氏,同塟蓬島霞美林隔壟洋侖,穴負壬拱丙兼子午,偈號“仙人撫琴”,立合杯石為記。宋宣和三年辛丑,重立墳碑安塟。生六子,以行名,幼子六郎公,配邱氏,同塟許坑宮兜,與四郎墳毗連,在公墓右臂。其子孫復歸蘆溪,仍稱黃山。積功累仁,舍資造蘆川橋樑,濟人便涉,世稱長者,數傳至勝公。

康熙丁酉解元辛丑翰林裔孫煥彰謹識

南房列祖世紀

分派南房世祖諱經公或雲諱肇經,字角才,守恭公長子也。自紫雲分居南安縣北四十里蘆溪之北,宋為德教鄉崇仁裡,今屬十七都。維時齎金數百,以興物業,名其地曰黃山,別稱煌山,仍以長者著聲。配曾氏,同葬煌山許奄中崙,穴負乾揖巽兼亥巳,號也字形。始傳支派有六,既而中微,遷居埔頭。五代兵亂,各懷保身之圖,物業輕若草芥。春郎公以長子之裔,抱宗器遷居詩邨之呂洋,別號鷹陽,宋為懷德鄉清風裡,今屬十二都,以農事開基。先世宗祠在焉。配丘氏閨名八娘,同葬蓬島美林隔隴洋崙,穴負□揖□兼□,喝形仙人撫琴。生六子,以行名。長子一郎公,配褚氏,同葬在公左崙,喝形美女照鏡。仲子二郎公,配鄭氏,亦同葬在左崙一郎公右側。叔子三郎公文學生員,配陳氏,同葬貞格林公婆崙。季子四郎公配鄭氏,同葬古玩格宮兜鳳尾。少子五郎公配許氏,同葬呂洋池塘頭。幼子六郎公配丘氏,同葬宮兜鳳尾,與四郎公墳毗連,在右臂。五郎公無嗣,立六郎公之子為嗣。六郎公子孫復歸蘆溪。數傳至懋公,南宋建炎間授泉州本路興化軍通判軍事致仕。蘆溪初以舟渡,紹興間建立橋樑名永安橋,淳熙間又於七都蘆內建化龍橋,橋右有潭曰弓潭,相傳有龍潛焉故名。公既捨資造蘆橋數間,濟人便涉,有功德於人。傳至鹹淳間,又有隱德,資鉅豐厚,積而能散,世稱長者。厥後子孫綿遠昌榮,食報無窮,傳至勝公。

贊曰:蘆川綿五十餘里,水聚山環,縣北一大都會也。乃自四安分居,惠房發科最早亦最盛,溪同兩房後先媲美。惟吾祖託處蘆溪,竟而中替,竄居鷹陽,賴復歸者,得守故業,嗣官別駕,造輿梁,長者蜚聲,蔚乎茂矣。已而紅巾競亂,復散東西。雖然積之隱者其流長,報之遲者其光曄,有明以還,吾筍江以科甲為南房首倡,薪傳累葉,焯有光哉。而埔頭美林策卿華封亦各以科第奮。埔頭接壤煌山,孫支環繞十餘里,統諸派計之丁三萬餘,跨惠溪同諸房。世傳鷹陽宗祠喝形臥牛,案外將軍峰挺秀,人文之兆應在遠鄉。煌山也字形,明心一峰,照耀於前,所謂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乎。

裔孫垂勳增補重編並識

黃煥彰(1681-1738),筍溪十三世,黃瓚派下裔孫,解元,進士,翰林,歷任玉牒館撰修、禮部郎中、澂江知府、刑部郎中、乾隆三年殿試同考官等。在禮部郎中任上曾奉旨查證孔子生日,查證結果“定議題允,著為令典”。傳見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一。值得一提的是,玉牒館是專掌纂修皇族家譜的機構。

黃垂勳(1827-1884),筍溪十七世,黃瓚派下裔孫,臺灣府學秀才,於筍溪宗族文獻深有研究,塔兜族譜就是他與黃金生共同纂修。

綜合兩篇文章內容,我們可以把筍溪黃氏先世世系簡明表述為:

守恭公——經公……春郎公——六郎公……懋公……勝公——晉卿公。

其中有關問題說明如下。

關於“數傳”

經公到春郎公,六郎公到懋公,懋公到勝公,這三段時間其間具體的傳衍世系不詳,故以上二文都用“數傳”表述,我們用虛線表示。有人問:具體傳了幾代?都叫什麼名字?不能一一列出嗎?答案是不能。因為元代以前無族譜或雖有而早已散佚,無人知道傳衍的詳情。正如埔頭族譜《蘆川園中第一世譜紀》所說:“唐武后光宅二年(注:光宅無二年,應為垂拱元年)至我暹公,生歲計有千奇,其流傳世次已不可得而詳矣”。埔頭如此,南安房其他宗支同樣如此。既“不可得而詳”。二文用“數傳”一詞,是科學的表述。要是有人說他能夠把一千多年來的歷代祖先一一列出,古人“不可得而詳”的事情他也瞭如指掌,那萬萬不可輕信。

關於六郎公

六郎公復歸蘆溪事,現在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當屬元大德六年(1302)呂洋黃應午所撰《肇基呂洋世紀》,光緒三十年埔頭族譜亦收有此文。五郎無嗣,立六郎子為嗣,古人長子不出嗣,可見六郎生有數子。這些是南房宗親眾所公認的定說。幾年前有人引用“新發現”之某地族譜,稱六郎只生一子遷居廣東,因而斷定並無六郎子孫復歸蘆溪之事。我沒有看過這些族譜,不知修於何時,所言何據。但據引用者介紹,該宗支並非六郎後裔,寫作時間上亦晚於黃煥彰,更晚於黃應午,其說自難置信。

關於懋公

黃懋建橋事,見於《萬曆重修泉州府志》卷五《規制志下·橋渡》:“化龍橋在縣北七都,宋淳熙間裡人黃懋建。永安橋在縣西北十八都,蘆溪里人黃懋建”。乾隆《泉州府志》、康熙《南安縣誌》也都有蘆溪里人黃懋建造永安橋(蘆溪橋)的記載。可見黃懋確有其人,建橋確有其事。或說黃懋曾任興化府通判。按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三十五《秩官·歷官·興化府》確有一位黃懋:“通判,黃懋,建炎間任”,康熙《福建通志》卷二十五《職官八·歷官一之七·興化府》亦記:“宋,黃懋,建炎間任。以上通判”。明弘治《興化府志》(清同治十五年重刊)記載更具體:“建炎二年,黃懋以朝散郎十二月初十日權,三年二月十六日罷”,也就是以從七品的散職代理了兩個多月的通判。建炎初與淳熙相距不足五十年,黃懋年輕時出仕,年老在家鄉建橋,是完全可能的。但二通志和府志均無黃懋傳記,亦未註明黃懋籍貫,故此“通判黃懋”是否就是“建橋黃懋”,不敢臆斷。不過,無論“建橋黃懋”任或不任通判,其實無關緊要,並不影響他的存在。蘆溪鄉在十七都,黃懋所建二橋雖然都在蘆溪河之上,距離本里也不遙遠,卻都不在本里,可見他既有能力,又有善心,絕非等閒之人。筍溪譜牒多次提及先人建橋事,其他宗支則未有類似記載,所以這是筍溪黃氏獨有的家族記憶。橋樑建設屬地方大事,不可能經常發生,故證之府志,勝公之先即建橋之人,其名懋公,殆無疑問。

關於仁公

二文均未提及仁公。此點值得注意。說明遲至黃垂勳修塔兜族譜之時,還沒有關於仁公的說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