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

由 情感諮詢師琢磨君 發表于 運動2022-07-07
簡介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慢慢領悟這個道理:幸福不是“有”,而是“無”,即:真正的幸福,並不是指我們擁有多少東西,而是指我們能否修煉出一種“無”的境界和狀態

辶的偏旁名稱是什麼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慢慢領悟這個道理:幸福不是“有”,而是“無”,即:真正的幸福,並不是指我們擁有多少東西,而是指我們能否修煉出一種“無”的境界和狀態。

比如說,世人都認為有房,有車,有錢,有權等等,物慾得到滿足了,這是幸福;但是

在智者看來,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才是真正的幸福

!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更是在“逍遙遊”中寫道: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即至人能夠任順自然、忘掉自己,神人無意於求功,有道的聖人無意追求美名。

其實,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早就向我們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

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原文是怎麼說的!

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

《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句話的翻譯就是: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間必須留出空處,器皿才能發揮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給人提供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老子先用生活中的現象(車輪、器皿、房屋)舉例,然後得出一個“道理”——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即: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

其實,這也符合“有從無中生”的道理,正如《道德經》第一章所寫:

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能夠給人帶來實際的好處,比如說吃的食物、使用的工具。但是,少有人看到“有”後面還隱藏著“無”,而“無”的作用更大,就像“道”一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比如說,無處不在的空氣、陽光、水,看似是無用,但是萬物都離不開它們。精神和思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們對於人生的引導作用巨大,正所謂是“大象無形”。

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

“有用”和“無用”又是如何作用到立身處世、為人處世呢?

道家推崇“無為而治”,即: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莊子和老子並稱“老莊”,都是道家代表人物,但是老子的言辭深奧難懂,而莊子則用更加易懂的寓言小故事來讓大家明白“大道”。

《莊子-內篇-逍遙遊》中一個小故事,可以讓我們明白“無用”是一種更加高深的處世之道:有棵大樹,名字叫它“樗”,它的樹幹起著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它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

於是莊子總結道:

其實,人也是如此,大隱隱於市,看似無用、無功、無名,微不足道,很少引起他人注意,但是更加能夠明哲保身,屬於一種順應大道而又很高深的處世之道。

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

比如說,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幫助劉邦奪得天下後,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顯得自己很沒有用處。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最後明哲保身,修道成仙。

反觀那些自視功高的西漢功臣們,他們一個個表現得很有能耐,但最後都被劉邦剷除了。這也正是應驗了古人的2句話:第一句,老子的“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二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綜上所述,無用看起來不起眼,但是背後往往有“大用”。那些對人類有用處的樹木,始終是不能終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這也是因為“有用”帶來的禍患。人自身也是如此,你的才華和能力,可以給你帶來榮華富貴,也會給你帶來殺身之禍。

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

那麼,榮華富貴和性命相比,哪個更加重要呢?老子在《道德經》44章告誡人們:

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它沒有派上什麼用場,可是哪裡又會有什麼禍患呢?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美名和自己的生命相比,哪一樣更親呢?自己的身體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呢?獲取名利和丟失性命相比,哪一個更有害呢?人們過分的追求美名,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多的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知足常樂,知足不辱,人要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如此這般為人處世,我們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所以說,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向世人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因為活著,才是人生最大的事情!朋友們,您覺得呢?

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琢磨君專欄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