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愈夜愈美麗 真鐳射點亮古建築

由 陝西科技傳媒 發表于 旅遊2022-08-13
簡介渭南市博物館大門是“真鐳射”光影秀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呈現投影效果,又不影響日常的參觀,中科極光的工程設計團隊使用了隱藏於門框之下的捲簾幕

西安東南城角燈光秀幾點開始

愈夜愈美麗 真鐳射點亮古建築

西安城牆燈光秀 中科極光供圖

夜幕降臨,五扇捲簾幕悄然落下,告別白天萬千遊客。位於陝西省的渭南市博物館開始上演“奇妙夜”:“字聖”倉頡、“酒聖”杜康、“史聖”司馬遷……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生動形象地一一呈現,渭水之南的現在和過去交相輝映。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全國各地博物館、古文化遺址、古建築等文物保護單位都在探索“文物+科技”,為的是讓文物“活”起來,更好地“講述”歷史文化故事。

隱藏的“五扇門”

渭南位於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之間,為“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交通樞紐。渭南市博物館是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博物館“奇妙夜”的焦點是一場燈光秀。

這場燈光秀以渭南市博物館北側的大門、立柱和牆體為主,透過6分鐘的投影表演,以“華夏時光 人文渭南”為主題,渭南眾多的文化符號依次呈現,集中展示此地燦爛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

渭南博物館所採用的是“真鐳射”光影秀的形式,該技術由杭州中科極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極光)研發。

“真鐳射”是中科極光推出的新型顯示技術。中科極光總工程師畢勇向《中國科學報》介紹,相比於普通的光源,“真鐳射”所採用的三基色鐳射光源投影具有亮度高、體積小、能耗低、高集束性等優點,在牆面、山體、水幕等各類媒介上投影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早在20世紀60年代,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團隊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就著手進行三基色鐳射顯示的研究。他們通過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掌握了核心智慧財產權,並將其命名為“真鐳射”顯示技術。

渭南市博物館大門是“真鐳射”光影秀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呈現投影效果,又不影響日常的參觀,中科極光的工程設計團隊使用了隱藏於門框之下的捲簾幕。

“渭南市博物館投影面積非常大,投影面長達200米,覆蓋5個門洞。”中科極光總監胡建立介紹,電動捲簾幕可以做到白天收起來不影響大門出入,晚上一鍵開啟投影。“這五扇捲簾幕是戶外已知的最大卷簾幕。”

燈光秀讓博物館“火”了,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渭南市博物館副館長薛大勇表示,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火”起來,是為了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產生情感共鳴。

西安城牆上的投影

近幾年,夜晚的西安古城牆分外熱鬧。隨著音樂聲響起,城牆變成了一塊幕布,融合傳統與時尚元素的炫酷場景,呈現出各種美麗的景緻和動畫,成為網紅打卡點。

西安城牆管委會副主任吳春介紹,西安城牆東南城角“遇見·小武士”光影秀,講述了西安城牆的獨屬IP——“城牆小武士”穿越千山萬水、歷經美好人間、在夥伴的相助中感受美好生活的故事;而位於西南城角的“嗨皮陝博”光影秀,則融合了傳統剪紙藝術,透過展示陝西曆史博物館的24件國寶,使市民遊客能夠更好地瞭解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觀眾紛紛發出感嘆:“小武士在城牆間肆意穿梭,似乎要飛出畫面。”

“西安城牆專案中投影面為城牆夾角,投影面積在500平方米左右,裝置的融合難度高,對我們單臺裝置的亮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胡建立指出該專案的難點。

科技加持,傳統更勝以往

科技為歷史文化的展現創造了更豐富的互動體驗,公眾能夠以更加生動、多彩的方式接觸歷史,感受文化。利用新型技術和先進理念,“國潮”正在興起。

布達拉宮、太原古城、常州天寧寺塔等古建也藉助“真鐳射”技術,兼具現代光影美感和文化沉浸感。比如在常州天寧寺塔,“真鐳射”投影技術和全景投影技術,將佛陀“拈花微笑”的典故演繹得淋漓盡致。

雖然燈光秀點亮了古建築,但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張新斌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自己的擔憂:“如果長時間開啟強光照明,會對牆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強光照明也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對古城牆的損壞可能是長期的、漸變的。總體來說,文物建築燈光秀一定要進行科學論證。”

對此畢勇表示,“真鐳射”光影秀不在古建本體進行安裝,是非接觸式亮化。在避免消防隱患的同時,不會對物質文化遺產產生傷害。

也有觀眾提出質疑,燈光秀沒有突出西安古城的歷史文化特色,色彩過於迷幻、曖昧,等等。

“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老城市,太需要大膽創新、不走尋常路了。”對此,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李明德對此並不認同,“西安的燈光秀是一種提升城市形象的大膽嘗試,是為老百姓營造歡快愉悅節日氣氛的善舉,是由管理城市向營銷城市轉變的觀念創新。”

而且,觀燈歷來都是長安的習俗。如今,有了鐳射投影的加持,西安古城牆燈光盛事更勝以往,生動展現了秦風秦韻和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

事實上,藉助科技的力量,“活”起來的不單單是文物,更是人們心中泛起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畢勇告訴《中國科學報》:“如果說博物館蘊藏著我們五千年的歷史,是我們不能遺忘的來時路,那麼‘真鐳射’技術則以科技+文化手段架起溝透過去和未來的橋樑,持續綿延我們的璀璨文明,創造無限的可能。”

《中國科學報》 (2022-06-10 第4版文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