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街巷記憶 | “橋”見變遷,向新而立——34歲八一立交橋與濟南城的雙向奔赴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2-12-05
簡介如今,濟南的高架橋隨著城市的生長延伸,地鐵成為發展的新起點,但八一立交橋建設“啟蒙”的“創新精神”卻並未過時

橋的部首改成什麼字

街巷記憶 | “橋”見變遷,向新而立——34歲八一立交橋與濟南城的雙向奔赴

東北側匝道拆除前的八一立交橋

街巷記憶 | “橋”見變遷,向新而立——34歲八一立交橋與濟南城的雙向奔赴

正在施工中的八一立交橋

掃碼檢視城市發展故事

“噹噹噹、噹噹噹……”

2022年10月13日,八一立交橋施工圍擋內,不時傳來挖掘機作業的聲音。為給軌道交通4號線建設“讓路”,從9月20日起,立交橋東北側匝道啟動拆除。這座34歲的立交橋將經歷短暫“消失”,待地鐵站建成後,於2025年復建,再次見證城市發展新變遷。

叮叮噹噹的敲擊聲,將市民李威的記憶拉回到1987年的那個夏天:在大緯二路人行道上,5歲的他騎在童車上搖搖晃晃。隨著他越騎越快,媽媽的輔助和奔跑已趕不上車子的速度,耳畔,只聽見不遠處八一立交橋建設的叮叮噹噹聲。

“那時剛學會騎腳踏車的我望著眼前正在建設的橋,願望就是一定要在橋上‘馳騁’。”李威說。

一年後,他的願望實現了。

30年來,他幾乎每天都要穿橋而過,上學、上班……腳踏車—公交車—私家車,在交通工具的轉換中,他如願在橋上“馳騁”。

1988年建成的八一立交橋不僅是濟南首座貫通南北東西的立交橋,也是承載居民生活的記憶橋,更是伴隨城市生長的發展橋。

啟蒙——

堅守203個日夜,

“奮鬥”是這座城市的座右銘

“在八一立交橋工地上傳頌著這樣兩個故事,一個叫‘鎖不住’,一個是‘背不走’。”當年《大眾日報》在報道八一立交橋建設的新聞中,記錄了兩個建橋者的先進事蹟。“鎖不住”的是53歲的副總工程師王瑜修,為了建橋日夜操勞,同事們把她鎖在屋裡讓她休息,她卻破窗而出堅守工地;“背不走”的是58歲的軋路機司機李培行,為了工程如期完工,木板當床,安“家”橋下。

這種拼搏奮鬥的精神,影響了很多剛參加工作的建橋者,成為他們職業精神的“啟蒙”,劉洪波就是其中之一。

34年前,年滿22歲的劉洪波剛入職濟南第二市政工程公司半年,就參與了這麼大的專案:“是機遇也是挑戰。”

1988年1月18日奠基開工到1988年8月8日正式通車,203個奮鬥的日夜,劉洪波跟隨“師父”王順吃住在工地。

“沒時間回家,盯在板房裡,冬冷夏熱。累了抱幾捆乾草鋪在地上,裹著軍大衣支個棍兒就過一夜,師父也是如此。”劉洪波說。這股幹勁,成為他們幹事創業的主基調。

不僅是建設者的“啟蒙”,這座“苜蓿葉形三層互通立交”還是城市建設的“啟蒙”——橋樑的建設技術、工藝、裝置都是當時“頂尖”的水平,新型NC外加劑、混凝土“真空吸水”……高效、綠色的建設理念在此萌生。

如今,濟南的高架橋隨著城市的生長延伸,地鐵成為發展的新起點,但八一立交橋建設“啟蒙”的“創新精神”卻並未過時。

啟程——

4路車到4號線,

開啟城市交通新徵程

《八一立交工程設計簡述》中提到,根據1985年10月29日交通流量調查,經十路和緯二路交會處的八一環島,高峰時每小時機動車2218輛,非機動車12175輛,此交叉口的交通負荷係數為1。61,大大超過環島通行能力。

八一環島通行難,八一立交橋應運而生。 這座橋建成前後的交通變化,公交車司機和交警感觸最深。

“八一環島轉盤是公交車司機心中的‘老大難’,每遇早晚高峰,進去難出來更難。八一立交橋建成後,橋上橋下路口有了紅綠燈,市民出行有序又安全。”1982年參加工作的公交車司機郝勇說。

“建成後,道路更通暢了,但乘客也更多了,因為很多人把4路作為‘觀光線’,特別為了看八一立交橋而坐車,為此建橋後一個月,濟南開通了35路車緩解4路車壓力。”郝勇說,“等以後軌道交通4號線開通了,地鐵與公交接駁,橋上橋下的人流車流就更多了。”

1988年8月,交警楊百強新入警營,第一班崗就站在這座新建的立交橋南口。“2000年後,隨著城市的發展,機動車日漸增多,為緩解早晚高峰擁堵壓力,我們每天要用隔離樁隔出潮汐車道。”楊百強說,“為此八一立交橋兩次拓寬‘增容’,不斷適應城市交通發展。這一次給軌道交通4號線讓路,是它第3次改造。”

從4路公交車,到軌道交通4號線,橋與城市共生長。

啟航——

從城北到城南,

生活的奔頭越來越足

1981年出生的劉乃超對八一立交橋的回憶,是橋下廣場放風箏時耳畔的風聲和老海關大樓的鐘聲。

如今,身為高校傳媒專業教師,他發起了“尋找老濟南聲音”專案,帶著學生尋找這些關於橋的專屬記憶。

他的父親劉若偉,今年69歲,曾在八一立交橋北居住了數十年,直至1999年底緯二路拆遷。“建橋時我們全家都去看了,第一次見這樣的三層橋,在當時算是一個大工程。” 幾年前,劉若偉家搬到望嶽路,經過二環南路高架、玉函隧道,從新家到八一立交橋開車僅需15分鐘,交通路網拉開了城市框架,昔日遠郊變主城。如今,劉若偉一家老小駕車再次路過八一立交橋時,還會想起當年與橋合影的場景,曾經照片裡的海關大鐘、假山、廣場歷歷在目。

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中,八一立交橋東北方向匝道的改造還在繼續,4號線一期工程建設如火如荼。未來,這一全長40。2公里、橫跨市內四區的全新城市主幹線,將進一步拓展濟南的發展維度。

從橋上到路面再到地下,八一立交橋的交通樞紐功能再度增強。這座橋凝聚著濟南的奮鬥與崛起,滄桑與鉅變,跨越與發展。

“到時候,我們全家再來合個影,背景可就有地鐵站了。”劉乃超笑著說。

原標題:《街巷記憶 | “橋”見變遷,向新而立——34歲八一立交橋與濟南城的雙向奔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