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真實歷史故事:大文學家歐陽修與名將狄青之死

由 大牛和小鼠 發表于 運動2022-01-09
簡介在第一封奏疏沒有得到仁宗許可後,歐陽修又以當時水災為名,套用天人感應之說,連上兩道奏章勸說仁宗罷免狄青

狄青是狄太后什麼人

導讀:宋朝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朝代,這裡有北宋歐陽修和名將狄青,他們的故事就像珍珠一樣,勾勒起恢弘壯麗的歷史畫卷。

平定儂智高叛亂之戰,是名將狄青一生功業的巔峰,卻也是他悲慘結局的開端。此戰之後,狄青的存在與宋朝興文抑武的國策愈發顯得格格不入。

矛盾之深,甚至使得狄青獲勝的訊息傳至京城時,宋仁宗竟對宰相說:“速議賞,緩則不足以勸矣。”

出征儂智高之前,狄青已經官至樞密副使。

此時,仁宗想要再擢升他為樞密使,這卻招致文官群體的集體反對。在狄青出征時對他多有相助的宰相龐籍提出,太祖時大將慕容延釗、曹彬立下大功,但都沒有得到樞密使的官位,狄青的功勞不及二人,若用為樞密使,則“名位極矣”,萬一今後更立大功,“欲以何官賞之”?

真實歷史故事:大文學家歐陽修與名將狄青之死

狄青畫像

龐籍同時指出,狄青出身行伍,任命其為樞密副使已經招來很多人議論紛紛,現在狄青立了大功,剛剛平息了眾人的非議,如果再提升為樞密使,又會招致人言,不如破格提拔狄青諸子官職以為補償。

仁宗對龐籍的建議讚賞有加,稱其“深合事宜,可謂深遠之慮矣”。

然而不久,參知政事梁適為了排擠政敵樞密使高若訥,向仁宗密奏狄青功高賞薄,又暗結內侍製造輿論,抱怨南征將帥獎賞太薄。仁宗聽聞這些傳言,不能無動於衷,於是又召龐籍說:“平南之功,前者賞之太薄”,仍要以狄青為樞密使,乃至“聲色俱厲”。

龐籍提出要“退至中書商議”,仁宗道:“勿往中書,只於殿門閤內議之,朕坐於此以俟。”

最終,在眾議紛紛的輿論環境下,狄青被擢升為樞密使。

狄青在樞密使的位置上前後共四年時間,但史書中幾乎沒有留下其任何活動,一些跡象表明,在普遍的“興文抑武”背景下,狄青也只能碌碌無為、平淡度日。

嘉祐元年(1056),宰執集團討論為仁宗立儲之事,卻沒有與樞密院長官王德用和狄青商議,王德用聽說後,合掌加額曰:“置此一尊菩薩何地?”

有人告訴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鄙視地說:“老衙官何所知?”諸如王德用、狄青這樣的武將,雖然備位國家二府,看似地位尊崇,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忍受來自文官集團的輕蔑乃至侮辱。

狄青最初擔任樞密副使時,京城鄙人蔑稱軍人為“赤老”,時人因此戲稱狄青為“赤樞”。

狄青一次宴請韓琦,一個名叫劉易的低階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為戲,劉易大怒,指著狄青罵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辭而去。

而狄青“笑語益溫”,第二天親自登門向劉易賠罪。史書稱讚狄青有容人之量,但其背後也未必不是無可奈何的隱忍。

真實歷史故事:大文學家歐陽修與名將狄青之死

北宋戰亂

儘管要忍受來自文官集團的鄙視,但狄青在廣大士兵和普通百姓中卻有著極高的聲望。士兵把狄青視為英雄,百姓也為其勇武所折服,每次狄青出門,總能吸引大批人觀望,以致道路壅塞。

狄青的戰功和他受到的擁戴刺激了文臣集團脆弱的自尊,如果武人的軍功業績成為世人崇拜的物件,無疑會威脅到宋初以來辛苦營造的“重文輕武”的社會風尚,也會觸及文人辛苦獲得的獨尊地位和附著其上的利益。

因此,關於狄青的種種流言很快在社會上風傳起來。

有人稱看見狄青家的狗長出角來;知制誥劉敞說狄青宅第到夜晚常發出奇光,與當年梁太祖朱溫稱帝前情景類似;又有人稱看見狄青在相國寺身穿黃袍起居行止。一時間訛言四起,朝野譁然,劉敞和御史中丞呂景初不斷上奏,要求將狄青逐出京城。

北宋名臣範鎮在其《東齋紀事》中也記載,有人為了陷害狄青,夜間高唱:“漢似胡兒胡似漢,改頭換面總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因為狄青姓狄而為漢人,面有刺字不肯除去,又故鄉汾河,所以用此歌來影射狄青心懷異志。

在狄青被罷免的過程中出力最大的是當時的翰林學士,也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歐陽修早年曾對狄青評價頗高,但到了至和三年(1056),歐陽修連上三道奏章,要求仁宗罷免狄青。

第一篇《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堪稱宋代文臣論奏武將的代表作,歐陽修在文中危言聳聽,把狄青視為對北宋政權的現實威脅,刻意誇大捕風捉影之談對狄青進行誣陷,要求仁宗“戒前世禍亂之跡”,“銷患於未萌,轉禍而為福”。

真實歷史故事:大文學家歐陽修與名將狄青之死

狄青影視形象

歐陽修對狄青極盡貶損之能事,稱狄青“出自行伍,號為武勇”,雖“比其輩流又粗有見識”,但“尚未得古之名將一二”;又言狄青本武人出身,“不知進退”。

在第一封奏疏沒有得到仁宗許可後,歐陽修又以當時水災為名,套用天人感應之說,連上兩道奏章勸說仁宗罷免狄青。

歐陽修的奏疏體現並進一步強化了文臣集團對武將的輕蔑意識,他的說法成為文臣集團的主導意見。宰相文彥博勸說仁宗將狄青以兩鎮節度使出知外藩。狄青聞訊面見仁宗,訴說“無功而受兩鎮節旄,無辜而出典外藩”的委屈,仁宗亦以為然,將狄青的話轉告文彥博,並且稱讚“狄青忠臣”。

真實歷史故事:大文學家歐陽修與名將狄青之死

歐陽修

可文彥博卻回答:“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

這與當年趙普勸宋太祖罷免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兵權的話如出一轍,仁宗聽後默然。

此時,狄青還未得知仁宗與文彥博的此次面談。他親自去見文彥博自辯,文彥博卻直視狄青道:“無他,朝廷疑爾。”狄青聽到這一露骨的回答大驚失色,“卻行數步”。

真實歷史故事:大文學家歐陽修與名將狄青之死

嘉祐元年八月,狄青罷樞密使,出判陳州(今河南淮陽),他在離行前悲楚地對人說:“青此行必死。”

儘管被貶離開封,但在文彥博等人看來,心腹大患仍未完全去除。文彥博派宦官每月兩次至陳州“撫問”,不停對狄青實施心理打擊和精神迫害,狄青每次聽說朝廷使臣到來就“驚疑終日”,不過半年便抑鬱而終。

文/孫健

新書《簡說西周史》已全面上架,歡迎支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