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戰國策》記載了很多寓言,它們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

由 雲峰講歷史 發表于 運動2021-06-04
簡介《戰國策》中的寓言,與其他先秦典籍中的寓言一樣,脫胎於比喻,藉助於形象來說明某種事理,是一種包含著生活經驗、充滿著人生哲理、閃爍著智慧之光的諷喻性文體,它透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以誇張、象徵、擬人等多種藝術手法,創作出一個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南轅北轍是寓言故事嗎?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戰國策》中記載了很多寓言,這些寓言多數是臣下用來諷諫主上或策士用來遊說諸侯的。這些寓言多是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把抽象深奧的道理用簡單的故事體現出來,達到諷喻的目的。

《戰國策》記載了很多寓言,它們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

趙惠文王時,趙國要攻伐燕國,蘇代為燕王遊說趙王,就用了這樣一則寓言:

蚌方出曝,而韻啄其肉,蚌合而措其嚓。鵝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韻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鵡。”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搞之。

——《燕策》蘇代見趙王,並未正面提出制止這場戰爭,而是先講了這個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的故事。他把鷸蚌作了擬人化處理,描寫它們的語言與動作,二者各不相讓,最終導致同被漁人所擒的悲劇,以此引起趙王對兩國之爭的相類聯想,而後指出: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把燕趙比為鷸蚌,把強秦比作漁父,形象而貼切,不作更繁瑣的闡述,使趙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制止了這場即將發生的戰爭。

《戰國策》記載了很多寓言,它們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

以寓言遊說、進諫,在《戰國策》中多有記載,如

“畫蛇添足”、“南轅北轍”、“兩敗俱傷”

等,特別是

“兩敗俱傷”

“鷸蚌相爭”

有很多共同之處:

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途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邃,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疲),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撞其功。

韓子盧,是韓國出產的黑狗,是天下跑得最快的。東郭逸,是著名的狡兔。天下最快的狗,追逐海內最狡猾的兔子,躍過五座高山,繞過三座大山,二者均因疲憊致死,農夫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一狗一兔。這是齊王將要伐魏時,淳于莞諫齊王時所引用的寓言。他把齊魏之爭,比喻為狗兔之逐,把強秦、大楚類比為農夫,這貼切的類比,使齊王大為辣懼,謝將休士而罷戰。

《戰國策》記載了很多寓言,它們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

在這兩則寓言中,把即將交戰的雙方比喻為無知的動物,以動物的愚蠢行為比喻兩國間的無謂之爭,而把即將從中獲利的秦楚比喻為漁父、農夫,以小見大,言淺意深,寥寥數語,道出了事物的本質,以形象說明事理,引人聯想、讓人深思,具有極強的說服力。秦昭王時,宜太后、魏碾侯專權,又有華陽君、涇陽君和高陵君從旁輔助,昭王大權旁落。範雌在諫秦王集中王權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恆思地方有一株神樹,有一個猛悍少年要和神樹賭博,並約定,少年若贏,神樹把神靈借給他三天;少年若輸,則任神樹處罰。少年果然贏了,神樹就把神靈借給了他。三天後,神樹向少年索要神靈,但少年終究沒有還。五天以後,神樹枯乾了,七天時神樹就死了。

《戰國策》記載了很多寓言,它們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

在這則寓言中,範雌把國家喻為昭王的樹,把權勢喻為昭王的神靈。以此告誡秦王,如不收回王權,秦國恐怕將非昭王所有。秦昭王終於廢太后,罷糠候,逐華陽君等,把權勢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上。這則寓言在當時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其實,

“神去叢亡”

這則寓言的意義遠不止此,它向人們指出:神樹的根本在於它的神靈,而樹只是軀殼,一棵喪失了靈魂的樹自然要枯乾,那麼,一個喪失王權的國君,其結果自是可想而知。它給人們以啟示,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實質,不可捨本逐末。有一個賣駿馬的人,接連在市上站了三天,沒有人知道他賣的是駿馬。沒有辦法,他只好去見伯樂:

“我有一匹駿馬想賣掉,可我在市上連站三天,無人問津,我希望您能到市上去,繞著我的馬看幾圈,臨走時再回頭看看它,我願給您一天的工錢。”

《戰國策》記載了很多寓言,它們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

伯樂真的按賣馬人說的做了,這匹馬的價格一下子提高了10倍。這是蘇代請淳于斃向齊王介紹自己時所引用的一個寓言故事。蘇代為燕說齊王,請淳于為自己美言,得到齊王的信任,得以在齊翻覆其手以弱齊強燕,為樂毅伐齊創造了機會。這則寓言,就其本身價值而言,打動了淳于斃,使蘇代得以進身於齊王之側。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則故事說明,生活中總是有那麼一種人,無論是辦事還是考慮問題,沒有自己的主見,不是親自去觀察、實踐,而是看有名望的、權威人士怎麼辦,跟著名人、權威,亦步亦趨,這是很危險的,齊閱王重用蘇代,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戰國策》記載了很多寓言,它們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

《戰國策》中有很多寓言。如

“投杆胎牆”、“狐假虎威”、“驚弓之鳥”

“絕蹬而去”、“土偶桃梗”、“鄭人買璞”

等等。這些寓言,透過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短小故事,或化干戈為玉帛,或指迷津於矇昧,無不是言簡而意深、事半而功倍的。所以,明代大文豪李夢陽盛讚《戰國策》:

“是策也,有竟日之難辯,而一言之遂白者。”

也就是說,當時的謀臣策士們,往往憑藉幾句簡而精的話語、一個鮮明生動的小小故事,就能類推出某些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質。也正是因此,寓言作為謀臣策士們說事論理的武器而被廣泛地運用,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精警的、富於教育性與啟發性的寓言。

《戰國策》記載了很多寓言,它們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

這些寓言,經過千百年歷史的積澱與文學的引申,內容更深刻,更廣泛,有的甚至遠遠地超越了原歷史背景下的意義,成為一種普遍的真理,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到啟發與教育。如

“狐假虎威”

這個寓言。楚宜王問群臣這樣一個問題:

“我聽說北方各國都懼怕昭奚恤,果真這樣嗎?”

群臣莫對,客卿江乙為楚王講了這個故事,使楚王明白,各國之所以怕昭奚恤,是因為怕楚國強大的兵力。這是這個寓言的背景與本意,但我們卻可以借用這個成語,去諷刺那些憑藉別人威勢嚇唬人的卑劣行為,使這個寓言的意義大為延伸。再如

“南轅北轍”

這個寓言,本是季梁為諫魏王不要伐趙而假託的一個荒誕故事,但我們卻可以透過這則寓言,體會出一個深刻而普遍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目的明確,方向對頭,才可收到良好的功效;反之,方向錯了,條件越好,事情反而會辦得越糟。

《戰國策》記載了很多寓言,它們言淺意深,以小見大,藉此喻彼

《戰國策》中的寓言,與其他先秦典籍中的寓言一樣,脫胎於比喻,藉助於形象來說明某種事理,是一種包含著生活經驗、充滿著人生哲理、閃爍著智慧之光的諷喻性文體,它透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以誇張、象徵、擬人等多種藝術手法,創作出一個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故事,把抽象、深奧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使聽者從此事物具體的形象中去體味彼事物的本質,使言辭更具說服力。

我是“雲峰講歷史”,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文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