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當代名老中醫對咳嗽變異性哮喘診治經驗研究

由 桂枝養生 發表于 農業2021-12-12
簡介安效先教授認為小兒生理特點特殊,當感受風邪為主的外邪侵襲肺衛,致肺氣失宣,甚則生痰化熱,因失治誤治致使風邪與痰相搏,風痰內伏,久病入絡,風痰阻滯肺絡,晨起陽氣鼓動或活動後氣血周流,引動內伏肺絡之風痰搏擊氣道,導致肺失宣降而致發病,臨床治療應

公雞苦膽治咳嗽哮喘嗎

當代名老中醫對咳嗽變異性哮喘診治經驗研究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兒童慢性咳嗽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以咳嗽為唯一或主要表現,不伴有明顯喘息,是哮喘的一種特殊型別。臨床以反覆長期咳嗽(>4周)、乾咳為主,抗生素治療無效,可伴有咽癢、鼻癢、眼癢、流涕、流淚等症狀,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或加重,在運動、感冒或吸入冷空氣、灰塵、油煙等異味後誘發。

病名認識

我國西醫學界將該病稱為“過敏性咳嗽”“特殊性咳嗽”“過敏性支氣管炎”“痙攣性咳嗽”等。2014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六屆兒科會議將此病命名為“哮喘性咳嗽”。

中醫學古代醫著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病名記載,中醫學專家依據本病的臨床特徵以及古籍的記載,將該病命名為“咳嗽”“風咳”“痙咳”“肺痺”“哮喘”“風嗽”“哮咳”“乾咳”“頑咳”等,但學術界尚沒有統一的認識。

目前,中醫學界名老中醫根據自身臨床經驗對其有了比較合適的命名,如王烈教授將其命名為“哮咳”,韓新民教授等多位專家將其命名為“風咳”,廖志峰教授將其命名為“頑咳”,劉公望教授將其命名為“咳喘”,汪受傳教授依據其病機將其命名為“風嗽”。

診治經驗的研究

從風辨識

臨床主要表現為刺激性乾咳,無痰或咳吐少量黏痰,多數因外感風邪失治誤治而起,但經久難愈,病程長,吸入冷空氣或異味氣體、活動、情緒激動時可加重,常伴有咽癢、眼癢、鼻癢、打噴嚏、流涕或面板瘙癢等,本病發作呈陣發性、特發性、反覆性。本病的臨床特徵符合風邪的特性,如“風邪善行而數變”“風盛則攣急”“無風不作癢”“風為百病之長”。

《雜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雲:“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內歸於肺。”風為百病之長,外襲皮毛,首犯肺衛,致肺失宣肅,咳嗽陣作。風邪襲肺,失治誤治日久,不能驅除風邪,漸成“伏風”,內藏肺絡,成為其反覆發作的宿根,當感受風邪或異味氣體可引動伏風,致使本病反覆發作。

程尚述教授認為本病病機以風為本,基本立法當以疏風為要,以加味過敏煎治療。顧維超教授認為本病與風邪侵襲肺系相關,風邪是導致本病發生、發展和演變的主要原因,以疏風利咽、抗敏止咳為主要治法。孫靈芝教授認為本病病因、病機當屬外邪失治,邪鬱肺絡,肺氣失宣,氣機上逆,氣道攣急所致,治療時除宣肺止咳外,也應注意解痙抗過敏藥物的使用。

肖和印教授據本病臨床特徵,從風論治該病,認為本病以風為本,風邪犯肺,邪客肺絡,肺氣失宣,氣道攣急,治以祛風止痙,方用過敏煎加蟬蛻、鉤藤治療。徐志瑛教授認為本病發作期病機為外感風邪客於鼻咽,致使氣道不利,肺氣失宣,治以清熱祛風、祛痰利咽,方用辛夷散加減治療。葉芹教授認為本病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內外合邪,外風引動伏風,內外風邪相合,肺失宣降,肺絡氣逆,從而嗆咳陣作。俞景茂教授認為本病歸於“風咳”,病因、病機為風邪犯肺,小兒肺常不足,風盛則攣急而發本病。

從風痰辨識

大多數醫家認為咳嗽變異性哮喘的反覆發作性是體內“風痰”內蘊,當外感風邪,風邪襲肺,引動風痰而致發作。

安效先教授認為小兒生理特點特殊,當感受風邪為主的外邪侵襲肺衛,致肺氣失宣,甚則生痰化熱,因失治誤治致使風邪與痰相搏,風痰內伏,久病入絡,風痰阻滯肺絡,晨起陽氣鼓動或活動後氣血周流,引動內伏肺絡之風痰搏擊氣道,導致肺失宣降而致發病,臨床治療應注意祛風化痰藥物的應用。

蔡宛如教授認為本病病機為正虛邪戀,多因先天稟賦不足,臟腑功能失調導致宿痰隱伏,復感風寒鬱於肺,氣不布津,聚液生痰,痰氣搏結,鬱久化熱,風痰氣血相互搏結,壅阻氣道,肺失宣降而致本病發作。治療當分期治療:發作期以風邪外襲為主導致肺失宣降,可兼有他邪;緩解期肺、脾、肝相互影響,倡導以宣肺祛風、健脾化溼為治療大法。

韓新民教授認為“風邪”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又因肺、脾、腎三髒不足,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聚溼生痰,風痰相互搏結,成為本病之病根,治以祛風化痰、抗敏肅肺,方用抗敏肅肺湯加減治療。

汪受傳教授認為因風邪外感,卻治不得法而外邪不解,邪鬱於肺,引動內風,風動上擾,內外風相合則金鐘動搖,宣肅失司,內蘊之痰飲聚居於肺,成風痰內蘊之證,成為本病之宿根,治療當分期論治:發作期治以祛風化痰,宣肅肺氣;緩解期治以補肺固表,調和營衛。

張驃教授認為本病病機為風、熱、痰相兼為患,以風為主,內因責之於肺脾不足,痰濁隱伏,外因責之於感受風邪,以“風痰痺阻,肺熱氣逆”為多,治以祛風解痙、宣肺化痰、清肺降逆,以黃龍止咳湯加減治療。

張燕萍教授認為本病以風、痰為主要病因,病機為風邪犯肺,肺氣失宣,氣道攣急,治以疏風宣肺、健脾祛痰、益氣養陰、治肺為先、肺脾同顧、肺腎同補。

從風痰瘀辨識

咳嗽變異性哮喘具有反覆發作性,病程較長,依據“久病入絡”“久病必瘀”的理論,當從風痰瘀辨識本病。

陳華教授認為感受外邪(以風邪為主),風邪襲肺,肺氣失於宣肅,氣機執行不暢,津液輸布失常,久聚成痰,風痰相互搏結,肺氣上逆,發為咳嗽,咳嗽日久,肺氣氣機不暢,氣鬱成瘀,故風、痰、瘀為本病病因,治以祛風化痰、宣肺通絡,自擬風咳方治療。

陳陶後教授認為本病病因病機多因肺虛風伏,痰瘀阻滯,病機多為本虛標實,內外合邪,多因風邪誘發,引動伏風,風動痰阻,氣血瘀滯,肺失宣肅,肺絡氣逆而嗆咳振作,可發生肺胃氣逆、木火刑金等演變。治療當分期論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王霞芳教授認為本病病因病機是以肺脾虛弱為本,風、痰、瘀為標的本虛標實,誘因總不離風邪。治療當以治肺為先,脾肺同治,健脾善後。

徐榮謙教授認為風、痰、瘀互結致咳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機制,風邪為標,是本病發病的主要誘因,痰瘀互結為本,壅阻氣道是導致本病的病機。風盛則痙是本病的病理改變,膠痰內伏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治以祛風活血、化痰止咳,方用加味芎蠍散加減治療。

趙坤教授將本病病機概括為風、痰、瘀,主要病機為風邪襲肺,肺失宣肅,引動伏痰,痰氣交阻,閉拒氣道,致氣道攣急,痰阻肺絡,日久成瘀,治以疏風祛瘀、化痰止咳,自擬咳痰方加減治療。

從風寒辨識

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上常在氣候轉變時,感受風寒之邪而導致本病發作。

李光主任醫師認為部分咳嗽變異性哮喘多因風寒之邪侵犯肺衛,以風為先導,風寒束肺,肺氣壅塞不得宣通,清肅之令不行,氣道攣急而發咳嗽,其中風寒犯肺,肺失宣肅,肺氣不利為其病機的中樞環節,外邪尚未全盡,氣機阻滯,故咳嗽纏綿難愈,治以祛風散寒、宣肺止咳,自擬祛風止嗽湯治療。

苗青教授依據《素問·咳論篇》中“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洩為痛”,認為本病系微寒之邪留戀於肺,病情遷延不愈,治以溫潤辛金,方用止嗽散以治之。吳崑崙教授認為風寒外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病機是風邪夾寒,內鬱於肺,風動氣逆,肺管攣急,治以疏風散寒、宣肺止咳,方選自擬抗敏治咳方。

從風燥辨識

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以乾咳為主要特徵,部分患者伴有咽乾、鼻燥、苔幹津少等,部分學者認為風燥也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廖志峰教授認為風燥犯肺,肺失宣肅,氣道攣急為本病的病機關鍵,治療當從風燥論治,注意疏風潤燥藥物的使用。

彭暾教授認為本病源於燥而不止於燥,既有因外感所致的涼燥、溫燥,又有陰虛肺熱、灼津傷肺所致的肺燥,臨床均表現燥的症狀,在外感六淫和自身陰虧的基礎上發病。

從哮喘辨識

西醫學研究認為,咳嗽變異性哮喘與哮喘具有基本相同的發病機制,僅臨床表現具有差異,因此部分中醫學和中西醫結合專家認為咳嗽變異性哮喘可依據哮喘的辨證體系辨治本病。

王烈教授及其弟子王有鵬教授均認為咳嗽變異性哮喘與哮喘具有相似的病因病機,因此將其命名為“哮咳”,明確提出了“久咳痰鬱終成哮”“以哮論治”的觀點,首倡3期分治:發作期(咳期)當開肺降逆止咳,緩解期(痰期)當健脾化痰止咳,穩定期(根期)當固本培元截痰。

朱珊教授認為小兒肺、脾、腎三髒不足,易津液停聚而致痰濁內生,小兒肌膚柔嫩,衛外不固,易被外邪所侵,“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引動伏痰,痰阻於肺,肺失宣肅,而發本病。因此病機與哮喘相似,可依據哮喘治療思路予以治療。

從肝論治

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多表現為支氣管痙攣性咳嗽,故有“痙咳”之名,從肝論治本病具有顯著療效。

李秀亮教授認為本病病變本髒在肺,因肺氣不利,宣肅失常,日久生熱化火化燥,加之小兒系稚陽稚陰之體,日久則多致肺熱化火傷陰,再者小兒肝常有餘,若素體陰不足,或肝火甚者,則肝火刑金,出現本病主證。治療除用宣肅肺氣之藥物外,還應注意從肝論治藥物的應用。

史鎖芳教授認為風邪犯肺、肝鬱氣逆是咳嗽變異性哮喘發作的重要病機,治以祛風宣肺、疏肝止痙。武維屏教授認為本病與哮喘病因病機同中有異,本病基本病機是: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病機特點是風盛氣逆,治療當從風立論,肺肝並調。

結語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兒科臨床常見的難治性疾病,西醫學認為本病與哮喘具有相似的病因病機,但古代醫籍中對該病記載較少,中醫學一般將本病歸屬於“咳嗽”範疇。

本文透過蒐集和整理當代名老中醫辨識診治本病的經驗,發現目前諸多中醫學家根據本病臨床特點和自身臨床實踐經驗,將本病命名為“哮咳”“風咳”“頑咳”“咳喘”“風嗽”等。

目前,中醫學家多認為“風”是本病的核心病機,從風、風痰、風痰瘀、風寒、風燥、哮喘、肝風等方面辨識和診治本病。透過對當代名老中醫專家診治本病經驗的研究,認為本病與哮喘在病因病機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哮喘以“風痰”為宿根和核心病機,但本病以“風”為核心病機,風邪為患,同時夾兼他邪為病,如痰、瘀、寒、燥等,治療時在宣肅肺氣的基礎上注意祛風抗敏藥物的應用,同時也應根據臨床表現對兼夾病邪進行辨識和治療。

推薦文章