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從古代詩文的描述中,一探春節習俗的演變過程,祝大家新年快樂

由 正經說文史 發表于 運動2022-05-15
簡介其中,大宋的宰相王安石的詩作《元日》最為寫實,描述了春節之時,人們用放鞭炮、喝屠蘇酒以及貼春聯的形式來辭舊迎新,歡度佳節

鞭炮怎麼形容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遠古時代,春節是用來祭祀上天的一種活動。到了大漢朝代,漢武帝把正月初一定為元旦,意思是一年起始之日。這一稱謂一直沿襲到清末,辛亥革命後,元旦採用了公曆的稱謂,農曆的正月初一從此被定義為春節。

經過歷史的發展,過春節的內容漸漸豐富起來。到了魏晉之時,出現了除夕守歲的習俗,除夕之夜,一家人通宵達旦,坐到天明,迎接新的一年到來。這種除夕守歲的習俗,包含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珍惜歲月的靜好,珍惜時光的金貴,歡送舊歲迎接新年;年輕者守歲,是為了尊敬長者,給父母延年益壽,當新年的腳步一到來,在新年的第一時刻,給父母長者拜年,送給他們最美好的祝福。

從古代詩文的描述中,一探春節習俗的演變過程,祝大家新年快樂

到了唐朝,官宦商賈人家,拜年的時候,還會遞上“拜年貼”,上面寫上謙恭祝福的話語,這是最早的賀卡。相傳李世民登基後,在過春節的時候,用金光閃閃的箔片製成卡片,御筆親書“普天同慶”四個字,賜給群臣,共享節日的歡樂。這種賀年卡的形式,從此被人們效仿,流傳了下來。

到了宋朝,為了讓春節更加熱鬧,人們開始使用火藥製作起鞭炮來。除夕放鞭炮,用鞭炮驅除晦氣的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關於春節放鞭炮,北宋的陸游就在詩歌《壬子除夕》裡,做過一番描述,“前村後村燎火明,東家西家爆竹聲。”元代的詩人趙孟也在詩歌《歲月》裡,對時人在春節裡放鞭炮進行了大開腦洞的描寫,“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璀璨熱鬧的場面,令人浮想聯翩,元代人們過春節的熱鬧畫面,猶在眼前。

明朝的時候,開國之初,為了慶賀朱姓江山的建立,朱元璋下令所有的人家,在春節的時候,門上都得貼上春聯。在此之前,春節之時,家門上貼春聯或者桃符,只限於官宦或者有錢人家,普通老百姓因為錢財的原因,還沒有普及。古代的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或者畫上他們的神像,以求“避邪”。後來漸漸地演變成春聯,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的蜀後主孟昶親手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從古代詩文的描述中,一探春節習俗的演變過程,祝大家新年快樂

從明朝開始,貼春聯和門神的春節習俗逐漸普及起來。陸游在《初春》詩中,就描寫了北宋的人們貼春聯的場面,“裝罷桃符又剪燈,新年光景捷飛騰。”詩人在詩句的描述中展開了想象,寄予了人們借貼春聯展望美好未來的願景。

在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文化中,對於春節的描述,歷朝歷代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大宋的宰相王安石的詩作《元日》最為寫實,描述了春節之時,人們用放鞭炮、喝屠蘇酒以及貼春聯的形式來辭舊迎新,歡度佳節。“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

伴隨著春節文化的興起,酒文化也在春節裡展現了風采。依據《神農本草》的記載,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了酒。酒的種類很多,在不同的節日或者喜事之時,喝的酒就不一樣。比如紹興的女兒紅,就是專門為嫁女所準備的。古人在春節的時候,所飲用的酒多為屠蘇酒或者椒柏酒,主要是圖酒的含意豐富,預示吉祥、安康、長壽之意。這些都是延年益壽的補酒,用一些中藥泡製而成,其中主要的成分就是花椒烘焙而成的粉末。

從古代詩文的描述中,一探春節習俗的演變過程,祝大家新年快樂

宋朝的蘇轍就在過春節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除日》的詩歌,其中就提到了屠蘇酒,“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這句詩裡,不但提到了屠蘇酒,還提到了當時的一個春節飲酒的習俗,順序是從少到老。中華民族的美德不是提倡尊老愛幼嗎?為什麼不讓年長者率先飲酒呢?關於這一點,在古文獻裡,董勳進行了解釋,因為過春節對於少年來說,長大了一歲,是可喜可賀之事,大家應該率先舉杯慶賀;而對於年長者來說,過春節就是少了一歲,故此拖延到最後喝,包含祝賀他延年益壽的意思。

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庚信寫過一首有關春節的詩歌,“正朝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吐隨銘主,椒花逐頌來。”描述的就是古人過春節時,喝椒柏酒的習俗。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以及物質的豐富,人們過春節的興味越來越濃厚了,花樣也越來越繁多了,好多家庭不再侷限於在家裡過春節,而是選擇了旅遊過春節。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也不管以何種方式過春節,都反映了人們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讓日子越過越紅火,一直是春節文化裡蘊含的深遠意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