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從靈渠遺址,看秦始皇的天下格局與秦國航運交通的佈局

由 M暮雪1993 發表于 運動2022-03-30
簡介最終,在公元前214年,靈渠實現竣工,駐紮在嶺南的秦軍將士在湘江邊上親眼見證了兩條原本各自東西南北流的江河透過國人的智慧與勤勞鬼斧神工般的交匯在一起,自此以後,運載著秦軍糧餉的軍船從長江揚帆起航,乘風破浪,朝著百越之地破浪而來

秦始皇為什麼在桂林修靈渠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

,若說長城是雄偉、險峻的,那麼,靈渠便是溫婉、從容的。長城透露著當年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勢;靈渠卻散發著一股以柔克剛,綠水青山間守持天地的怡然和諧。

從靈渠遺址,看秦始皇的天下格局與秦國航運交通的佈局

靈渠是秦朝修建的一條古老運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

開鑿於公元前214年,由東向西,貫通湘江與灕江,聯絡長江、珠江兩大南方水系,將整個華東、華南地區連線起來,

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如今,一眼望去,綿延壯闊的靈渠版圖,不僅帶給我們視覺上的直接衝擊,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秦始皇那顆“六王畢,四海一”的震撼雄心。靈渠遺址,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處來自兩千年前的偉岸建設。更讓我們看到的是

秦始皇那雄韜偉略的天下格局與秦國遼闊壯麗的航運交通建設

01

六國歸土秦獨笑,興修靈渠四海一

“千古一帝”秦始皇,霸氣一統六國,將中國推向大一統的時代。

這時的秦國版圖,北至塞外長城,南到長江南岸,東至東海、黃海,西到巴蜀,可謂壯麗遼闊。

①六國一統,揮兵南征

秦始皇的雄心壯志早在為了江山穩固、抵禦匈奴而大肆修建長城的時候便可一覽無餘。但是,秦始皇的野心也並沒有止步於此,

“六王畢,四海一”

,所以,攻打百越也變成為秦始皇的版圖收尾之戰。而靈渠,作為重要的軍事戰略部署,也便應運而生。

從靈渠遺址,看秦始皇的天下格局與秦國航運交通的佈局

公元前221年,從燕地直接闖入齊國邊境的秦軍將齊國首都淄博團團包圍,落日蕭索,城門緩緩開啟,齊國國軍田建,衣裳,目光渙散,出現在城門的後面。隨著秦國將領的手起刀落,那抹猩紅霎那間染紅了齊王宮的宮殿樓閣,同時也昭示著戰國時期的一去不復返。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發動南征,派出數十萬大軍去開發五嶺以南,企圖使現在的廣東、廣西以及印度半島的北部這片廣袤無垠的地域納入到秦國的版圖中來,但是由於當時嶺南地區山高路險,河道縱橫,使得行軍作戰以及最重要的軍糧運輸都變得極其的困難,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再加上兩廣各部的頑強抵抗,使得一向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秦軍,竟然使得這場戰役苦苦持續了3年之久都未能取得勝利。

這勝利的關鍵一環就在於靈渠的修建。

鑿通靈渠,將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融為一體,屆時,秦軍便可以沿著這個水系長驅南下,勝利在即。

與此同時,當時還在秦國涇陽做縣令的

史祿

被秦王的一道命令直接趕赴咸陽,臨危受命,奉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靈渠的修建。

從靈渠遺址,看秦始皇的天下格局與秦國航運交通的佈局

靈渠的修建,直接關乎著秦國南征軍隊的運輸以及糧草的供應,

靈渠的早一日修建完成,秦軍便能早一日攻下百越,秦國將能早一日實現版圖的最終完成。

②興建靈渠,實現一統

這項工程的浩大與困難,我想史祿定是知曉的,打眼望去,湘江與灕江兩河,一條屬於長江水系,一條屬於珠江水系,原本就是井水不犯河水。還有更棘手的是:灕江的水位是明顯高於湘江的,若是直接挖通兩河,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灕江水北入湘江水,可這樣的話就會完全的背離秦軍南下的宗旨。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與毅力還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要想那個年代並沒有所謂的勘探儀器以及衛星定位,地圖顯示等等這些高科技產品,完全憑藉著史祿和他的隨從的一雙腳走遍這兩江各地,用最古老堅實的腳步進行完整細緻的勘探,隨後充分利用兩江的支流以及分水嶺,確定在兩江之間的興安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的興安縣開鑿人工運河——靈渠。

靈渠的主體建築由南渠和北渠、鏵嘴、大小天平、洩水天平、秦堤、陡門及人行橋樑等組成,又透過極其巧妙的設計,將湘漓兩江的水溝通在一起,這樣不僅避免了兩江因流向不同和高低水位差異而存在的江水倒灌和氾濫的隱患,還可以在保證秦軍後勤糧草供應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為運河兩岸提供農業灌溉和城鎮用水。

史祿的天才般構想和實踐實現了靈渠的完美存在,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智慧。

最終,在公元前214年,靈渠實現竣工,駐紮在嶺南的秦軍將士在湘江邊上親眼見證了兩條原本各自東西南北流的江河透過國人的智慧與勤勞鬼斧神工般的交匯在一起,自此以後,運載著秦軍糧餉的軍船從長江揚帆起航,乘風破浪,朝著百越之地破浪而來。

從靈渠遺址,看秦始皇的天下格局與秦國航運交通的佈局

有了物資的充足供應,秦軍在百越戰場上兵鋒凌厲,勢如破竹。同年,

秦軍攻克嶺南,隨即便設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此後,將嶺南正式納入到秦王朝的版圖中

。連同在福建建立的閩中郡,秦朝的郡級建置達到了40個,

自此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02

渠連湘灕水通南北,靈渠在而影響深遠

秦始皇的野心造就了秦國的遼闊版圖,而這片無垠的土地上交通便顯得異常的重要。除卻我們所知著名的“秦直道”,

靈渠的修建更是為秦國的航運交通建設開啟一扇嶄新的大門。

①水通南北,鬼斧神工

靈渠在興安縣,湘水北下湖南。又融江,牂流也,南下廣西,二水遠不相謀。史祿於砂磕中,磊石作鏵嘴,派湘之流而注之融,激行六十里,舟入一斗,則復閘一斗。俟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來。治水巧妙無如靈渠者。

興安縣內都龐嶺與越城嶺,兩嶺相望而不相接,默契地形成一個通道,兩股水源在這個通道上比鄰而流,各走南北,其間的距離不過數十里。

也正是在這個通道上,加以利用少許的天然河床,再輔之開山鑿石,長70華里、寬10米、深5米的靈渠將海洋河與灕江聯結起來傲然屹立在桂林山色之間。

同時,在海洋河與靈渠的接頭處修建一長達500米的攔水壩,分出三成水量順渠流入灕江,這樣曠古以來不曾謀面的湘江與灕江此後便攜手奔騰。

並且,此後從湘江逆流而上的船隻,到了大壩這裡,就會變船尾為船頭,又沿著靈渠順流而下灕江;從灕江逆流而上的船隻,到了這裡,也會變船尾為船頭,又順流而下湘江。

從靈渠遺址,看秦始皇的天下格局與秦國航運交通的佈局

這樣的設計巧妙地實現了南北貫通,周邊百姓的水上交通暢行無阻。

靈渠的交通便利也一直持續兩千年之久,一直到1937年粵漢鐵路修通後,才被替代。

“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氣卷波瀾”

歷時五年鑿通的靈渠,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更讓人驚喜的是,靈渠具有巨大的灌溉防洪效用。

在枯水期,石堤可以攔截全部江水人渠;如遇山洪,水可越過堤頂,洩入湘江故道。可謂鬼斧神工。

②靈渠暢通,意義非凡

清人陳元龍在《重修靈渠石堤陡門記》中說:“陡河雖小,實三楚兩廣之咽喉,行師饋糧,以及商賈貨物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賴。”

據史料記載,靈渠建好通行後,平均每天過往的船隻竟達四五十艘。中原、北方的金銀銅器皿、陶瓷、絲綢,都要經過這裡進入嶺南。嶺南的南珠、象牙、犀角、玳瑁、翡翠、銀銅礦產以及土特產,也會透過這裡遠銷全國各地。

而秦國征服百越後,靈渠的修建也為古代中越海上交通開闢了新的途徑。有考古資料顯示秦在南方沿海置郡之後,秦朝也在積極發展南海的海上交通。

而且,

在秦之後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靈渠所帶來水利上的便利與交通上積極的作用。

直到1936年和1941年,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相繼通車,靈渠的航運也便逐漸停止。

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也重新對靈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傳統工程面貌,使其成為灌溉、城市供水和風景遊覽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從靈渠遺址,看秦始皇的天下格局與秦國航運交通的佈局

靈渠的修建,雖然初衷是為了秦國軍事上的部署,但

它保障了秦朝嶺南的統一,溝通了湘漓兩江,並且推動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帶來兩千年間水利交通的便利與水上交通建設的積極作用。

03

結語

作為後人,雖然我們只能透過靈渠的遺址,企圖去感受當年百越之戰的恢弘壯闊,企圖去觸控當時秦王朝的遼闊疆土,企圖去揣測當下百姓交流溝通,你來我往的熱鬧非凡。

從靈渠的遺址,我們不僅看到了秦始皇的天下格局與秦國航運交通的建設,更感受到了我國古人的智慧所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