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由 周行遊 發表于 運動2022-01-03
簡介一群人抬著乾如公和木頭,從桐油爐出發,經過黃泥了、馱坪、坪巖、三枝楊梅、趙基、孫山、龍背,然後進入玉壺,到了下新屋

磉怎麼讀磉是什麼意思

初秋的早晨,風已略帶涼意,沒有憂喜的心情,沒有匆匆的行色,我就這樣靜靜地站在玉壺中村下新屋胡氏民居的道坦上,盯著腳下拼花的鵝卵石圖案,不期然一片樹葉飄飄然墜落於我面前。抬頭看,近處是一棵柚子樹,樹上結著幾個碧綠的柚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誘人的光芒。

我走上前,用目光將每一個柚子都撫摸了一遍。玉壺人稱下新屋胡氏民居為下新屋四合院,簡稱下新屋。我是來尋故事的,找下新屋的故事的。

建築

雕工精細,古色古香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第一進房子簷口的勾頭和滴水 胡曉亞·攝

下新屋在中村洗埠頭巷上,從店橋街十字路口向外山頭方向走,約50米就到了。據《古韻尋蹤》一書記載:下新屋為清早期建築,原為前後三進兩樓合院式木結構,現僅剩第二進正屋及區域性廂房。第二進正屋面闊七開間,屋面懸山頂,鋪小青瓦,明間進深九柱十五檁,明間為過堂敞廳,中部設屏門,屏門間柱與後金柱間置有少見的四層穿枋,枋間坐鬥向前出翼形拱。前後廊均為船篷軒形式,柱下設圓鼓狀蓮瓣邊木礎和圓鼓狀蓮青石礎,簷口施勾頭、滴水。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胡曉亞·攝

下新屋在洗埠頭巷11-15號之間,沒有門牌,按數字順序,應該是洗埠頭巷13號。從門口進去,抬頭只見一個門臺,門臺上方屋簷上鋪著青瓦,地上鋪設著正方形的石塊,石塊大多已斷裂,只能依稀看出是青色的;北側牆上釘著一塊牌子,上書

“文成縣不可移動文物”“下新屋胡氏民居”

。我向前走去,進入第一進道坦,只見鵝卵石拼成的花型圖案猶在,邊上卻已被泥土和雜物遮蓋,已看不出原來的樣子。再往兩邊,則是一片荒草萋萋地蔓延著,給人荒涼的感覺。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道坦的鵝卵石 胡曉亞·攝

走近一間房子前,只見房門緊閉著,輕輕推,開了一條縫,可見裡面的裸土地面,屋內是一些破碎的瓦片和幾根腐爛的椽子。繼續往前就是上間了,如果是完整的老屋,上間的頂部是鋪有瓦片的。而我所站立的地方,頭頂上空空如也,抬頭北望,只見牆體是用木柱、榫卯和木板壘成的。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上間的石磉子 胡曉亞·攝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木磉子 胡曉亞·攝

柱子下方是圓鼓狀青石磉子和木磉子,其上還有人工雕刻的花紋,雕工精細,古色古香。以前玉壺人蓋房子,喜歡在棟柱底下用石磉子和木磉子墊腳。因為棟柱頂地,而地面潮溼,容易爛也容易蛀,就叫打石師傅打了石磉子,或讓木匠做一個木磉子,墊在柱腳底下。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第一進房子和上間 胡曉亞·攝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榫卯結構的木樑 胡曉亞·攝

老屋西側的一堵牆壁上,各式各樣的榫卯將一塊塊短木料層層疊起來,她們數百年前便嚴絲合縫。木頭之間斜撐交叉,互相制約,如兩雙有力的手臂,緊緊擁抱,互相包容,互相承受,歷經300多年歲月的磨礪,依然唇齒相依,挺立不倒。再往西看,牆壁上可遮風擋雨的屋簷沒了,瓦片沒了,榫卯就這樣裸露著,一任風雨的吹打。幾株落葵薯開心地爬到柱子上,開了花,在風中搖曳著。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雕工精細的雀替 胡曉亞·攝

繼續往前就是第二進了,南邊的房子都沒了;西邊房子簷口的勾頭和滴水已殘缺,柱子上方的雀替雕工精美。道坦上種著幾棵絲瓜,瓜蔓爬滿藤架,幾條絲瓜垂掛下來,享受著陽光的照耀。西側的房子仍倔強地站立著,但也可以看出,有幾處柱子和屋簷都已不同程度地腐爛了,她們難以承受風雨的洗禮了。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第二進北側房子 胡曉亞·攝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第二進房子的榫卯 胡曉亞·攝

第三進已是一片空地。

宅院實在有些殘破了,屋簷上殘缺的瓦片,倔強挺立而已無奈傾斜的柱子,裸露著的經風歷雨的雕花窗欞,以及那幾片見證著歲月滄桑的苔痕,似乎都在訴說著時光是如何流淌的。她們靜立於此,淡看著時光。這座老屋還能在風雨中站立多少年?還能看盡多少人世滄桑?我不知道。我能看到只是她那倔強的身軀,以及潛入她骨子裡的那份久遠。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上間窗戶上漏雕工藝的絛環板 胡曉亞·攝

突然之間,我想起畫家

李乾朗

。他花了20多年的時間,在風風雨雨中走訪了許許多多的古建築,並拿起筆畫了下來。

他說:“每次看到一個幾百年的建築時,都會跟她敬個禮,因為她要躲過多少劫數才能留到今天。”

想到這裡,我站直身子,恭恭敬敬地面對著對接工整的榫卯、高大的柱子、雕花的磉子和那殘存的瓦片,行了一個禮,表達我的敬意。

胡家

樂善好施,子嗣綿延

據《胡氏族譜》記載:下新屋胡宅由胡延濟所建。胡延濟,字乾如,號健齋,欽授正八品,生於清康熙丙辰年(1676)。

胡乾如儀表灑脫不拘束,善籌算,有大志,一生經營農業和畜牧業,富甲鄉里,樂善好施,常濟貧。貧者無力償還,即焚債券,遇有公益事,必出資相助,從不誇耀自己。家設私塾,請教師教讀子弟。

瓦上四季,簷下人生。細碎的陽光從殘缺的瓦片間灑漏下來,像是抖落了一束束陳年舊事。村民告訴我,胡乾如威望極高,時人尊稱其為

“乾如公”

。乾如公是“張姐命”(玉壺話,意思是此人註定會一生榮華富貴,遇到危難都會化險為夷)。當年,乾如公帶著一群人在桐油爐(原屬東背鄉管轄,在東頭鄉、東背鄉和朱雅鄉三鄉交界處)鍊鐵,能將鐵煉成銅。鐵怎麼能煉成鋼呢?有人說,桐油爐的礦產很多,剛開始,人們只是提煉了鐵。一次,乾如公看到鐵塊上有黃黃的一層東西,於是就請人進行鑑定,確定為銅。這可把他高興壞了,於是請來了鍊銅師傅,真的就練出了銅。就這樣,乾如公不僅鍊鐵,也鍊銅,由此,他賺了很多錢。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站在第二進道坦向外望 胡曉亞·攝

有了錢,乾如公就想辦法蓋房子了。他選好了中村下新屋這地塊。

從那雕花的窗欞,從那圓鼓狀蓮瓣邊的石磉子,從那鵝卵石鋪成的拼花圖案,從那雕工精美的雀替,我們可以想象到當初曾有多少技藝高超的工匠聚集在這座房子裡,構圖、設計,討論這裡該放一塊長條石,那裡該置一塊雕花的磉子。

房子建成時,缺了一根棟樑,乾如公看上了桐油爐樹林裡的一塊木頭,於是叫18個年輕的小夥子將木頭從桐油爐抬到下新屋。說也奇怪,這18個小夥子無論怎樣使勁,木頭就是穩穩地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乾如公一急,直接坐到木頭上,叫了一聲“起”。18個小夥子一用力,木頭就被抬起來了。一群人抬著乾如公和木頭,從桐油爐出發,經過黃泥了、馱坪、坪巖、三枝楊梅、趙基、孫山、龍背,然後進入玉壺,到了下新屋。我曾去過桐油爐,這一路的艱辛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從桐油爐至坪巖,一路都是崎嶇的山間小路;而從趙基至龍背這條山嶺可謂是“硬嶺”,空手下山,可謂輕鬆,一旦抬著一條“棟樑”前行,況且是18個人要步調一致,那真的是舉步維艱。我很難想象他們是怎樣翻山越嶺,涉水而行的。那條棟樑如今還在嗎?我抬頭仔細尋找,可不知哪一條棟樑是他們費盡心思勞力、歷經千辛萬苦抬來的。

關於下新屋還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乾如公外出做生意,越做越紅火。這一代人都過上了好日子,下一代呢?下下一代呢?於是,乾如公想了一個辦法:把一鑊黃金填埋到地底下,讓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去挖吧。在玉壺中村,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三步上,三步落(下),金一馱(大)鑊,造路過大嶨。”

這個傳說是真的嗎?一大鑊金子到底埋在下新屋地底下的哪個位置?會不會已被人挖走了?誰也說不清,誰也道不明。 玉壺人都念著乾如公的好,皆因他的樂善好施。傳說有一年乾如公外出做生意,在海上航行時,遇上了颱風,船沉了,同行之人皆溺。昏迷中,乾如公感覺有人牽引著他登岸。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一座廟宇前,廟裡有天妃娘娘的塑像。回到玉壺,乾如公獨資在中村鬧市處建了一座廟宇,這就是天妃宮。上個世紀,天妃宮用於辦學、集市、做戲、放電影,給玉壺人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村民還告訴我,洗埠頭巷曾有很多對旗杆夾(其中就有下新屋的)。文革期間“破四舊”時,有的旗杆夾被移到別處,有的被填到地底下,後來又澆築了水泥地,如今這裡已看不到一對旗杆夾了。旗杆夾是家族的驕傲,是幾代人的驕傲。如今,這驕傲何在?真希望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這旗杆夾會從地底下挺身而出,重申洗埠頭巷光輝的歷史。

家有善人,福氣自來。一代又一代,如今胡家子嗣綿延,人丁興旺,經商、出國、工作,各行各業都有。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遠看下新屋 胡曉亞·攝

這院落裡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棵柚子樹上是否還留著母親囑咐即將遠行子女的叮嚀聲?這拼花的鵝卵石曾見過多少道揹著行囊走向遠方的身影?老屋靜默,我也不語。

記得一位作家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細細品之,深以為然,下新屋這座舊色的屋子,她曾經在歷史的長河中低吟淺唱過,她曾有過輝煌,如今卻只剩下沉寂了。是呀,滄海桑田,有誰,有哪座房子能逃得過歲月的覆雨翻雲手?

餘家

行俠仗義,人才輩出

清乾隆年間,玉壺餘家始祖餘玉欽從平陽榆垟遷徙玉壺,在店橋街設藥鋪,號“餘泰寧”。後因人口眾多,餘家二房購買了幾間下新屋的房子,從此下新屋居住著胡餘兩姓人。據《壺山今古》一書記載:清道光年間,武術名師餘光元在下新屋設拳坦教習弟子,師徒們夜點清油燈,日食菜油飯,透過教習培訓了一批武林強者。餘光元從小喜歡舞拳弄棒,曾跟一位江南武學名師學藝十年,練就一身硬功夫:刀槍棍棒件件嫻熟;輕功極好,能平地一躍,躍上丈餘高的圍牆,為時人所頌;更有一手絕技,是師傳秘法袖箭、口針,能臨危致敵於死命。餘光元為商賈鏢師,飛雲江上有舟載貨。但凡有打著“餘泰寧”旗號者,盜賊均望而生畏,銷聲匿跡,其威震遐邇。浙南地區至今仍留下餘光元虛心好學、行俠仗義的故事。

餘光元是我曾祖母餘彩綠的祖父,我的曾祖母就出生在這裡。至今在我的老家——外樓四面屋仍流傳著下新屋餘氏五兄弟的故事(我爺爺有五個舅舅)。玉壺人有“請舅舅”的習俗:如果家裡的兄弟姐妹有財產和口角爭議,就必定要請舅舅來裁決。我爺爺和阿公兩兄弟分家時,就去下新屋請了餘家的五位舅舅過來,坐在外樓四面屋的上間。而此時,曾祖母就退了出去。餘氏五兄弟將胡家的房子、灰鋪和山林樹木以及家裡的一切傢俱之類的物件均一分為二,以抓鬮的形式來確定歸屬。就這樣,我爺爺和阿公兄弟倆分家一事很快就完成了。後來,每當兄弟倆有什麼爭議之類的事情,餘家的五兄弟都同時過來解決。因此,在外樓四面屋裡,餘家五兄弟享有很高的威望,人們都會喊其為“舅舅”、“舅公”。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老者站在上間,笑著問我 胡曉亞·攝

我正在院子裡逛著,一位老者走了過來,笑著問我是誰。我說,我是外樓餘彩綠的曾孫女。對方上下左右地打量著我,然後“哦”了一聲,說那是他的三姑婆,並執意領著我去看看我曾祖母的閨房。到了一塊空地上,老者有點遺憾地說:“我的三姑婆閨房在第三進上間邊的樓上,可惜房子已經倒塌了。當年住在這裡的人可多了,每天歡聲笑語的,孩子們跑來跑去,大人們各忙各的。鄰里之間相處得可好了。後來呀,為了生活,出國的出國,經商的經商,工作的工作,都搬走了,現在這裡沒人住嘍。”說話之間,老者臉上露出落寞的神色。

據《文成縣誌》記載:清咸豐時期,此屋出過武科舉人餘明瑞,字國英,是光緒年間省試中的武舉人。

走訪期間,一村民還告訴我這樣一件事:2011年初秋,出生在下新屋的餘雲良和餘序芬兄妹倆相約回下新屋看看。1958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的餘雲良,服從國家分配,成為貴州省貴陽市交通醫院內科主治醫生。其妹餘序芬是華東紡織工學院副教授。站在下新屋的道坦上,看著在時光輾轉中那些殘存的瓦片、那些雕花的門窗、那些斑駁的牆壁和大門,兄妹倆不禁熱淚盈眶,喃喃自語:“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呀。”是呀,故土難離,難離故土,此時的我能感受到他們對老屋的那份眷戀,那份思念。無論在天涯,還是在海角,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間老屋,讓我們日思夜想,魂夢相依……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溫州文成下新屋,雕樑畫棟三百年,一聲“惋惜”嘆不休

▲胡紹超·攝

表叔餘序整告訴我,玉壺餘家歷代子孫人才輩出,仰承懿德,恪守遺訓:

行醫則救死扶傷,執教則誨人不倦,務農則儉樸勤勞,仕宦則廉潔愛民,經商則童叟無欺,對內則團結互助,對外則克己待人,高風亮節蔚成族風。

走訪中,一位老人告訴我們,下新屋已有300多年曆史,經風歷雨,已不堪重負。屏門倒下了,青瓦、勾頭、滴水也殘缺了,破舊斑駁的牆壁開裂了,窗欞落漆了。曾經的雕樑畫棟已成為如今的

“陋室空堂,衰草枯揚,蛛絲兒結滿雕樑”

的凌亂淒涼之景了。故人已不在,春夏秋冬,風霜雨雪依然侵襲。長此以往,將來的將來,這裡的一切痕跡都將消散,唯有流傳於民間關於胡餘兩姓的故事,可與時間同滄桑,至久長。

晚霞將最後一抹嫣紅塗滿天邊。院子裡,有蟲聲悠揚地響起。這歌聲是排遣寂寞?是練嗓子?是思念?是召喚?是等待?今夜,月亮之下,草叢之中,胡餘兩姓可有人在夢中聽到這歌聲?有誰能聽懂這歌聲?

如果你有空,趁時光未老,趁秋風微涼,趁下新屋還“站著”的時候,去看一眼吧。看一眼吧。看一眼吧。

注:玉壺人稱石礎和木礎為石磉子和木磉子。

遇見韓殤,遇見更美的風景!本文由胡曉亞提供!

推薦文章

  • 全網首試駕杜卡迪攬途V4S摩托車,全新的感覺!

    透過搭載雷達成功打造出ACC,售價大約12萬日元想要打造出主動車距控制巡航系統(ACC),就需要加入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科技技術,那就是在全世界第一次運用到摩托車上的雷達感應器,它能夠拿來當作摩托車的「眼睛」使用...

  • 花生搭配它,若沒事吃點,腎可能變得越來越好

    花生搭配枸杞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喜歡用枸杞泡水和英國旗,中的營養成分是非常多的,對於貧血的女性朋友來說,經常用枸杞泡水喝,可以促進人體血紅蛋白的合成,這是因為枸杞裡面含有大量的鐵元素,經常用枸杞泡水喝有利於增加人體造血原料,這樣能夠改善...

  • 旗艦音質!一脈相傳的高階骨傳導耳機原來這麼贊

    旗艦音質!一脈相傳的高階骨傳導耳機原來這麼贊作為一種為運動而設計的耳機產品,骨傳導耳機具備不入耳、更舒適的佩戴特點,但由於導音方式存在天然劣勢,使得許多人對骨傳導這種新形態耳機並不是十分認可,在我看來,Runner Pro4就是一款能夠為骨傳導耳機正名的產品,做工上高階質感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