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適應障礙、言行過激,警花與特殊監組用愛抗“艾”,讓她們重燃“生”機

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運動2022-05-27
簡介當公眾對艾滋病尚心存恐懼,不少人甚至“談艾色變”的時候,上海市女子監獄的部分民警幾乎每天和艾滋病服刑人員打交道,王燦就是其中之一

艾可以組什麼

感染HIV病毒,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俗稱艾滋病。由於此病具有高傳染率和高死亡率,又被世人稱為“世紀絕症”。當公眾對艾滋病尚心存恐懼,不少人甚至“談艾色變”的時候,上海市女子監獄的部分民警幾乎每天和艾滋病服刑人員打交道,王燦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市女子監獄是關押女性服刑人員的主要監管改造場所,大學畢業的王燦在這裡擔任主管警官已經近4年。1000多個日夜,王燦大部分時間就是與一群確診感染艾滋病的服刑人員在一起的。

除了讓服刑人員踏實改造,還要穩定病情、疏導情緒,讓她們重燃生的希望。王燦她們是怎麼做到的?在女子監獄開展第八屆“母親文化節”活動之際,讓我們走近她們……

一病之間 一牆之隔 如何重燃希望之光

艾滋病會侵蝕人體免疫系統,這讓患此疾病的服刑人員教育改造面臨諸多挑戰:各種病痛纏身、擔心受到歧視、被至親家人放棄……監區服刑人員中有死刑緩期執行、無期徒刑等重刑犯,面對“刑期比命長”的殘酷現實,他們往往自暴自棄。對此,女子監獄民警不僅要公正執法,還要用心教育、用愛挽救。

“除了帶服刑人員定期就診、穩定病情,讓她們安心改造,還要疏導情緒,讓她們重燃生的希望。”王燦說。

適應障礙、言行過激,警花與特殊監組用愛抗“艾”,讓她們重燃“生”機

上海市女子監獄民警王燦

艾滋病病毒在空氣中本身不傳播,但它卻極容易引發併發症,比如,有傳染性的面板病、肺結核等。艾滋病服刑人員擔心自己受歧視,所以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容易悲觀絕望。作為一名主管民警,王燦為了更好地管理艾滋病服刑人員,在全面掌握艾滋病防護知識的基礎上,她儘可能深入到艾滋病服刑人員中。對於發燒的服刑人員,她關切詢問並及時帶其就診;對於情緒低落的服刑人員,她用心傾聽、關心關愛。在一次次近距離接觸中,服刑人員慢慢對王燦卸下心防,開啟心扉。

“‘希望與絕望一字之差,一病之間,一牆之隔,在法理和生理的雙重救贖中,喚醒那些即將冷卻的心靈,讓那隕落的意志重燃希望之光。’這是一位前輩的話,我一直牢牢記在心上。”王燦說。

女子監獄與上海疾控中心、上海市公共安全衛生中心等建立了長期協作關係,定期對民警進行專業醫學醫務培訓,旨在對艾滋病服刑人員進行專業的抗病毒治療。

2019年,監獄 “志堅幫教工作室”為感染艾滋病的服刑人員開設太極班,專門聘請了專業老師前來教學。一方面為了讓艾滋病服刑人員強身健體,另一方面也讓她們修身養性。

在一次幫教座談會上,服刑人員劉某發言:“我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也是一名服刑人員。在社會上,我法律意識淡薄,甚至輕視生命,在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後,一度自暴自棄,入監之後更是萬念俱灰,想著一死了之。但是我沒想到的是,政府、社會和監獄的警官沒有放棄我,始終耐心開導我,向我普及康復知識,給了我生的希望和勇氣。”說到這,劉某潸然淚下。就在此時,站在一旁的民警王燦拿出紙巾遞到她面前。

“每天都要面對這麼多‘艾感’人員,這樣的工作環境你們不怕嗎?”很多人都曾這樣問過王燦。

“說不怕是騙人的,但也正因為害怕,所以要更加勇敢、更加專業。”這個身形嬌小的姑娘眼神明亮而堅定。

母愛文化 化作力量 始終保持向善盡責

多年來,上海市女子監獄積極推進母親文化建設,將母愛感化作為一種教育女犯的手段,幫助服刑人員正確認識、理解母愛,引導她們感知 “母親”特有的愛心、責任、勤勞等核心價值理念和追求,喚醒她們心中的溫柔和善良,激發她們的改造動力。

“雖然服刑人員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但母愛是一種共通的情感,即使有人還沒成為母親,但她也有母親。即使她可能從沒有感受過母愛,但她們仍然渴望得到母愛。”上海市女子監獄監獄長表示, “我們希望母愛作為一種力量,鼓勵她們學會向善和盡責。對一些人來說,母親責任的迴歸可以挽救一個家庭,結束這一代家庭的悲劇。”

適應障礙、言行過激,警花與特殊監組用愛抗“艾”,讓她們重燃“生”機

適應障礙、言行過激,警花與特殊監組用愛抗“艾”,讓她們重燃“生”機

監獄在“母親文化節”活動中組織服刑人員透過閱讀、觀影學習 照片均由上海市女子監獄提供

服刑人員王某,因運輸毒品罪被判處十五年有期徒刑。王某父母離異,自幼缺失父母的關愛,後結交了社會上不良的朋友,沉溺於毒品,因而感染了艾滋病,還傳染給了自己的女兒。鋃鐺入獄時,王某不到30歲,女兒才1歲。

入獄後,王某抗拒改造,與其他服刑人員相處屢有摩擦,甚至放縱自己的情緒,一有摩擦就想大打出手,幸而被民警及時制止。王某還拒絕家人會見,理由是“不想看到女兒的臉,後悔讓她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想帶她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針對這一情況,監區民警中的專業心理諮詢師定期對王某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矯治。民警表示,王某的表現是“適應障礙”的體現,她突然由社會人轉為服刑人,對服刑生活感到陌生而恐懼,表現為言行過激。針對王某悲觀絕望、“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民警則對她進行了關於艾滋病的專業知識教育,鼓勵她勇敢面對病情、調整心態和積極接受治療。

同時,民警鼓勵並安排王某參加監獄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母親文化教育活動,閱讀主題書籍、聆聽家庭教育專題講座等。一系列活動對王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近幾年,透過參加母親文化活動,我感觸很深,我開始反思自己的過錯、反思我和我母親的關係,同時我逐漸意識到我沒有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可我也沒辦法去補償我的孩子什麼了。”在一次個別教育談話中,王某這樣告訴王燦。

“年少的時候,你因為缺乏母愛,最後走上了犯罪道路。難道你忍心看著女兒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走你的老路嗎?”王燦問她。王某眼含淚水,久久沉默。

第二個月,一直拒絕會見的王某申請了家屬會見。透過一次次通訊和會見,王某逐漸和母親、女兒親密起來,也與母親化解了隔閡,向女兒表達了悔意。起初會見時的沉默流淚變成了讓女兒及時複查、按時服藥的聲聲叮嚀。

隨著親情的修復,王某的改造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她逐步改正自身惡習,努力重塑新生。考慮到王某家庭的特殊情況,監區民警還聯絡了王某戶籍所在地社群,對王某開展幫教工作。得知監獄民警為自己做的一切,王某不禁痛哭流涕,她在週記裡這樣寫道:“我會告訴女兒我是如何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的,我要讓她看到我重塑新生的樣子。我一定要以正直、端莊的姿態出現在她面前,讓她見證我是一個積極、開朗、負責任的母親,引導她崇法、向善。”

在女子監獄,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面對冷漠、絕望、暴戾的面孔,民警們不歧視、不放棄,用擔當和大愛教育、感化、挽救每一位艾滋病服刑人員。“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寧獻給社會”,這是以王燦為代表的上海市女子監獄民警始終堅守的莊嚴承諾。

作者 | 徐荔 齊曉雯

【來源:上海法治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