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151 億次匹配後的當代社交真相

由 36氪 發表于 運動2021-12-11
簡介151億次匹配後的社交需求待滿足同樣在北京生活工作的陳巖,用探探聊天的頻率不高,她是摩羯座,探探最近公佈的資料榜單中單身人數最多的星座

探探怎麼取消關注別人

151 億次匹配後的當代社交真相

在這個城市,很多年輕人獨自居住、忙於工作、疏於社交,典型意義的獨居青年。平日裡,周遭的人和事看上去繽紛多彩,可這熱鬧似乎與自己無關。

他們中,有技術擔當、產品擔當,運營擔當……他們的工作環境、涉獵內容,都踩在時代的潮頭上,但卻不安:月薪低的為前途擔心,月薪高的不知還能掙多久,加上行業快速迭代、新舊交替、35歲以上的中年人傳說,很容易就會思考“

身在何處、去向何方

”。

他們是當代年輕人的典型組成,他們的生活是一部當代青年的浮世繪。愈是熙攘的街,寂寞愈甚囂塵上,更深層次的社交需求在緩緩浮現。

“人,沒有社交就無法生存,而社交方式基本上由所在文明社會決定的。現在,中國正處於由農村社會向全球化社會飛躍轉變過程中。” 日本著名國際政治學家、防衛大學校長在《社交的人》寫的推薦語中說到。

想了解一個社會最新的社交方式變遷趨勢,探探這樣社交軟體的崛起,不可忽視

,因為在其中,我們能夠看到當代青年群體內心的微妙變化,以及他們對真實社交的渴求。

超3。6億年輕人的情感“匿名區”

“輿論習慣用憐憫的眼光來看待這屆青年,彷彿我們總會在背井離鄉的單調生活和工作中患上抑鬱症,過上看不見希望的生活。”

兩年前,邵君從上海的陸家嘴跨界來到北京的後廠村。

151 億次匹配後的當代社交真相

在西二旗生活了一年後,邵君已經適應了這裡的節奏,並且開啟了線上、線下雙執行緒生活,這要從他手機裡裝的社交軟體探探說起。

邵君有輕微社恐,和其他很多年輕人一樣,在線上活蹦亂跳、線下見面基本啞火,在網路上對他人傾訴心聲成為常態。夜晚加完班,大約0點以後,邵君坐上計程車,和一同拼車的小夥點頭示意,之後隨手開啟探探,默無聲息。

邵君選擇下載探探,

因為它是一款遠離熟人社交圈的交友軟體,操作簡單且氣氛友好,可以自由選擇對自己顯示的使用者的年齡、距離、性別等資訊,符合年輕人挑選社交產品的邏輯。

都說熬夜的人是小偷,偷走了時間和自由。邵君用探探有一段時間了,晚上下班會習慣性的開啟。因為這款軟體是基於地理位置匹配,所以彼此推薦的都是附近的人,有聊得來的,當然也有後來解除匹配的。

探探上遇到的同齡人都互不相識,但彼此有著相似的生活圈子,他們發自拍、曬萌寵、吐槽不順心的事兒、制定健身計劃、也發深夜雞湯…

“同事推薦我玩這款軟體,他女朋友是在上面找的,後來結婚了。”邵君玩探探,大概也沒有想清楚目的,看到閤眼緣的會“右滑”,也和在上面遇到的同小區姑娘去公園跑步,結伴吃個宵夜,聊聊天。

“之所以會對這種線上社交方式著迷,大概是因為無壓力,現實中要礙於面子讓彼此看上不去不那麼拘謹,但在社交軟體上卻不必。彼此而言都是白紙,可以重新給自己貼上標籤,呈現自己喜歡的樣子,比如那雙從來不穿的大紅AJ,終於被我穿出門了。” 邵君這個略顯內斂的上海人,把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過出了滋味,喜歡上了備受“詬病”的西二旗。

在西二旗之外,有著萬千相似經歷的年輕人,在探探上尋找知交。

他們中的很多人和邵君一樣,遠離家鄉、獨自生活工作,渴望在這個城市得到歸屬感,有職業期待、有師長指導,有屬於自己的愛情,有讓自己無壓力的社交圈。

在這裡,我們可以把獨居青年和單身人士劃上約等號,他們的社交需求和價值觀念成為當今社會的群體表象之一。

據1998年以來及1992年分別所做的調查顯示,當時只有不到1%的人透過報紙交友。如今,至少20%的關係是從網路開始的。從最近探探釋出的資料來看,六年時間,探探累積使用者超3。6億,90後用戶佔據總使用者比例近80%,活躍使用者透過真實頭像認證的比例超60%。

或許,人們渴望緣分,渴望無心之中遇到冥冥的知交和真愛,那些看似無聊的每次滑動,都蘊含著某種可以被聆聽、同分享的期待。

151億次匹配後的社交需求待滿足

同樣在北京生活工作的陳巖,用探探聊天的頻率不高,她是摩羯座,探探最近公佈的資料榜單中單身人數最多的星座。聊天之餘,用社交軟體還能幹什麼?

探探APP上,不久前上線了“發現”這個功能,上邊有“關注”和“附近”兩個選項,後者是附近的人的動態展示,不止能看到附近使用者的豐富動態,如果喜歡還可以點選“關注”,互相關注之後即可配對成功,可以評論互動,也可以開啟聊天模式,陳巖偶爾也會和對方聊聊平日裡不想說的話。

“關注了一個很會做飯的程式設計師,在附近某網際網路大廠工作,喜歡曬咖哩飯和橄欖油意麵;還有個愛玩滑板的女孩,很酷很帥;這裡曬自拍的人真多,原來都躲在這自戀。”更多的時候,陳巖是個旁觀者,在探探上圍觀著別人的世界,在現實中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

和西二旗邵君一樣,他們都是後浪青年,手機裡都裝著探探。

素不相識,卻有著相似的生活底色,他們同樣是90後,當代獨居青年。

151 億次匹配後的當代社交真相

陳巖不是北京人,曾經在丹麥留學過一年,之後來到亦莊工作。陳巖介紹了一本名為《丹麥一年》的書籍,講述了丹麥人的幸福感。陳巖提到書中的 “社群生活”,彼此之間沒有疏離感,總是會組織各種活動,比如足球社群文化,在探探上彷彿找到了這種感覺。

“社交不就是聽著別人的故事,過著自己的人生麼!”

陳巖說。

探探上的“發現”頁和話題頁,有著社群式的體驗,這裡有一群有趣的年輕人,他們有著有趣的靈魂,在分享著自己的生活,評論著別人的動態、素不相識,卻彼此熟悉。

遇到互相關注進而配對成功的使用者,陳巖也會開啟話癆模式,雖然這樣的場景並不多。“當你在工作中遇到坎兒,想吐槽的事兒,和陌生人說說,反而能緩解糟糕的情緒,感謝偶爾做彼此的垃圾桶。”

陳巖對待生活的看法,頗有在鬧市中取靜,將現實中的自己在線上“重置系統”的過程。“即便我在同事面前非常懂人情世故,是大家眼中的完美典型,永遠體面、永遠得當,但在某些時刻,人需要喘息,一個屬於自己的專屬情緒空間。”

在《缺失的終結》一書中,作者克爾•哈里斯講到,

我們都曾渴望有一段遠離現實生活煩擾的“瓦爾登湖”時光,悠閒地沉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從飛速變化的漩渦中暫時“缺失”

。這種“逃離”並非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而是基於滿足內心渴求的“理想國”,就像對於很多人來說,疏於社交併不代表著社交需求的消失

據近期探探一份資料調查顯示,6年時間,探探上促成的匹配(互相喜歡)超151億次,相當於平均每位使用者成功匹配41次以上。可以推算,這其中需要多少次的左滑\右滑及互相關注,才能促成如此數量的互相匹配。

根據其母公司財報,探探淨營收從2019年一季度的2。95億元增至3。82億元,同比增長29。3%。良好的財務狀況背後,是使用者的付費意願,這與中國青年群體及單身人士的日常社交的需求密不可分。

破除固有圈層的社群文化在形成

每天早上,邵君從西二旗地鐵站A口出來,看著行色匆忙的人,每個人都隱藏著複雜的情緒,承載了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故事。

邵君說,“最近身邊三五個哥們接連分手,一幫人戴著口罩去街邊店啃小龍蝦、啤酒碰下肚,嘮了嘮,相處時間都不超過一年。”在北京,能夠在壓力下彼此包容,並不容易,用社交軟體是情緒疏解和拓展朋友圈的方式之一。

線上交友都是“見光死”?邵君不這麼認為。

“關鍵還是要看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和目的,透過探探這樣的社交軟體來拓展現實中的朋友圈兒。”

151 億次匹配後的當代社交真相

陳巖也有同樣的感觸,“成年人,弔詭的很!不管多大的坎兒都能抗住,卻常常在小事兒上崩潰。如果生活也有熔斷機制,能在心態崩塌後冷卻15分鐘,日常的那些狼狽瞬間,可能會少很多。”如今,探探這類社交軟體則透過點對點的互相匹配,及由點到面的社群文化,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在這裡交流溝通、分享悲喜,來攝取向上的能量。

對他們而言,探探構建了自己新的交友圈,是情緒緩解的出口,也是和更多同齡人分享交流的精神家園。“遇到上面那些或陌生或熟悉的人,就有了某種羈絆,是情緒的調和劑,像深夜食堂一樣會帶來溫暖。”

隨著探探這類社交軟體的崛起,社交空間的概念將會被重新定義,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並不取決於彼此之間的物理距離,而是我們使用的交流技術和方式。

除了高效地打破圈層,讓單身男女認識新朋友、豐富個人生活之外,探探對單身男女的吸引力,還在於一種脫離家長和公眾審視的、完全以個體為中心的社交體驗。

在探探平臺上,基於地理位置的推薦,更容易將線上與線下的社交網路彼此銜接;而以“發現”頁面和話題頁為趨勢的社群化運營方向,彌補了傳統社交軟體中互動頻率低、親密度低的短板,更有助於緩解現實中的孤獨感。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注意到,

探探的品牌定位是幫助年輕人脫單,找到中意的另一半。

隨著當代年輕人對社交的強烈渴求、熟人圈社交的束縛感,線上社交軟體體驗的完善,探探這類社交軟體正在成為年輕人拓展社交圈的平臺,跳出熟人環境中的固有圈層,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社群文化。

據探探資料顯示,2020探探平臺上男性右滑比例為60。8%,女性使用者右滑比例較往年提升至11。6%,社交軟體在大資料驅動演算法推薦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深層次洞察,是感性與理性的對沖,也是平衡。

它承載了當代青年的情緒,引導年輕人去發現自己、探索未知。

早上7:00,西二旗的邵君和亦莊的陳巖,開始通勤。他們的手機裡,都裝了一個探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