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古太極拳“兩大根本技法”之溯源、釋義和應用體悟

由 允升園 發表于 運動2021-06-02
簡介現在的許多陳氏太極拳後人,對來氏太極圖和纏絲勁都知之甚少,更不用說能用在身上,讓人頗感遺憾

瓦楞掌走路好嗎

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乃內家拳之三大代表拳種,歷史久遠,名家輩出,拳理深奧。

吾之探究,

凡中華傳統內家拳,究其終極之理,皆以無極、太極、河圖、洛書、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天干為理論基礎,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之於上述拳理,除“無極生太極”之理尚在體悟之中,其他拳理吾皆可將之用於太極、形意、八卦之具體招式。吾不喜嘴上功夫,凡所體悟,皆可以拳架示之,只是因行拳時間較少,有些招式不甚熟練而已。

吾之觀點,當今太極拳,包括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武當太極拳,其諸多拳架已難體現太極、河洛之理,幾乎皆停留在陰陽、五行、八卦之水準,與古太極拳相差甚遠。

吾之觀察,現有諸多太極拳家正走入一誤區,即以當今太極拳之拳架研究太極拳之實戰,且又創造出諸多“花式”太極拳招式,不僅違背太極拳大道至簡之理,更讓學者感到眼花繚亂,難以登堂入室

拳友或問:古太極拳招式有何特殊技法,以區別於當今太極拳?

吾之研究,古太極拳之招式,皆走纏絲法、背絲扣。凡走不出纏絲法、背絲扣之招式,皆不屬太極拳。故纏絲法和背絲扣,乃古太極拳之“兩大根本技法”

“撐開一片天,劃出一道雲。欲求陰陽理,入我太極門”。纏絲法怎麼求?背絲扣從哪裡入?拳者且隨吾慢慢走來。

來氏太極圖,為詮釋古太極拳之真太極圖。此圖為纏絲法、背絲扣之母圖。

吾之體悟,凡太極拳者,求陰陽之理,入太極之門,須知兩幅圖。

第一幅圖,為陰陽魚太極圖。見下圖。此圖被譽為中華第一圖。之於此圖之淵源,說法不一。凡太極拳友,不知此圖者不多。

古太極拳“兩大根本技法”之溯源、釋義和應用體悟

怎麼把陰陽魚太極圖之原理用於太極拳?

吾簡單一說。此圖實為太極陰陽四象圖,四象為太陽、少陰、太陰、少陽,屬後天。用於太極拳,主要是身法之方位。舉個例子。楊氏太極拳重心左腳之摟膝拗步,眼神前視,即為少陽架。若身形繼續左轉,眼神左視,則為太陽架。

第二幅圖,為來氏太極圖。見下圖。此圖出自明朝大理學家來知德之手。來知德,號瞿唐,潛心研究易學,學問大成。他繪製“來瞿唐先生圓圖”,後人稱其為“來氏太極圖”。

古太極拳“兩大根本技法”之溯源、釋義和應用體悟

怎麼把來氏太極圖之原理用於太極拳?

這個比較難理解。吾簡單一說,有緣者得。此圖之奧義,主要是詮釋太極之概念。欲求太極拳之“太極”者,須懂此圖。

太極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合二為一,即為太極之雙螺旋。白者,為太極之其大無外,為開,為外纏,為離心力;黑者,為太極之其小無內,為合,為內纏,為向心力。中間一點,至為重要。

孫氏武學之核心,即“當中一點子”和“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其拳理與此圖甚是相合。明晰此圖,便知孫氏武學之奧義。

舉例。陳氏太極拳之拳友以“纏絲勁”打來,為內開,為離心力。此時,我方可用趙堡太極拳之“背絲扣”,直接“化即是打”,以“小圈掉頭”將其發出。此小圈,即是來氏太極圖之“當中一點子”也。

背絲扣為太極拳之母,是此拳徹始徹終的功夫

一代太極拳宗師杜元化之著作《太極拳正宗》有言:“背絲扣為太極拳之母,是此拳徹始徹終的功夫,此論此歌是教人單做背絲扣順逆動作之法,故以總稱之。”

太極拳諱莫如深的背絲扣,到底隱藏著什麼不傳之秘,讓古今武術拳者如痴如醉?

背絲扣,乃趙堡太極拳之絕技。見圖一。(吾認為,此圖印刷有點錯誤,第二幅圖右側之右手陽,應為右手陰,對應坤卦)。

圖一:

古太極拳“兩大根本技法”之溯源、釋義和應用體悟

近日再讀杜元化宗師之《太極拳正宗》,對背絲扣又有新的體悟,拙見或背於宗師之初衷,權當拋磚引玉。

以右手陽變陰、左手陰變陽為例。見圖二:

圖二:

古太極拳“兩大根本技法”之溯源、釋義和應用體悟

圖二之半圓弧,共7組,標註為1234567。

圖二之S線,亦有7組,標註為ABCDEFG。

每組黑線,實則為六爻卦畫。

1234567,依次分別為:乾卦、天風姤卦、天山遁卦、天地否卦、風地觀卦、山地剝卦、坤卦。從乾卦之六陽,變成坤卦之六陰,即是右手之陽變陰的過程。此為陽變陰。

ABCDEFG,依次分別為:坤卦、地雷復卦、地澤臨卦、地天泰卦、雷霆大壯卦、澤天夬卦、乾卦。從坤卦之六陰,變成乾卦之六陽,即是左手之陰變陽的過程。此為陰變陽。

怎麼練習背絲扣?

大的方面,練背絲扣須知三軸之雙螺旋。上下豎軸之雙螺旋,練的是帶脈衝脈。前後縱軸之雙螺旋,練的是水火既濟和中氣。左右橫軸之雙螺旋,練的是金木交合。

比如摟膝拗步,左少陽,右少陰,若配合龍爪掌和八字拳、萬字手和忿怒拳,就可練金木交合,即龍虎勁。

小的方面,練背絲扣須知“打死結”,即用小圈纏裹出對方肢體執行之死點,借力打力,其核心打法即“小圈掉頭”,此處最為關鍵。吾之體悟,圈越小,死結打得越結實,借力打力的反彈力越大,即太極之其小無內的螺旋勁。懂得背絲扣,便知道太極拳之小圈打人的奧秘,若拳者與太極拳有緣,吾之所言已經足矣,不必細說。

注意,背絲扣和纏絲勁完全是兩個概念,練法完全不同。

太極拳,纏絲法也。不管何種拳法、什麼內勁,皆為螺旋發出

一代太極拳宗師陳鑫先生之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有言:“太極拳,纏絲法也。”陳鑫宗師以來氏太極圖闡述太極拳之深奧拳理,是其貢獻卓越。

纏絲勁其實並不複雜,即雙螺旋。此雙螺旋融為一體,上下、左右、前後皆能走出雙螺旋。這其中,一個為離心力的陽螺旋,一個為向心力的陰螺旋。

太極,道法自然。北半球,陽螺旋極像氣旋,陰螺旋極像水旋。氣旋是天道左轉,順時針;水旋是地道右旋,逆時針。(注:此處的左轉和右旋採用的古人的說法,這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左轉、右旋,順逆方向正好相反。此處只是提醒一下讀古書的朋友,以免出錯。)

研究雙螺旋,須明晰河圖要義。陳氏太極拳宗師陳鑫論及的來氏太極圖,取法河圖。吾所修煉的河洛太極,亦取法河圖。不管何種拳法、什麼內勁,皆為螺旋發出。因為,在宇宙之中,本就沒有絕對的直線。

譽稱“第一技擊手”的孫氏太極拳宗師孫存周,對雙螺旋的體悟非常之深。他在論及內勁時說:“重心完全放在一腳上,左右旋轉,起落鑽翻,如龍捲風,如水之漩渦,氣沉入腳之湧泉。以重心在左腳為例,身體向下向左鑽下,乃接地之力,身體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氣,此時全身力量只放在一隻腳底湧泉,故其酸楚無比,很吃功夫,由於全身松透至極,故打人發人,如水如風,無形無象,無有招式,對手在毫無感覺不見招式下,如被風颳起,被水沖走”。

本文以陳氏太極拳名家張志俊“梢節領勁,兩頭彎曲”的纏絲法予以簡釋。吾之解釋可能與同張老師和他的弟子們之理解有所不同,歡迎談討。

稍節,包括手和腳。梢節領勁,即是以手領勁或者以腳領勁,手領即手打,腳領即腳打。兩頭捲曲,亦指手和腳的捲曲。

於纏絲勁而言,梢節領勁,即是內開、內纏,象形取意氣旋之離心力;兩頭捲曲,即是外合、外纏,象形取意水漩之向心力。

現在重點談談梢節領勁。懂得梢節領勁,兩頭捲曲自然互通。

吾之觀點,“梢節領勁”,即太極拳之手帶身或腳帶身。所有實戰之拳法,包括太極、形意、八卦,實戰都需手帶身或腳帶身,否則手是手、身是身,怎能出整勁?

“梢節領勁”四字由張志俊老師提出,但其原理前人早有論述。現在的許多陳氏太極拳後人,對來氏太極圖和纏絲勁都知之甚少,更不用說能用在身上,讓人頗感遺憾。

怎麼做到梢節領勁?

張志俊老師關於梢節領勁的解釋是:順纏,小指領勁,其他手指遞個跟進旋轉,最終形成手心空,拇指與小指合;逆纏,大拇指領勁,其他手指遞個跟進旋轉,最終形成手心空,拇指與小指合。

吾再詳解一下。小指領勁,就是瓦楞掌引領,為內開、為陽纏絲、為離心力。瓦楞掌亦名壬水掌,對應足太陽膀胱經。小指領勁,其秘訣是重心須在左腳。拇指領勁,就是以拳領勁,為外合、為陰纏絲、為向心力。只是此拳之握法比較少見。此拳名癸水拳,大拇指豎起,其他四指適力並握。《易筋經外經圖說》之第二式,即為此拳形。癸水拳對應足少陰腎經。拇指領勁,其秘訣是重心須在右腳。

張志俊老師之小指和拇指領勁,只是手帶身之一,非陳鑫宗師所言之全部纏絲勁。之於手帶身,吾之所學有七種走法,每種走法又分陰陽,共有二十八式。

說明一下,真正之手帶身或腳帶身,須有一前提條件,即鬆開前胯和後胯。前胯易開,後胯難開。鬆開後胯,即鬆開骶骼關節和尾閭,以手領勁才能走出渾圓之纏絲勁,身之上下相隨、陰陽相生便自然形成,手帶身、腳帶身的打法自然上身。

許多陳氏太極拳拳友,由於後胯未開,甚至前胯都沒開,因此,大馬步行拳、梢節領勁之時,上下之氣無法貫通,手是手、腿是腿,導致發力變成兩截,而且兩股力強行匯聚於腰部,久練必傷腰。

太極拳招式之體用,皆源於“兩根妙絲”

吾之體悟,太極拳招式之體用,皆源於“兩根妙絲”,即背絲扣、纏絲法。纏絲為體為用,背絲為用為耗。

背絲之妙,是將對方捆緊捆死,然後借力打力,不懂背絲扣之小圈掉頭,便難以練出“四兩撥千斤”之真功。

纏絲之妙,是將對方散去散無,可散於無窮大之面,如氣旋;亦可散於無窮小之點,如水漩渦。

怎麼練習?

以拳架為例。任何一拳架,皆有陰陽,看得見的架式為陽,看不見的意念為陰。練習背絲扣,須以意念行拳,以意念走出雙螺旋。練習纏絲勁,須以架式行拳,以四梢走出雙螺旋即可。

吾之所說似乎玄之又玄,但當你體悟明晰之後,你就會發現所謂奧秘就是一層窗戶紙。拳友或以為吾甚保守,其實吾關於雙絲之所言,已吾幾人知矣。

走“背絲扣”之“小圈掉頭”,圈越小,發人越猛脆

太極拳者於習發勁之初,當先知勁路。人之全身,足為根,身為枝,頭為葉;人之上身,肩為根,肘為枝,手為葉;人之下身,腿為根,膝為枝,足為葉。故拿人發人,須先制其根,是謂登堂入室,亦即摧敵摧根是也。能明此旨,方可言發人,否則猶如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吾是體悟,有三:

之一,摧敵足根,可用八字掌或平拳。足為癸水,八字掌和平拳為土,土克水,意念一打,對方即出。當然,最厲害的是天罡掌和地煞拳。

之二,摧敵肩根,肩根為火,自然是水克之,吾亦言之多次,不再贅述。

之三,摧敵腿根,腿根為金,火克之,吾亦言之多次,不再贅述。

吾之更深體悟,摧敵根部,走的是纏絲勁之大圈,是長勁,速度慢,難出寸勁、脆勁。怎麼辦?自然是走“背絲扣”之“小圈掉頭”,圈越小,發人越猛脆。箇中道理,甚是精妙。哈哈。

“四兩撥千斤”,非捋也,乃“背絲扣”之小圈掉頭打人也

“四兩撥千斤”似乎已成太極拳之代名詞,幾乎無人不知。不懂“四兩撥千斤”之真面目,其太極拳功夫僅為“練架子”階段,離太極大門尚遠。

王宗嶽之《太極拳打手歌》言:“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武禹襄《打手要言》亦曰:“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各有各的理解。

吾之體悟有三,與拳友分享。

之一。四兩撥千斤,非太極八法之捋也,乃“背絲扣”之“小圈掉頭”打人也。此乃“反者道之動”之理,是借力打力,非順勢牽引。

之二。四兩,非己之力打也,乃己之意打也。意打為陰為柔為輕,力打為陽為剛為重,故以四兩之輕比喻意打。楊澄甫宗師之《太極拳體用全書》曰:“若問其用,則在不用力,而卻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來擊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勝者。”此處之至柔,非身體之柔,乃意念之柔。

之三。之於“四兩撥千斤”,縱軸、橫軸、豎軸即可撥也。怎麼撥?大圈,橫破豎、豎破直、直破橫也。小圈,五行相剋之背絲扣“小圈掉頭”打人也。水性太極拳名家王壯弘認為“撥”是誤抄,應該是“拔”,是上下之重量。或許,王師只是參考太極拳之豎軸予以研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