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慢性收縮性心衰”的病因病機分析

由 常航居士 發表于 運動2021-10-21
簡介總之,在心衰病的發病中,心氣虛是病理基礎,隨著疾病的發展,中間常夾有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的情況,最終出現亡陰亡陽,陰陽離決

心衰是怎麼來的

(一)病因

1.外邪侵襲

寒性收引、凝滯,阻礙陽氣執行,心之血脈失於溫養而致本病。

2.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運,釀生痰溼,阻礙氣血執行,血脈不暢,發為心衰病。

3.情志失調

過喜、過於憂思等五志七情過極均可傷及於心,致心氣、心血虧虛,而發病。

4.勞逸失度

過勞致心之氣血虧虛可發為本病;過逸易致氣血執行不暢,血脈瘀滯,亦可發為本病。

5.其他

年老久病、稟賦異常、妊娠分娩導致心之氣血陰陽虛衰,亦可發為心衰病。

此外,心臟自病或他髒之病累及心均可先損心體,後傷心用而發為心衰病。心衰病發病之後,由於個體所涉臟腑及氣血陰陽虛損情況的不同,可以表現為多種病理變化及不同證候,為此,必須辨證論治。 (二)病機

1.病理變化

病理變化主要為心之氣血陰陽虛損,臟腑功能失調,心體失養,心血不運,血脈瘀阻。

無論何種因素致心體受損,心之氣血陰陽皆傷,心失所養,而成衰竭之象。心衰之人,心主血,運血功能下降,不能鼓動血液流行。血行失暢,引起肺、脾、腎、肝諸髒功能失調。

瘀血在肺,則肺氣不降,不能平臥,呼吸短促。肝藏血,若心病及肝,肝失疏洩之機,血結於內則見右脅下癥塊。心主火,腎主水,陰陽互根,腎為血之源,水火既濟之髒。心病及腎,水不化氣,氣滯而為水腫。脾為統血之髒,火不生土,則脾失運化而腹脹、納呆、嘔惡及水溼泛溢肌膚等證。因此,心病日久可影響肺、腎、肝、脾諸髒,正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另一方面,病因部分已經提及,肺、腎、肝、脾諸病日久亦可累及於心,加重病情。由此可見,心衰病臨床常見多髒同病,交相為患,故主病之髒在心,與肺、腎、肝、脾互為因果。

從本病的病理發展來看,心衰病初起以心氣虛為主,進而可發展成氣陰兩虛或氣陽兩虛,病情進一步加重可見心腎陽衰、心陽暴脫等危重證候。

審證求因,慢性心衰表現以心繫證候為主,但因內臟之間的整體關係,往往與肺、腎、肝、脾因果相關,其中,尤以心肺、心腎關係密切。心氣虛是本病的病理基礎,陽虛是疾病發展的標誌,陰虛是本病常見的兼症。

2.病理因素

心衰病的病理因素為瘀血、水飲,瘀血是本病病理的中心環節,水飲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產物。

心衰病的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本虛可引起標實,而標實又可加重本虛,從而形成虛實夾雜,氣、血、水相互為患的病理特點。

氣虛、血瘀和水飲三者在心衰中的病理關係,可以從“血不利則為水”“水化於氣,亦能病氣”“水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的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認識。

具體而言,心之陽氣虧虛,營運無力,血脈不利而成瘀。關於水的形成,《血證論》雲:“血積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此外陽氣不足,氣化不利,輸布失職,亦可致水飲瀦留。瘀阻絡脈,臟腑失養,則心氣更虛。水為陰邪,水飲內停,凌於心,則心陽(氣)被戕;射於肺,則肺氣不利;困於脾,則化源不足;泛於腎,則命火益虛。氣、血、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相兼為病。

總之,心衰病的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氣血陰陽虧虛為本,瘀血水飲為標。氣、血、水三者相互作用,瘀從氣虛來,水自陽虛生,血不利為水,而瘀水又可阻遏心之氣陽。長此以往,形成因虛致實,因實更虛的惡性病理迴圈,使病情反覆遷延。

3.病理轉歸

本病病位在心,初起以心氣虛為主,心氣虛則心主血脈功能失常,產生氣虛血瘀的表現;隨著疾病的進展或氣虛及陰,進一步發展成心臟氣陰兩虛之證;或氣虛及陽,則心臟氣陽兩虛,鼓動無力;進一步則因心陽衰微,不能歸藏、溫養於腎,致腎陽不足,主水無權,水液氾濫而外溢肌膚、上凌心肺,則腫、喘、悸三證並見,成心腎陽虛,甚者引起暴喘而心陽欲脫。

總之,在心衰病的發病中,心氣虛是病理基礎,隨著疾病的發展,中間常夾有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的情況,最終出現亡陰亡陽,陰陽離決。

“慢性收縮性心衰”的病因病機分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