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中庸之道倡導隨時保持中正平和,真正難過時也要努力剋制自己嗎?

由 逆襲的子醜 發表于 運動2021-12-13
簡介”朱熹老夫子認為孔子之所在顏淵死後這麼悲傷,除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外,也是在感嘆自己道的傳承者竟然先自己而離世了,雖然還有很多弟子,但要達到顏回這種水平可能就沒有了

慟字的拼音怎麼寫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素以德行著稱。孔子曾評價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遷怒,不貳過”,“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不幸早死。可以說顏回的去世對孔子的打擊非常大。《論語。先進篇》連續四章記載的都是顏回去世相關的事宜。其中第八章和第九章記載孔子的悲痛之情溢於言表,這與很多人印象裡孔夫子刻板教條的形象有很大差別,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恐怕是我們對孔子的印象錯了。

這兩章的原文分別是:

第八章: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第九章: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中庸之道倡導隨時保持中正平和,真正難過時也要努力剋制自己嗎?

“慟”,讀音為tòng,朱熹註釋為“慟,哀過也”,也就是哀傷過度、過於悲痛的意思。

“從者”,按錢穆先生的註釋,“言從者,孔子赴哭於顏子之家也”,就是說之所以說“從者曰”,說明本章的對話發生地是在顏回家,顏回去世了,孔子到顏回家哀悼,發生了本章所描述的情況。

第八章的譯文是,顏淵死了,孔子說:“唉!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

第九章的譯文是,顏淵去世了,孔子哭得非常悲痛,跟隨孔子的人說:“先生您悲痛過度了。”孔子說:“悲痛過度了嗎?我不為這個人悲傷過度,又為誰呢?”

中庸之道倡導隨時保持中正平和,真正難過時也要努力剋制自己嗎?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對於第八章的註釋是這樣的,“悼道無傳,若天喪己也。”朱熹老夫子認為孔子之所在顏淵死後這麼悲傷,除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外,也是在感嘆自己道的傳承者竟然先自己而離世了,雖然還有很多弟子,但要達到顏回這種水平可能就沒有了。

在魯哀公和季康子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意思就是你的弟子中誰是好學的呢?孔子給出的答案基本上是一樣的,“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意思就是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了。而且在回答魯哀公時還特別強調了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中庸之道倡導隨時保持中正平和,真正難過時也要努力剋制自己嗎?

對於孔子的傷心,一方面是由於最心愛的弟子的去世,另一方面顏回的早逝,對於相信“仁者壽”的孔子來說,也是對現實社會禮崩樂壞,對於仁道難以推行的悲傷。故此“慟”即是對人,也就是顏回,也是對已,對道的悲痛,所以才會有“有慟乎”的反問。從者之所以會說孔子悲痛的過度了,是因為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對於情感的抒發也並不贊同過度,任何情況下只要是走向極端、過度就會失去中庸所秉持的平靜和理智。但孔子卻回答我不為這個人悲傷過度,又為誰呢?對於情感的過度壓抑,對於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我們過去認為的儒家的教條、壓抑也許並不是出自孔子的本意。因為我們從孔子的身上看到的卻是真實情感的抒發。

中庸之道倡導隨時保持中正平和,真正難過時也要努力剋制自己嗎?

孔子會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於是日哭,則不歌”,他認可的是感情的真實反饋,而不是虛偽。孔子提倡“敬鬼神而遠之”,其關注點在人,而不在鬼神。即使是對於自己最重視的禮,“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形式主義從來不是重點。是不是與印象裡的虛偽、教條不一樣。真性情中還透著一些可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