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五,道與名

由 憲亮起名文化 發表于 運動2022-01-26
簡介很久以來,都解釋為“說”,只是近來有學者指出,先秦時期“道”沒有“說”的意思,應該解釋為“引導”

道是不是動詞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五,道與名

前文講了道之反動,這次講下道與名

《道德經》通本,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從魏晉一直流傳至今的版本,也就是王弼本。這句話本來王弼解釋的就很好,很到位。可是現代人來解釋走入一個誤區。是這樣解釋的:凡是能說出來的道都是平常的道,真正玄妙的道是說不出的,就像我們常見的一些東西,你能給它命名,可道是玄妙的,是不能命名的。基本就是這樣,大同小異。

也就是把道說的玄而又玄,不可知,如神龍見首不見尾。需要每一個人用盡一生去修道,去感悟。真是故弄玄虛。如果做學問是這樣的,那就是江湖騙子,裝神弄鬼,故作高深。這不是在行道,而是把道束之高閣,打入冷宮,任其自生自滅。這可真是辜負老子的一番深情厚意,我後輩學人應引以為恥,深以為戒。

曾仕強教授對這句話是這樣句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讓我大為震驚!竟然可以這樣理解!簡直有一種一統黑白兩道,君臨天下的感覺。這也啟發了我,在看每一句先秦古文時,都多問幾個問題,從不同角度解讀的習慣。

後來我看到馬王堆帛書是這樣寫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使我更為震驚!雖然只是把“常”還原為“恆”,末尾都加個“也”。可是意思大變。

“常”,現代文解釋為通常,經常。“恆”現代文解釋為永恆,不變。可是在古漢語裡,“常”與“恆”是互通的。這種古今之別,就造成現代人理解上的嚴重偏差。“通常,經常”也是會變的,也是有例外的。

有人會問:為什麼相信帛書的“恆”,而不相信王弼本的“常”呢?因為帛書是在漢文帝劉恆之前就有的版本。漢文帝之後,為避劉恆的諱,把“恆”改為“常”,流傳到魏晉王弼手裡,就是“常”不是恆了。這也真是沒辦法的事,哎!

再一個,“道可道也”,第一個“道”是名詞,第二個“道”是動詞,大家都沒有異議。只是焦點在動詞這個“道”怎麼解釋。很久以來,都解釋為“說”,只是近來有學者指出,先秦時期“道”沒有“說”的意思,應該解釋為“引導”。

這個觀點,我在前文也順帶提過。這不是我的獨創,聰明人太多了,誰都不敢居功。不過,查閱先秦文獻,“道”並非沒有“說”的意思,只是很少。我不舉例了,大家可以自行查閱。光看《道德經》,全篇關於“說”的詞經常出現的有“曰,言,”所以老子也確實沒有必要以“道”為“說”,做個孤例。

那麼這句話就好解釋了“道可以引導世間萬物的,但是道也在變化,道不可能一成不變。世間萬物,可以給它命名,可是那名也在變化,名也不會一成不變。”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小時候,看到一個故事,說是人類降生在地球上,看到各種野獸,不知道它們是什麼,非常害怕,於是聖人告訴人們,這個叫豬,那個叫狼,老虎。有了名字,就開始瞭解它們,知道它們的習性,特點,優勢,弱點,就不那麼害怕了,逐漸的能夠戰勝猛獸,成為萬物之靈。

萬物最初誕生,也沒有名號,它們不在乎自己的名號,只是在乎各自的本質,因而趨利避害,讓生命得以延續。只有人,偏偏要先搞出個名號,再深入瞭解,這是人特有的。

萬物之靈,就靈在名號而已。人進化到如今,幾乎喪失了野獸的那些求生本能,社會越發展,人類越有智慧,越是如此。今日到了剩男剩女遍地,丁克成為一種潮流,說白了,就是繁衍生息這種基本的本能都不要了,更願意瀟灑快活一輩子,之後人類沒有下一代,與之無關,滅絕了人類這個物種又怎樣呢?我深深的領教了這種進步,這種聰明,這種灑脫。

話說回來,如今人類給世間萬物造出許許多多的名號,各種科學細化,各種學問細化,名號更是無窮無盡,更新換代,簡直就像熱帶魚甩籽,一甩幾百上千,然後繼續悠哉悠哉的游來游去,任那些魚子遍佈世界各地,自生自滅,有幸活著的繼續成長甩籽,死了的,也管不了那麼多。

人類的煩惱,不在於“道”是怎樣的,而在於各種“名”,讓人無所適從,無法把握,吹走的蒲公英,哪裡去追隨呢?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五,道與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