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從書法和繪畫的角度,也說說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由 泉南文化 發表于 運動2022-01-06
簡介《枯木怪石圖》那麼蘇軾畫了什麼呢

飲湖上初晴後雨怎麼畫好看

在北宋,詩人越來越受到以詩歌處理繪畫題材的吸引。蘇軾和他周圍的人,竭力提升繪畫的地位,並制定出後來被稱為“文人畫”的基本價值和基本原則。“文人畫”傳統支配了此後帝國時代的中國繪畫史。

蘇軾不僅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的手稿,無論是詩歌、便箋,還是在他人畫作或書法卷軸上題寫的題跋,都同樣受到追捧,可以賣出好價錢。他的仕途生涯跌宕起伏,屢次遭受流放,而且一次比一次偏遠、蠻荒,這些都給他的人生履歷添加了戲劇性的光環。蘇軾不僅僅是一位詩人,而是一位有著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對於影響自己生活的各種問題有著一整套複雜的思想,這些問題包括改革變法、學習與修身、看待和應對周圍世界的方式、與“萬物”的牽繫、超然物外,以及書法與繪畫的關係等等。今天,我們由蘇軾的詩歌入手,從而再談談有關於他的文人畫。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是組詩,這是其中的第二首。為什麼要提到這首詩,首先是因為它的耳熟能詳。其次,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來,蘇軾的詩歌有很強的畫面感,他是透過一種繪畫的眼光來寫詩。他在什麼時候寫的這首詩。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在杭州做通判。通判,這是宋代的官職,就相當於今天的副市長。當時,38歲的杭州市副市長蘇軾寫了這首關於杭州西湖詩詞。寫這首詩時,他深有感觸,不僅僅是因為他欣賞到了美景,而且這種美跟他在杭州的政績極為相關,因為在這一年,他在杭州通判的這個職位上疏浚了西湖的河道。

西湖的整治,蘇堤的建成,百姓歡呼雀躍,對蘇軾是感激有加,但在蘇軾看來,這只是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而已。可老百姓是純樸的,無論你是誰,誰心裡想著他們,誰為他們做了好事,他們就會永遠記住誰。因此,我們知道老百姓為了紀念他才留下了蘇堤。這樣一個重大的市政工程做完以後,蘇軾才有心情去欣賞西湖的美景,他的內心,也自然別有一番滋味。

這首詩的前兩句,就有很強烈的繪畫感。水光瀲灩晴方好。湖面波光粼粼、湖水盪漾。在晴天的清晨或傍晚,我們去西湖遊覽,都能看到這種波光粼粼的這個景象。從繪畫上講,非常像西方19世紀的印象派的繪畫。特別是莫奈,他最喜歡畫水。水和光,這種光感他會表現出來,由此蘇軾這首詩寫出來了。水光瀲灩這個瀲灩,在這種波光粼粼之下,這個色彩是變化的,是迷離的。不是紅是紅、綠是綠,藍是藍,它是時刻在變動當中,所以第一句充滿了印象派的感覺。

那麼第二句詩呢,山色空濛雨亦奇。中國畫的水墨,善於表現山的色。這種色是在宣紙上透過墨、水,透過畫家把它由近到遠表現出一層一層的淡墨。同時,大量的留白、虛空的地方就是空濛。這個時候下雨了,我們都知道西湖的雨。如幻如夢的感覺,雨亦奇。

這首詩,從繪畫的角度來解讀,第一句強調了水、光的特點,就是光感。第二句強調了迷朦的特點。第一句用油畫表現是最合適的,第二句用中國水墨畫展現也最為合適。實際上,我國著名的畫家李可染先生就曾經在西湖邊上畫過蘇軾的這首詩。他有一幅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叫《雨亦奇》。李可染在西湖邊寫生時,天空突然下起了濛濛細雨,不時有雨點灑落畫稿之上,將他剛剛著墨的地方暈開,衝出意想不到的漬痕,所以後來李可染先生說“這張畫是我畫了一半兒,老天爺幫我畫了一半兒,真是雨亦奇啊。”

那麼這首詩的後面兩句呢,蘇軾要形容成人了。他把西湖比喻成美麗的西施,西施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蘇軾的意思是說這個美女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因為長得漂亮氣質好。那化妝與不化妝都好。所以很有意思,用人來形容美麗的景色。

二、《枯木怪石圖》

一個詩人能夠把自己的詩句寫得像畫兒一樣,那麼他一定是懂得繪畫的。因為他是用繪畫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的美景,再用文字把自己所看到的美麗景象表達出來。

從書法和繪畫的角度,也說說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枯木怪石圖》

那麼蘇軾畫了什麼呢?我們要根據他留下的畫來看。畫面上,怪石盤踞左下角,石皴盤旋如蝸牛,石後有幾枝竹葉,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盤折,狀似鹿角。第一張畫中樹是禿的,只有枝幹沒有葉子,而且長相也非常奇特,偏向右邊。畫中的石頭,我們把它稱為拳石,就像拳頭一樣的石頭,顯得非常的頑強、倔強,是一塊頑石。畫的右邊是枯樹。兩個結合在一起,這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蘇軾的作品《枯木怪石圖》。那麼。這樣的一個構圖,這樣的一個選材,石頭和竹子,是蘇軾喜歡畫的麼?我們查一下古書。

宋代鄧椿《畫繼·軒冕才賢》中開篇即記蘇軾喜歡畫枯木怪石,“(蘇軾)高名大節,照映今古。據德依仁之餘,遊心茲藝。所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盤鬱也。”宋代《春渚紀聞》則記有“東坡先生每為人乞書,酒酣筆倦,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從這些宋代筆記中,我們似乎可以明白蘇軾枯木圖世間傳本之多的原因所在。

這幅畫《枯木怪石圖》也叫《木石圖》。這幅畫是上個世紀的1917年從中國流失到日本的,日本人收藏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2018年4月,這幅宋代蘇東坡畫作《枯木怪石圖》現身香港佳士得拍賣行,加上佣金,被拍了4。5億港元。

這幅畫上無蘇軾之款,畫上有米芾、劉良佐(款)的題詩。而劉良佐是誰?查遍古籍也沒有答案。所以我們無法根據劉良佐就判定這幅畫是蘇東坡畫的。

從書法和繪畫的角度,也說說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在《枯木怪石圖》上劉良佐題跋的後面,還有一段文字,是大名鼎鼎的北宋的書法家米芾的詩。“米跋”內容為“芾次韻:四十誰雲是,三年不製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讀詩之內容,頗為奇怪是,米芾與東坡相知相交,互相推崇,唱和極多,是肝膽相照的交情,但此題跋卻隻字不提蘇軾。米蘇二人之交往,如米芾《畫史》記有:“吾自湖南從事過黃州,初見公(蘇軾)酒酣曰:‘君貼此紙壁上’。觀音紙也,即起作兩竹枝、一枯樹、一怪石見與。後晉卿借去不還。”蘇軾《與米元章》書九首中有“嶺海八年…獨念元章”,“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盡”之語。米芾知蘇軾辭世,曾作《蘇東坡輓詩》五首。

於是,我們忍不住要問兩個問題。首先,這是不是米芾的字呢?有可能是仿製米芾的字呢?其次,米芾寫的年代對不對呢?

從書法和繪畫的角度,也說說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好,我們再來看這兩張圖,是專門研究這張畫的專業人士對米芾的字進行了比對。那麼這兩張圖,第一張上面這四個字是來自於《枯木怪石圖》,從“四十誰雲是,三年不製衣”那首詩裡摘出來的。下面跟它對應的這四個字是來自於米芾的公認的書法作品,叫《蜀素帖》,現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那麼這麼一對比,我們會發現,上面這個字有問題。

當然材質不同,書法家用毛筆寫出來的字的力道、筆法也不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上面的這四個字顯得做作和油滑,就是裝模作樣的。而下面這四個字呢?左、右、搖、擺,出鋒、藏鋒、收鋒、顯得非常的凝重、沉著、有力。

從書法和繪畫的角度,也說說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我們再接著來看,那麼上面這張圖上呢,心、何、歲這三個字也是來自於《枯木怪石圖》上面。下面這三個字是摘自於米芾的另外一幅書法作品《《苕溪詩卷》》,現儲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透過比對,我們可以看到上面的“何”字寫的特別的油滑。很虛,很浮。而下面這個“何”呢,他寫的非常的凝重、耐看,很瀟灑自如,有姿有態。因此我們根據書法的比對,會發現米芾的題跋好像是偽造的。

從書法和繪畫的角度,也說說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從書法和繪畫的角度,也說說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從書法和繪畫的角度,也說說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好,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三幅圖。大家看這個枝杈顯得特別的輕浮,是後來添上去的,他不是一氣兒畫完就畫完了,是覺得不合適,又添了一些。那麼這塊石頭呢,它的最左側底下有幾層這個小野竹長出來的,也是戳戳點點,顯得很碎。真正的好竹子是什麼樣兒的畫出來呢?我給大家看一下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有名的竹子。

從書法和繪畫的角度,也說說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北宋 文同 墨竹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以畫竹聞名的畫家,最有名的就是文同。就是上面這幅畫的作者。文同,北宋著名畫家、詩人,“湖州竹派”的始祖及主要代表人物。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被譽為“胸有成竹”的文同,並不以精緻纖細的筆畫交代竹子的形質,而是以暢快的筆畫,簡要準確地掌握了竹幹節葉的結構,將狀似倒懸、實則堅韌有力的精神傳達無遺,展現文人“寫意”的本質。正如蘇軾對文同畫竹“瘦節蛟蛇走”的形容,搭配兩旁冉冉伸展的枝葉,構成含蓄又不失變化的竹畫經典之作。文同巧妙利用“轉鋒”使線條產生粗細與方向上的變化,就像被風吹動時竹葉的翻轉。此外,他也透過濃淡不同墨色的交疊,製造深色葉面遮住淺色葉面的空間幻覺,正如蘇軾所言:“以墨深為面,墨淡為背,自與可始”。蘇軾曾以“若輕雲之蔽月”、“若遊絲之縈柳絮”、“若流水之舞荇帶”等語形容文同的飛白用筆。蘇東坡與文同交情匪淺,所以自己畫竹能畫成《古木怪石圖》裡那樣?由此,這幅畫不太像蘇軾畫出來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